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书》卷九五《索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325页)载:"冠军将军、青州刺史竺夔镇东阳城,闻虏将至,敛众固守……间二日,虏步骑悉至,绕城四围,列阵十余里。至晡退还安水结营,去城二十里,大治攻具,日日分步骑常来逼城。"这里的"安水"实系"女水"之讹,因字形相近致误。  相似文献   

2.
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一版标点本《宋书》有一处标点错误,为人所未道。《宋书·蔡廓传附蔡兴宗传》云:“时薛安都为散骑常侍、征虏将军,太子左率殷恒为中庶子。”按如此标点,则人以为殷恒是太子左率,然实非如此。《宋书·薛安都传》:“孝建元年……转太子左卫...  相似文献   

3.
《宋书·州郡志》徐州:“后汉治东海郯县,魏、晋、宋治彭城。明帝世,淮北没寇,侨立徐州,治钟离。泰豫元年,移治东海朐。”①按:“朐”,中华书局本校勘记:“‘朐’字下各本并衍‘山’字。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本志南徐州南东海朐令,据此知“朐”下衍“山”字。’按成校是,今删‘山’字。”  相似文献   

4.
一《宋书》 (中华书局标点本 ,下同 )卷一六《礼志》三 :“汉献帝延康元年十一月己丑 ,诏公卿告祠高庙。遣兼御史大夫张音奉皇帝玺绶策书 ,禅帝位于魏。”按 :史籍中关于魏文帝曹丕即位的时间记载有分歧。有的认为是建安二十五年 (公元2 2 0年 )十月庚午日 ,如陈寿《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和袁宏《后汉纪·献帝纪》。有的认为是建安二十五年十月辛未日 ,如《资治通鉴·魏纪》。司马光《通鉴考异》已加以辩证 ,认为当以十月辛未日为是 ,今人多从其说。那么 ,汉献帝禅位的时间必在此之前 ,《宋书·礼志》的“十一月己丑”一定有误。查阅有关…  相似文献   

5.
中华书局标点本《宋史·地理志·东京》,有舛误,现勘正如下:(一)“后苑东门曰宁阳(即宣和门,明道元年改).”应为:“后苑东门曰迎阳(明道元年改)。”北宋东京宫城西北隅有皇家的后苑,它是皇帝的游息和理政的处所,后苑的东门,也是皇帝会见近臣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因此关于此门记载颇多,如《玉海》卷170记:(迎阳门)“在延和殿西北,祥符七年建,名‘宣和’。明道元年十月改‘开嚁’,十一月改‘迎阳’(俗号苑东门)。召近臣入苑由此门,门内后苑,苑有太清楼。”《玉海》卷27曰“皇祐元年十一月庚寅,观《三朝训鉴图》于迎阳门.”《玉海》卷37曰:“治平元年十二月九日已  相似文献   

6.
正《隋书》卷八一《高丽传》载:"琏六世孙汤,在周遣使朝贡,武帝拜汤上开府、辽东郡公、辽东王。高祖受禅,汤复遣使诣阙,进授大将军,改封高丽王。岁遣使朝贡不绝……开皇初,频有使入朝。及平陈之后,汤大惧,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十七年,上赐汤玺书曰:……汤得书惶恐,将奉表陈谢,会病卒。子元嗣立。"~((1))而  相似文献   

7.
《元史·李谦传》 (中华书局 1 976年点校本 ,第 376 7页 )载 :“谦幼有成人风 ,始就学 ,日记数千言 ,为赋有声 ,与徐世隆、孟祺、阎复齐名。”按 :上引文中“徐世隆”应为“徐琰”之误。徐世隆是李谦等人的前辈。依据有二 :其一 ,元朝袁桷的《清容居士集·阎公神道碑铭》载 :“东平地接邹鲁……得人号称至盛 ,而阎、徐、李、孟世名以四杰焉 ,自至元 (公元 1 2 6 4— 1 2 94年 )至于大德 (公元 1 2 97—1 30 7年 ) ,更进迭用。诰令典册 ,则皆阎公所独擅。”阎、徐、李、孟这“东平四杰”应任职于“至元至于大德”间。而《元史·徐世隆传》载…  相似文献   

8.
<正>《隋书·百官志》载萧梁司农卿、太府卿职掌略云:司农卿,位视散骑常侍,主农功仓廪。统太仓、导官、籍田、上林令,又管……湖西诸屯主。太府卿,位视宗正,掌金帛府帑。统左右藏令、上库丞,掌太仓、南北市令。关津亦皆属焉。①言司农卿与太府卿所统官署皆有太仓。太仓自秦汉时便是专司谷物之机构,归属于治粟内史(大司农)。自东汉钱谷逐渐分离之后,太仓令长期作为司农卿之属官,所以萧梁司农卿统太仓署并无任何不妥。可掌金帛府帑的太府寺领太仓则甚为反常,难以理解。考《唐六典·太府寺》载太府寺设置沿革曰:  相似文献   

9.
北宋名臣王拱辰,《宋史》卷三一八中有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第10359—10362页)。但是,传记有些内容有悖史实。传记中说王拱辰年十九举进士第一之后,即通判怀州。而出土的王拱辰墓志  相似文献   

10.
郑慧生 《史学月刊》2006,(8):111-120
《宋书·天文志》是中国古代继《汉书·天文志》之后的又一篇天文学著作,它记叙了魏晋至刘宋的天象变化及当时天文研究的成果。问世之后很少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校勘,本来就有的和多年传抄过程中续加的错误都未能得到清理和纠正。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的校点本《宋书·天文志》使用范围最广,但失校、误点之处甚多,甚至有使人不能卒读的感觉。在今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只就学力逮及,将其一一正之,凡158条,并加简要辨析。  相似文献   

11.
中华书局点校本《元史》卷八六《百官志二》“肃政廉访司”条记载:“国初,立提刑按察司四道……(至元)十三年,以省并衙门,罢按察司。十四年复置,增立八道:曰江北淮东道,曰淮西江北道,曰山南江北道,曰浙东海右道,曰江南浙西道,曰江东建康道,曰江西湖东道,曰岭北湖南道。”按:元至元十四年所立江南八道之一为“山南湖北道”,而非“山南江北道”。1.辽宁省图书馆今藏有清文廷式由《永乐大典》辑出《经世大典》(抄本),其“官制·肃正廉访司”条(辑自《永乐大典》卷一一一九,今本《永乐大典》不存)记载:“初立提刑按察司四道……十三年十二月,以…  相似文献   

12.
正《明史》载:"南有潏水,亦曰泬水,合涝水,俱北流入渭。"~((1))涝水与潏水相合的记载亦见于《大明一统志》:"涝水,出鄠县南山涝谷,合渼陂,水流至长安县界入潏水。"~((2))按,嘉靖《陕西通志》载潏水自南山下分为二流:一水西北流合镐水为交河,西注丰水,一水为引入西安城的通济渠;~((3))万历《陕西通志》载潏水"西北流,经昆明池入渭"~((4))。潏水与涝水相距较远,无法相合,《明史》《大明一统志》此两条记载皆误。关于潏水与涝水的流向,  相似文献   

13.
《明史·李自成传》载,清顺治二年,“自成走延宁、蒲圻,至通城,窜于九宫山。”李自成是否到过通城,本文不愿涉及。但至于延宁一名,查《明史·地理志》、《寰宇通志》及《读史方舆纪要》皆无踪影。按:“延宁”为“咸宁”之误,即今湖北咸宁县。延宁、咸宁音近而误。据《绥寇纪略》卷九:“自成将东下,遇风雹,乃以四月二十四日改由金牛、保安走咸宁、蒲圻,过通城九宫山。”《湖北通志》卷六十九:“自成走咸宁、蒲圻至通城,窜九宫山。”光绪十一年重修《武昌县志》卷八:“流贼李白成主武昌,谋夺舟南下,改由金牛、保安、走咸宁、蒲圻过通城。”即是咸宁误为延宁的确证。  相似文献   

14.
中华书局版《梁书》卷六《敬帝纪》载:太平元年(公元556年)五月,“庚寅,齐军水步入丹阳县。丙申,至秣陵故冶。”笔者按:引文中“秣陵故冶”之“冶”字应为“治”字之误。《陈书》卷一《高祖纪上》对梁末北齐军攻建康一战亦作了相同记载,其称:“五月甲申,齐兵发自芜湖,丙申,至秣  相似文献   

15.
正笔者通过将中华书局标点本《晋书·天文志》与《汉书》《三国志》《宋书》等对读,发现其关于诸葛亮屯兵渭南及文钦、毌丘俭淮南叛乱的记载存在不妥之处。就此略抒管见,献疑于方家。一、《晋书·天文志下》载:"蜀后主建兴十三年,诸葛亮帅大众伐魏,屯于渭南。"~((1))按:"十三年"疑为"十二年"之讹。《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建兴)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  相似文献   

16.
《清史稿》是研究清代人物的重要史料。但在传统正史系列中,《清史稿》质量欠佳,舛误较多,亦为学界共识,其《循吏传》亦未能幸免。然而《清史稿》毕竟是一部有着较大影响的史书,其中的讹误可能会产生不小的危害,故订正其舛误很有必要。本文综合利用文集、方志、档案等各类史料,考订出《清史稿.循吏传》地名记载方面的六则错误。  相似文献   

17.
《明史·地理志》施州卫下记“清江,自四川黔江县流入,一名夷水,亦曰黔江,卫境诸水皆入焉,下流至宜都县入于大江”。唐崖长官司下记“南有黔水,即清江之上源。”四川黔江县下记“黔江,源出贵州思州府界,正流自涪江合大江,支流经此,下流为湖广施州卫之清江。”今...  相似文献   

18.
正《元史》卷三《宪宗纪》(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年,第45—46页)载:"(宪宗)二年壬子(1252)春正月……遣乞都不花攻末来吉儿都怯寨……秋七月,命……怯的不花征没里奚……"乞都不花、怯的不花可堪同。末来、没里奚,即木剌夷(■Mulhid),指伊斯兰教亦思马因派。吉儿都怯,在今伊朗东北部达姆甘(Damghan)城西,~①是亦思马因派重要据点。怯的不花攻打吉儿都怯的时间,《史集》所记与《元史》有一年之差:  相似文献   

19.
《隋书·地理志》勘误一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书·地理志》清江郡巴山县下注云:“梁置宜都郡、宜昌县,后周置江州,开皇初置清江县,十八年改江州为津州,大业初废州,省清江入焉”。经推敲考证,此条下的“清江县”为“巴山县”之误,“省清江入焉”,应为“省入清江郡”。关于巴山县,《旧唐书·地理志》山西...  相似文献   

20.
敖佳鹏 《北方文物》2022,(3):108-112
《清史稿·地理志》中有关于博东齐旗、布图库旗的记载,但经考证,清代历史上并不存在博东齐旗与布图库旗。博东齐、布图库两部虽同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从新疆迁往黑龙江,但他们的具体迁入地不同,而且两部一直未独立编旗。布图库部的迁入地是呼伦贝尔,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被编入厄鲁特镶黄旗,隶呼伦贝尔副都统衔总管统辖。博东齐部的迁入地是通肯、呼裕尔,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被编入伊克明安旗,辖于黑龙江将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