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父亲叫吴昆山,是台湾省台中市人,十几岁时离开台湾到日本,一边读书,一边打工.1953年他只身从日本回到祖国大陆,被分配到武汉工作.l964年我在武汉出生,所以我虽是台湾人,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武汉人,武汉是生我养我的第二故乡.  相似文献   

2.
丹增 《中国西藏》2015,(3):84-86
在我返回家的路途中,我回忆起解放后第一次我们兄弟俩见面的情景。那是1976年,文革即将结束,我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被分配到西藏日报社工作。一天门卫忽然来电话通知我,说外面有个要饭的要见你。  相似文献   

3.
1971年,我作为知青从农村招工到一家三线工厂,被分配到机修车间当了一名电焊工。我们厂是一个新建的工厂,老师傅不多.我们几个才进厂的青工拥有一个共同的师傅,就是我们的班长。他姓吴,长得瘦小精干,别看他瘦小,  相似文献   

4.
1934年,我刚14岁就进了开明书店。那时我小学才毕业,就到书店当临时工,在我的父亲王伯祥先生指导下,为影印《二十五史》剪书。当时和我一起工作的还有夏丐尊先生的女儿夏满子,叶圣陶先生的女儿叶至美,宋云彬先生的女儿宋蕴庄,我的姐姐王清华。这项工作结束后,我和姐姐又留下来,当了初校《二十五史补编》的校对。“八·一三”战事发生,我暂时离开了开明。1940年我进了开明昆明分店,后来经上海辗转到了北京,直到解放后与中国青年出版社合并,我被分配到中图。这一段期间,我先后在开明工作了14年。开明是一个卖书的书店,但又不仅…  相似文献   

5.
<正>他结束了我的苦难我今年85岁。1930年我出生在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我的父亲是一位老共产党员。抗日战争爆发那年我7岁。父亲投身抗日救亡工作。我是在抗日的烽火中成长的一代人。时代环境和家庭影响,使我从小就接受左翼文化和进步思潮的熏陶,12岁我就参加了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演剧活动。意想不到的是,1955年反胡风运动的风暴,改变了我和几个年轻朋友的命运。因为我当时和胡风赏识的作家路翎同在青年艺术剧院创作室工作,我很敬重他,路翎被打成反革命分子,被公安部逮捕,我和几个朋友立即被指控组织反革命小集团,配合胡风集团向党进攻。我们被当作"肃反"对象隔离审查。路翎是  相似文献   

6.
追忆父亲     
刘爱琴 《神州》2008,(12):58-59
1949年7月,快到放暑假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苏联呆了10年。我从专科技术学校毕业后我于是继续上学,还是回国参加工作有些犹豫。按苏联的规定,是要分配工作的。毕业前夕,我写了一个申请,要求不要分配我工作,毕业以后回  相似文献   

7.
1936年9月21日,我出生在黑龙江省双城镇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个铁匠,全家7口人生活极为艰难。在我小学毕业后,于1951年9月统一分配到沈阳参加了工作。让我感到非常幸运的是1954年初我被调到伟大领袖毛主席身边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基本上掌握了主席的生活习惯,主管领导对我的工作表现都比较满意,尤其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总是表扬我,说我直爽、诚  相似文献   

8.
龚正理 《铁军》2024,(1):42-43
<正>01认识开国少将王集成,是43年前的事了。1981年4月,我和姐姐踏上绿皮火车,一路向北,这是从小长到大第一次去北京,那时候的列车开得慢,在车上待了两个白天一个晚上。我的父亲刘俊在中央政法干校学习,我们去看望他。他当时任安徽省当涂县公安局党委书记。父亲在北京站接站,之后把我们安排在北京的姑妈家。姑妈在轻工业部工作。第三天上午,我和姐姐坐公交车在军事博物馆站下,来到中央政法干校。父亲宿舍楼前停着一辆白色轿车,穿着军装的司机在等着我们。原来,父亲是要带我们去见一位部队的将军。  相似文献   

9.
一生最爱你     
常草 《神州》2010,(3):74-75
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有一个小我3岁的弟弟。有一次我为了买女孩子们都有的花手绢,偷偷拿了父亲抽屉里5毛钱。父亲当时就发现钱少了,就让我们跪在墙边,拿着一根竹竿,让我们承认到底是谁偷的。我被当时的情景吓傻了,低着头不敢说话。父亲见我们都不承认,  相似文献   

10.
邝允丽 《纵横》2008,(1):62-62
在我走过的岁月中,50年前的一件事,令我终生难忘。1953年,我从军校毕业后,分配到政务院机要处工作,和陈其贤同在一个处。我们从相识、相知到相  相似文献   

11.
<正>提起陈嘉庚(1874-1961,著名的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在我们的历史课本里,这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名字。他一生倾资兴学,赤诚报国,曾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那么,在儿子眼中,他又是一个怎样的父亲?以下就是陈嘉庚的儿子对他的片段回忆——父亲有17个子女,我是第五个,由于业务关系,我和他比较接近。兴学抗日报国父亲1874年10月出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  相似文献   

12.
致书省委书记,父亲的错案终得纠正 我家在旧社会是湖南桃江县的地主.新中国一成立,家中16岁以上的成年人都迅速参加了革命工作.我父亲在省城干校受训3个月后分配到芷江县建设科工作,大哥参军到了东北,大姐成了当地人民教师.这样,我家中同时拥有了革命干部家属证书和革命军人家属证书,在土地改革中除交出全部家产外,并未受到其他冲击,行动也未受到任何约束,还于1955年年初举家迁至芷江县城.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南海里,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大家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我父亲是一个工作特别认真的人。我的印象里,像邓小平叔叔、杨尚昆叔叔都经常带孩子们去野餐,我们见了就羡慕,就向父亲“抗议”,可是父亲总会很认真地说,不行,我没有别人聪明,我的文件老也看不完,我不能带你们去野餐。  相似文献   

14.
彰无忌 《文史精华》2007,(10):43-50
父亲曾对我说起他5岁时的亲见亲闻。那时我们彰家住在北京城的一所套院。"一阵风,从头凉到脚,母亲被突然进屋的父亲带来的消息惊得坐了起来,忘了被窝里的我。只听阿玛说:‘国民军叛乱,冯大个子反水,将大总统扣压,包围了皇宫,在景山上架设4门大炮。圣上令我等不得抵抗,已从神武门撤至内廷。恐怕要出人命,你们娘几个收拾收拾,到西什库普国兵营躲躲,我那儿有一个德国朋友,他会  相似文献   

15.
傍晚到幼园接孩子时,我看到两个孩子的父亲居然在幼园里吵起了架。两个大男人吵得面红耳赤,口沫横飞,周围挤满了家长和好奇的孩子。我牵着儿子的手也挤进人群,原来是两个小男孩在玩滑滑梯时,其中一个不小心踩到了另一个的手,被踩的男孩大哭起来。男孩的哭声引起了他父亲的注意,可没想到的是,这个一脸络腮胡的男人居  相似文献   

16.
父爱无言     
王涛 《南京史志》2009,(1):29-29
深远如海,细微似雨。父爱,无声无息却永存心间令我自立,促我奋进…… 我和父亲的关系一直都不好。从懂事开始到上学,父亲的身影一直很少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别人都羡慕我有一个好父亲,高大的身材,威武,可我却恨他。我渴望父亲的关怀,父亲却长年忙于工作在外,很少和我说话间及我的学习,更不用说像现在有的父母那样为了孩子的成长忙碌。父亲,在我印象里只是一个模糊的身影。  相似文献   

17.
今年12月22日是王炳南伯伯逝世15周年的日子,在我的记忆中,王炳南伯伯是和蔼的长者,是我的忘年交。我认识王炳南伯伯是在1971年4月4日,当时我和哥哥一起随父亲到江西上高县外交部“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我们父子三人被安排在一间九平方米的房子中,张灿明夫妇、焦若愚夫妇就住在我们的隔壁。父亲带我熟悉环境,走到住所旁的一片小树林时,我看到有三个人迎面走来,父亲惊喜地小声告诉我:我是王炳南。父亲和炳南伯伯同时紧走几步,炳南伯伯一把拉住我父亲的手,大声说:“希禄同志,你好吗?我好想你,我想你会来的。”“王部长,你好,裕云同志好吗?”炳…  相似文献   

18.
三代记者     
《南方人物周刊》2013,(5):78-81
姥爷当了40年记者,父亲当了10年记者,而我截止到目前已经有3年记者经历。自从爷爷去世以后,因为有姥爷在,我们这个家族才对春节有了特别的感觉。去年中秋,父亲、母亲、我和双胞胎弟弟分别在世界的4个地方过年,这或许是新时代家族关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9.
齐翔安 《炎黄春秋》2003,(11):30-36,23
父亲是我最崇敬佩服的人,我一生从他那里受益最多,他使我充满了优越感,家庭的温馨民主气氛熏陶着我,铸就了我的性格和生活习惯。父亲使我一生都没有畏畏缩缩地生活过,就是他被批判和打倒的十年,我也受益匪浅,尝到了人生的全部滋味,因此加快了我的成长和成熟。父亲去世已25年,我仍常常梦到他,一些生活的细节仍历历在目。母亲去年去世后,在清理父母的物品时,我平生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自传和工作笔记、“文革”中被监禁时的日记、读书笔记和交待材料(专案组退还的)等。得以对父亲的家世、革命经历、“文革”中所受的罪和他的思想情感有一个全面的…  相似文献   

20.
潘小平 《江淮文史》2011,(4):151-155
我父亲活着的时候,曾和我说过,我们是北宋潘仁美的后代。我吃了一惊,问:是那个迫害杨老令公杨继业的潘仁美吗?父亲说是,但他的真实姓名叫潘美,是个大忠臣,你可以到《宋史》里去查查。这是父亲晚年,困扰他多年的历史问题已经解决,他也已经出来工作多年,所以才有心思和我说这个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