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文史》2011,(8):32-33
"皮黄"又做"皮簧",是西皮和二黄(簧)的简称,它们是京剧的两大主要声腔,所以早年的京剧也被称为"皮黄"或"皮簧"戏。  相似文献   

2.
作为民族化瑰宝的京剧,因在北京这块历史化沃土上,由皮簧戏衍变而成,故“姓京”而称京剧。就北京的具体地域说,今宣武区地界,实为京剧孕育、发祥以至壮大的摇篮。  相似文献   

3.
赣榆京剧     
正早在徽班进京后由徽调皮黄向京剧皮黄转变之际,京剧南下江苏最早传入赣榆。1872年,赣榆创办第一个、也是全省最早的京剧科班"庆盛班"。之后,先后办过5个京剧科班,共培养专业京剧人才近千人,并为全国各地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京剧演员和教师。不仅是赣榆人,连整个淮海地区也将赣榆视为"京剧摇篮"和"京剧之乡"。第一个京剧科班说到赣榆京剧,就不能不提及王得胜和他的京剧"庆盛班"。据《江苏文化艺术志》记载:"清。同治十一  相似文献   

4.
从明代后期开始进入宫廷的昆曲,更早一些的弋阳腔,以及清代道光年间逐步成熟的皮簧,也就是后来的京剧,共同构成了清宫演剧内容的主体。1790年,乾隆八旬万寿,徽班进京,自此大量立足民间蓬勃发展的声腔剧种开始在北京落地生根,并且迅速以极高的艺术活力占据市场。清代中后期,花部中的皮簧腔则在保持了民间活力的同时,大量吸收了昆曲和弋腔的营养,迎合当权者审美的趣味而得以进入宫廷,迅速成为了"上通天庭"、"下接地气",贯通于精英阶层和底层民众的堂皇剧种。本文尝试描摹盛况空前的清宫演剧情境下,京剧艺术是如何被催生的,以及清宫京剧精致化、规范化、高贵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京剧     
《文史月刊》2011,(2):2-F0002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芩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予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相似文献   

6.
正京剧,是现代中国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因清代道光年以后形成于北京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乱弹""皮黄""京调""京戏""平剧"等别称,且一度被视为中国戏曲的代表,故又有"国剧"之称。2010年11月,京剧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百年历程清初沿袭明末风习,梨园盛演昆山腔与弋阳腔。乾隆年间,各种地方  相似文献   

7.
<正>"京剧二百年,出了一位梅兰芳;汉剧三百年,出了一位陈伯华。他们二人代表着京、汉两个皮黄剧种的艺术高峰。"这是著名京昆表演艺术家俞振飞生前对梅、陈二位艺术大师的定评。陈伯华从牙牙学语就跟随其母陈少兰(汉剧迷)  相似文献   

8.
黄伟 《神州民俗》2007,(11):68-70
粤剧“江湖十八本”是皮簧声腔入粤之初的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它保留了粤剧作为“外江戏”阶段的许多遗存,是研究粤剧现有声腔源流的重要依据。经考证,粤剧的“江湖十八本”最初只有十大本,它来自陕西的汉调二簧,汉二簧实即历史上的秦腔,它是所有皮簧剧种的鼻祖,早在清康熙年问即已风行大江南北,粤剧是秦腔在两广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9.
金少山的大名,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我还未上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听到大人们说起。那时,我父亲在二马路(今九江路)大舞台隔壁的“同和馆”饭店当主管经理,闲暇时常带我到附近几家专演京剧的戏院看戏,如天蟾舞台、皇后大戏院、中国大戏院、共舞台、黄金大戏院、卡尔登剧场。父亲说:“金少山的嗓音刚劲嘹亮,站在戏院门口的马路边就能听到。”有些戏迷没能买到戏票,干脆就站在大舞台对面的“天晓得”糖果店门口,倚墙静听,也能听到从剧场里阵阵传出的黄钟大吕般的皮黄声腔。甚至连过路行人,也驻足侧耳。我收藏着一张父亲留下的京剧老戏单,恰巧是金少…  相似文献   

10.
汉剧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湖北地方剧种,在声腔上,首创了[西皮]、[二黄]的合流,对许多皮黄剧种有过相当大的影响.尤其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表演上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即有其浓郁特色的传统.仅就近代而言,汉剧在辛亥革命前后曾有一个蔚为壮观的繁荣鼎盛时期.1921年,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特召汉剧进京,公演劝赈.当时由汉剧公会主持,余洪元领衔,名震京师,显示了汉剧艺术的丰厚传统和卓越成就.  相似文献   

11.
皮黄源流     
西皮,系我国皮黄声腔剧种的主要声腔之一,这一曲调流传甚广,各地对它的称呼完全不同。湖南与广西的剧种称为“北路”,云南滇剧称为“襄阳”,四川称为“胡琴”,湖北汉剧、长江剧种和西北剧种及京剧称为“西皮”。虽然各地叫法不一,但曲调皆无大异,基本上同曲一源。西曲原是南北朝宫廷中的乐舞,后流落民间,它本来是阳春白雪类的曲调,只因无文土润色,逐渐成了下里巴人。数百年来,它流行于湖北荆州、襄樊,并安家落户,变成了当地的土腔土调。明末清初时,南北曲曼卓和弦索二调恳绝,流放湖北称为襄阳腔,流放陕西称为秦腔,它与各…  相似文献   

12.
许承宁 《神州》2011,(1):56-61
2010年11月16日,经由正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北京市文化局代表全国京剧传承机构和分布地区申报的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京剧的唱词和念白吸收了北京等地方方言,遵循严谨的格律和字韵。京剧中讲述历史、政治、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是一种寓教于乐的艺术形式。京剧表现手法细腻,"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也使得京剧成为了我们宝贵的民族国粹。我们沿着京剧的历史沿革,感受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传统戏曲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最初是被封建统治者称之为俚俗文化而加以排斥的。随着京剧艺术的日臻完美,以及京剧社会地位的日益提高,清朝统治者对京剧也逐渐发生了兴趣,从而使京剧进入了宫廷。京剧在宫廷的大兴,是在光绪年间的事,它于慈禧太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光绪时,慈禧当政,痴情娱乐。慈禧原为咸丰皇帝的妃子,在随侍咸丰的时候,即已酷爱京剧, 一朝大权在握,京剧就成了慈禧在宫内的主要娱  相似文献   

14.
陈艳红 《神州》2013,(11):188
"兴趣"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例如一些京剧票友们,总喜欢谈京剧、看京剧,提起京剧就来劲,这就是对京剧有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兴趣能使人们目标明确,积极主动,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艰难困苦,获得成功,并能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初中物理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初级阶段,兴趣培养与保持更显  相似文献   

15.
唐正芒  周星辰 《百年潮》2022,(11):69-74
<正>毛泽东对京剧情有独钟。据身边卫士回忆:“听京剧是毛泽东最大的乐趣和精神享受之一。当时京剧名家的唱片,他大部分都有。”李银桥曾说过,毛泽东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时,用听京剧的方法来放松。就连美国记者路易斯·斯特朗也称赞毛泽东是一位“京剧造诣很深的鉴赏家”。他虽自谦“关于戏,我是个外行,只会看”,但其实他对京剧有颇深研究,如对京剧的起源、典故,名角的演出特色都很熟悉,还时常对他们的戏词、  相似文献   

16.
2002年4月20日,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京剧音配像座谈会上指出:京剧音配像工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振兴京剧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一件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实事、好事。他希望参与这项文化工程的同志们奋战一百天,夺取京剧音配像的全面胜利。集中呈现京剧艺术辉煌的音配像工程从此开始了最后的冲刺。  相似文献   

17.
京剧是我国解放前最广泛最深入的剧种,在清代发源于北京,故称京剧。民国时期,北京改为北平,京剧也改称平剧,但习惯仍称京剧或京戏。京剧演员的培养及其组织,一种是职业性的科班,学生入科班学  相似文献   

18.
徐剑雄 《史学月刊》2008,(6):113-120
1867年,京剧传播到上海,迅速盛行,成为晚清上海城市流行艺术.戏园观剧是上海市民闲暇生活重要部分,捧角和玩票也是市民乐此不疲的消遣;京剧女伶滥觞于上海,女伶登上城市戏剧舞台是晚清上海女性解放的重大成就;京剧及伶人与晚清上海社会变革紧密相连,京剧被赋予启迪民众的重任,伶人被视为教育民众的大师.以京剧为经纬可以勾勒出一幅晚清上海社会色彩斑驳的图画.  相似文献   

19.
在京剧舞台上,有不少名演员都是子承父业,代代相传,为京剧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本文记述的张氏祖孙三代京剧名人,就是这样的梨园世家.……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一生兴趣广泛,业余爱好很多,而在工作闲暇的时候,他最大的爱好是欣赏京剧,以此来减轻繁忙政务所带来的疲劳。毛泽东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对京剧颇有研究的业余爱好者,对京剧的历史、流派、唱腔、程式比较熟悉,看到动情之外,常常忍不住要落泪,要发火。京剧为什么对毛泽东有这么巨大的感染力?详情请读《毛泽东的京剧情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