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朝光 《文史博览》2007,(11):26-28
为维护新生政权、清除美国的社会影响,从1949年开始,新中国在电影文化上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最终将美国电影在中国大陆实行了为期数十年的全面禁绝。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上海开埠以后100年的发展历程,糅杂了中与外、土与洋、旧与新等多重因素,形成了极具国际性、现代性而又不全脱本土特质的风貌。电影是上海的特色产业,也是上海城市文化的象征之  相似文献   

2.
刘艳 《沧桑》2009,(5):21-22,24
如果不同艺术门类可以比较的话,民国时期的电影成就肯定超过了绘画,可以和京剧不分伯仲。作为中国民族电影制片、发行和放映业的核心基地的上海,从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开始,得益于欧美电影的影响及中国影人的努力,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本土电影从无到有,并逐渐获得了长足的进展。风起云涌的制片企业、日益成熟的影院经营和电影发行体系、大量电影书刊、电影学校及其电影人才的培养等等,就是上海作为民族影业基地贡献给中国电影的一道绮丽的风景。在抗战电影、左翼电影运动和国防电影运动中,上海电影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泓 《文史月刊》2003,(1):43-44
电影,这个揉合了音乐、舞蹈、美术和戏剧等综合性艺术,诞生于19世纪的1895年12月28日,由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第一次在巴黎放映了影片《火车到站》。1899年,西班牙人贾伦白克携带粗制简陋的电影放映机来华,欲将这一新生事物展示给上海、北京市民,营利赚钱,不料在北京为慈禧首映时,影机即连续两次发生爆响。  相似文献   

4.
过去10年,至少有20多部电影改编自热门电子游戏,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1989年上映的《摩登大侠》,虽然这些电影大都能收回投资,但真正让影迷和玩家满意的作品却屈指可数,其中,只有捧红安吉丽娜·茱丽的《古墓丽影Ⅰ》算是成功特例。  相似文献   

5.
王捷梅 《江淮文史》2006,(2):161-170
回首中国电影的百年沧桑风雨,重温《恋爱与义务》、《桃花泣血记》、《三个摩登女性》、《凯歌》等经典影片的艺术魅力,追念阮玲玉、胡蝶、袁美云、金焰等电影明星的迷人风采,也许你不会想到,他们身后竟都站着同一个人——《一代名导卜万苍》,一个安徽天长走出去的乡村青年。  相似文献   

6.
姚霏  苏智良  卢荣艳 《历史研究》2013,(1):115-131,192
创建于1928年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以好莱坞电影和西方现代主义的建筑装饰,迎合并引领上海民众推崇西方娱乐方式和文化,带动电影院成为近代上海摩登生活的文化地标。以大光明为代表的电影院,并非仅仅彰显娱乐功能。事实上,近代电影院显示出超越电影放映场所的多元功能。作为 "影片—影院—社会"这一信息传播链的中间环节,大光明电影院通过对好莱坞文化的传播刺激着上海社会对好莱坞元素的消费和再生产;同时,近代上海社会的民族主义、族群意识甚至政治风云也影响人们对电影的评价和对影院空间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何尔蒙  任玉明 《世界》2005,(10):47-49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日本著名的影评人佐藤忠男接受了记者专访。比中国人更爱中国电影记者:这次电影节,您带来了一份厚礼:《中国电影百年》,这之前您花了多少年时间看中国电影?研究中国电影的兴趣是源于什么想法?佐藤忠男:算起来已有26年了。1979年,我首次专程到上海看中国电影。日军侵华时,我还很小,当时日本为侵略找了很多借口,其中一条就是中  相似文献   

8.
周琳 《民俗研究》2017,(6):119-127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看电影"已成为上海市民最受欢迎的"时尚"娱乐方式,与转瞬即逝的电影艺术共生共荣的电影期刊随之承载起记录早期电影面貌的重任,民国影刊中的佼佼者《明星半月刊》作为30年代上海中国电影刊物拥有最多读者之一的电影杂志,以明星公司的多位女性明星担当其封面女郎。研究她们的发型妆容、服饰神态、拍摄环境等多种角度,可以展示早期影刊封面女星对时尚生活的引领,探寻上海都市如何在西方好莱坞电影强势文化中突围,展现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电影刊物的特色栏目"读者信箱"展示了影迷与明星、读者与编辑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解构文字背后的女星形象和电影生活。  相似文献   

9.
汪朝光 《近代史研究》2001,3(1):119-140
美国电影一向垄断中国进口影片市场,战后美国电影在一度销声匿迹后卷土重来,利用种种有利条件,重又占据了上海电影市场的垄断地位。然而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并不长,随着国产电影业的复苏,上海电影市场的情况也在逐渐变化,尤其是在当时特定的经济环境下,美国电影原本赖以扩张的基石——拆账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并成为阻碍其发行的因素。因此,1947年以后,美国对上海的电影输出数量急剧减少,其在上海电影放映市场所占份额也逐渐下降。这一趋势与战后美国对中国全方位的渗透与控制有所背离,于此可见历史的复杂性与多视角观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罗学蓬 《文史春秋》2004,(11):16-17
提起大军阀杨森,解放前的四川人自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谈到杨森与中国电影的关系,大概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实事求是地讲,写中国电影史,倒是不能把杨森的名字遗忘掉的。  相似文献   

11.
《南方人物周刊》2012,(42):46-49
电影送审时,审查委员会二十多个人,他们长期的工作就是把关,他们非常保护这部电影,全部给5分。这部电影能唤醒人们的悲悯心,它对左右两部分人都有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跃龄 《丝绸之路》2014,(14):48-50
城市发展与电影艺术之间关系密切,两者相互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电影作为推广城市形象重要且独特的载体,展现出各个城市不同的文化景观。本文结合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城市电影情况,以北京、上海、重庆为例,研究分析了中国电影是如何反映城市现代化形象的。  相似文献   

13.
拾以舟 《神州》2013,(9):6-7
有关沦陷上海的历史,在近年来逐渐升温的上海史研究中仍然处于薄弱环节。2007年导演李安首度改编华文世界深受影响力的女作家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大胆地将日据上海时期女间谍色诱汉奸的故事搬上银幕,电影一经问世便在华人世界引起强烈反响,并斩获当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等多个知名奖项。本文基于电影《色·戒》对日据上海镜头细节的捕捉,通过分析电影中对市民生存形态、上海都市文化以及沦陷电影业的表达,努力为读者还原一段近乎真实却又压抑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文嫮  张强国  粟旭 《人文地理》2019,34(2):97-104
选取2003-2015年占据当年票房75%以上的中国电影为样本,基于中国电影产业价值链分工联系数据构建了城市网络。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展开了分析,并进一步剖析了其形成的原因。研究发现:①城市网络的密度为0.25,城市间的联系较为稀疏。②城市网络呈现出“一主两副”的“中心-外围”结构,北京是主核心,香港和上海均为副核心,其它81个城市处于外围。③城市网络中的强联系围绕北京展开。具体来看,香港、上海与北京的联系最为多元和紧密,首尔、台北、曼谷与北京的联系多为价值链的纵向配套,广州、天津、金华与北京之间的联系多为价值链的横向合作。④中国电影产业的三重属性、尤其是政治属性深刻地影响了其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悦听     
《风景名胜》2012,(8):174-175
LOVE电影原声带—田馥甄、林宥嘉、雷光夏等 LOVE,爱,能给予一切光明的正能量,构筑了我们的世界、个体、情感,是一切存在的理由。以钮承泽导演的电影《LOVE》为发端,多人合力。诞生了这张如絮语般多情的概念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喜剧是挠痒,悲剧是刮痧。中国的电影,大抵如此。 一个倡导生命教育的沙龙上,末了,主持人说,“我们这代人都要湮没的。”这话忽然让空气坚硬起来,每个人张口喘出来的气,就像电影里成群的蜻蜓,飞在大地震的前夕。  相似文献   

17.
何尔蒙  杨彦 《世界》2005,(9):26-30
德发电影公司是欧洲最大的电影公司之一,也是德国最大的电影公司。施隆多夫是应上海国际电影节之邀于2005年6月来上海,其本人是德国“新电影”四杰之一,作品极其丰富,曾帮助中国第六代电影人进入国际市场。采访时间是2005年6月18日,上海国际电影节活动的间隙。  相似文献   

18.
环球明信片     
《中国国家旅游》2012,(11):16-21
田子坊"对话" 拍摄故事:在田子坊,上海的摩登情调和弄堂的市井味道和谐地杂糅在一起。弄堂里除了创意店铺和画廊,最多的就是各式咖啡馆。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上海的《明星日报》首次发起了评选“电影皇后”的活动,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相似文献   

20.
钟禾 《湖南文史》2010,(1):51-52
20世纪20年代,烟草广告出现了这么一件有趣的事情:外资的英美烟草公司与民资的上海华成烟草公司为了争夺市场,各自树立自己产品的“摩登”美女形象,以争取消费群体,由此演出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摩登”大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