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清涧县李家崖东周秦墓进行了重新分析探讨,认为墓地以战国晚期为界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墓地性质为晋系文化遗存。第二阶段为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墓地性质为秦文化遗存。这一考古现象与文献记载也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袁伟 《收藏家》2006,(4):37-41
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指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从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到战国封建制度的初步确立,社会经历了一个大动荡、大分裂的过程,诸侯称霸、列国争雄。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东周是一个相当特殊的阶段。春秋时期玉器分早、中、晚三个阶段。春秋早期玉器仍延续西周晚期的制玉风格,器型、纹饰、雕琢工艺等方面均与西周晚期玉器无明显差异;春秋中期玉器从目前出土情况来看,多用于祭祀,这一点从出土器物上多涂有朱砂,也能说明此期玉器主要为祭祀性质的礼器;到了春秋晚期有了明显变化,主要的品种…  相似文献   

3.
陈小三 《文物》2022,(5):56-62+70
<正>东周青铜器经历了从典型的周文化风格向列国风格发展的过程。大体而言,春秋早期阶段延续了西周晚期以来的铜器风格;到春秋中期阶段,铜器的形制、纹饰乃至铸造方式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铜器造型愈加规整,开始出现耳、足分铸的现象,同时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也进一步拉大;到春秋晚期阶段,形成了秦、楚、晋系等列国风格青铜器。晋系青铜器是列国铜器中的典型代表,除了造型具有自身特征外,在纹饰上也有自己的突出特征。除了大量的蟠螭纹、蟠虺纹外,  相似文献   

4.
早期蜀文化分布在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西部地区,包括了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两个阶段,年代相当于商代、西周、春秋。这是相对晚期蜀文化而言,晚期蜀文化指相当于战国、秦至西汉初年。  相似文献   

5.
徐倩倩 《东南文化》2020,(5):115-125
春秋早中期齐国墓葬中发现的棺椁饰有铜铃、鱼、翣、骨钉等,春秋晚期开始出现滑石环、珠,骨珠等。最迟在春秋晚期,齐国特色的棺椁装饰方式已经形成,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且有很大发展,大量使用铃、鱼、贝、珠、璜、环、管、蚌饰等组成的串饰。春秋时期齐国的墓室主要使用草席、布、圆形蚌饰等对二层台和墓壁进行装饰。战国时期主要是对墓壁修整之后,再对二层台、椁室顶部以及靠近二层台的墓壁进行装饰,以先铺席再附帷帐的方式为最多。  相似文献   

6.
东周西戎文化"马家塬类型"主要分布于陇山西侧地区,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以偏洞室墓为特征,随葬品以北方系青铜器为主,其文化面貌与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分布于河西走廊东端的沙井文化"三角城类型"具有极强相似性。东周西戎文化"马家塬类型"应来源于沙井文化"三角城类型"。  相似文献   

7.
2010年,对江苏苏州市木渎古城进行发掘,发现五峰村北城墙和城壕遗迹、新峰村南水门遗迹,以及东、西城墙遗迹等,出土遗物有原始瓷器、陶器等。初步推断北城墙修建于春秋晚期,南水门使用时期为春秋晚期。木渎古城应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址,木渎古城的发掘为探索吴国都城所在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8.
安徽当涂船里山遗址发现后良渚阶段至春秋时期地层堆积及柱洞、灰坑等遗迹,并出土铜器、陶器、原始瓷器、石器等重要遗物。根据地层、遗迹间的叠压关系以及出土遗物的情况,可将遗址分为三期:龙山文化晚期至夏初期、西周晚期和春秋早中期。其中龙山文化晚期至夏初期遗存较为丰富,为了解姑溪河流域后良渚阶段至夏时期该地区考古学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郑州地区东周时期郑韩陶器墓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墓葬所出陶器进行类型学分析,依据器物共存关系,参考以往研究成果将其分为六期十一段;第一至六期分别为春秋早期、春秋中期、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战国晚期;除春秋早期外,其余五期还可进一步划分出早晚两段。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东周时期郑韩墓葬的陶器组合变化,以及考古学文化表现出的保守性和发展阶段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试论楚国铁器的使用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出土的早期铁器大都集中于楚国,目前出土的楚国早期铁器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10余件增加到40余件,时代上限从春秋晚期上溯到了春秋中期。楚国最早的铁器发现在今鄂西,开始使用的铁器主要为农具,还有一些小型利器。至春秋晚期,楚国已有了锻造的铁器。楚国铁器,从战国初开始容器变大,刀剑变长,新器形大量出现。到战国中期,精工铁器和铜铁合铸的铁足铜鼎流行。楚国大约从春秋中期开始冶铁、用铁,到春战之交,社会已进入了铁器时代。  相似文献   

11.
薛萍 《南方文物》2022,(5):170-179
春秋中期,青铜器风格发生了一次较大的转变。本文将这一阶段的代表性铜器墓——上马墓地M13独立讨论,通过分析墓中出土34件青铜礼乐器的形制、纹饰及组合特征,结合相关资料,进一步细致明确地论证该墓年代在春秋中晚期。在此基础上观察到春秋中期的铜器在器类、形制、纹饰、工艺、区域特征这些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也有助于理解从春秋早期统一风格到晚期列国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就目前考古发现判断,我国春秋以前还没有使用带扣,带扣的出现大约在春秋晚期,战国时就比较常见了。经过秦汉时期的发展,到两晋时,带扣基本上取代了带钩,不仅成为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先秦史官与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先秦史官职责的演变经历三个阶段 :夏商史官基本特征是充当沟通天人的使者 ,宗教性明显 ;周史官基本特征是以“官”的角色定位而行使历史官之史的职责 ;春秋晚期至战国史官 ,带有许多士文化的特征。先秦史官历史演变是决定中国早期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青铜文化早在商代就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到了春秋晚期,青铜制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当时的青铜器更加精美。作为春秋晚期的大型贵族墓葬——赵卿墓,它所出土的青铜器物很大一部分都能显示出当时的社会风貌。镬鼎作为礼器中的核心,对于探讨研究春秋晚期青铜工艺的变迁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朱寨遗址位于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沟赵办事处朱寨村东部。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清理东周时期的墓葬39座,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另有铜带钩、玉璜、水晶环、玉环、玻璃珠等。依据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组合以及器物特征,可将朱寨遗址东周墓葬大约分为四期:春秋晚期偏晚阶段至战国初期、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或偏晚、战国晚期。  相似文献   

16.
从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内蒙中南部东周时期遗存中的腰带具的形状和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据此可将新店子、忻州窑子、小双古城三处墓地及水泉墓地东西向墓葬分别断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春秋末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早段、战国中期晚段。上述墓地的陶器也可验证这一断代认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濮阳高城在仰韶文化晚期时开始有人居住,分别在龙山时代早中期、下七垣文化时期、殷墟早期、东周时期间歇使用。其城墙始建于龙山时代早期,后经龙山时代中期、下七垣文化时期、春秋中期、战国中期等多次增修,到战国晚期彻底废弃。下七垣文化时期和殷墟早期商人曾利用高城城址的城防设施在此居住;春秋中期,卫国迁都于此,一直到战国末期为秦所灭。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冀北地区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存进行了梳理和年代分析,暂可将其称为"东南沟遗存",该遗存大致可分为西周中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期三个发展阶段。相应地在文化自身发展与区域文化格局共同作用下,夏家店上层文化在冀北地区呈现出由渗透进入到鼎盛扩张,最后全面衰退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介绍了桐柏月河一号春秋墓出土玉器阴刻技术的微痕研究情况。根据6件典型玉器所开展的阴刻纹饰的微痕观察,初步判断春秋晚期玉器阴刻工艺已成熟使用了添加解玉砂的旋转砣具技术。文章通过比较不同玉器阴刻工艺水平的细微差别,认为一号墓出土的春秋玉器并非由固定的玉工或玉作坊加工而成。此外,牙璋142可能为商代遗物。  相似文献   

20.
姓与氏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源于圆腾,表示出生於哪个圆腾祖先,它代表血统,是个不变因素;氏则根据封地、或官职、或先人的字等后天因素而取,是个可变因素.春秋以後,人口繁衍,族姓分化,小国沦丧,礼崩乐坏,姓氏谱系开始模糊,至少到春秋晚期,姓与氏就开始混称,以氏为姓,偶有见之.秦汉以後,大多以氏为姓,上古原姓很少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