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红梅  王红艳 《神州》2012,(32):166-167
近代化是一种社会结构性变化,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结构就是经济结构。以小农家庭手工劳动的农业经济为主是中国立国的基本经济基础。在这种经济条件下,树立起来的肯定是尽如人知的中国式的政治和文化形态。到近代,突然产生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会必然会派生出新的政治和文化要求。这些要求的实现程度即为中国近代化的程度取决于外来的、新式的事物和固有的条件的结合程度。这也充分反映了中国近代的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2.
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动及其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英铨  严鹏 《安徽史学》2007,(4):45-52,60
学术界对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变动的探讨多采国别分析模式,本文采用新的分析方法.认为近代中国外贸方向变动的趋势是中国与亚太地区的经贸联系逐渐加强,尽管列强在华势力消长是近代中国外贸方向变动的重要原因,但世界体系下的霸权转移和列强对华贸易的比较利益则决定了近代中国贸易取向的转变,同时近代中国外贸方向的变动仍遵循经济学规律,受地缘和传统因素的制约.以亚太为外贸重心的变动体现出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的一种长期趋势.  相似文献   

3.
李祖基、林满红的两部书《近代台湾地方对外贸易》(以下简称《近代》)、《茶、糖、樟脑业与晚清台湾》(以下简称《茶》)在论述近代台湾对外贸易,尤以大宗出口的茶、糖、樟脑业的发展对近代台湾社会经济之影响存在不少观点相对立的论述,在笔者看来,两本书都是研究近代台湾外贸方面的力作,只是由于研究所采取的视角不同,因而所观察的问题及所得出的结论就会有出入,从总体上说,后者并没有深入到近代台湾外贸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及其在近代的转型陈曼娜近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是一个宏观性的研究课题,它既涉及经济、政治,也涉及思想与文化。其中政治结构是整个社会结构的中间结构,它既取决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影响到悬置于其上的社会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中介性作用,是社...  相似文献   

5.
大同境内群山环绕,形成许多天然关隘,历史上被誉为“北方锁钥”。从明代开始成为九边之首,其军事重镇的角色,一直延续到近代。伴随着军事重镇地位的形成,从明代开始大同兴起了以军事贸易为主的商业活动。这一时期“商旅幅辏,货物涌贵”[1],“民物繁辏,号西北都会”[2],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由于晋商兴起,大同成为晋商通向蒙古、俄罗斯经商的最后一个补给站。贸易的逐渐兴盛,大同城逐渐改变了以军事人员为主的人口结构,到了清代逐渐由边疆城市向内地过渡,民国时期基本上具备了近代内陆城市的特色。大同由封建边疆重镇向内陆城市转变,其城市救…  相似文献   

6.
蚕桑生产与无锡近代农村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锡位于江苏南部,太湖北侧,是近代中国蚕桑生产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蚕桑生产维系了近代无锡农村经济的荣枯,促进了无锡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无锡近代社会经济演变过程中影响特别深远的产业部门之一。  相似文献   

7.
近代东北三省关内移民动态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由于受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影响 ,近代出现的关内农民大规模迁居东北的移民运动 ,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移民流动过程看经历了由非法到合法和由自发移民到政府有计划、有组织、自觉移民的过程 ;从路线看 ,水路多于陆路 ;从流向看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步推进、深入的趋势 ;从职业流向看以农业移民为主 ;从属性看以 1912年为界 ,前为季节性移民为主 ,后为永久性移民为主 ;从性别、年龄看 ,性别单一、年龄构成较低等。  相似文献   

8.
论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新加坡华人社会中的商学教育活动为例,梳理商学教育的发展状况,并探讨了近代海外华人经济的近代化转型问题。研究显示:在近代欧美商业冲击与中国民族主义影响下,商学教育在新加坡华人社会悄然兴起,逐渐改变传统华商家族式或学徒制的商业知识传递模式。以中小学和补习学校为主的学校商学教育与以报刊杂志、国货展览会等形式进行的社会商学教育,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新加坡华人社会商学教育的主要新形态。商学教育不仅是当地华校新式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地华人经济近代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安涛 《史学月刊》2007,1(8):114-119
16世纪,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市镇诞生,中国步入从传统到近代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到20世纪30年代,朱泾镇在社会、文化教育领域出现了近代因素,由于30年代农村经济的凋敝,市镇失去了发展原动力,朱泾经济依然是传统经济结构的延续,鲜有突破。可见,经济、社会等领域的转型不是同步的,社会经济的转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艰难性。  相似文献   

10.
孙建国 《史学月刊》2001,(3):149-152
传播西学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其主要传播方式有三种,即学校灌输、报刊宣传和西书中译。西书中译作为化植入的方式之一,在近代西学东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近代西学传播的历程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分界线,明显呈现两个不同的特色:甲午中日战争前西学传播以西中译为主;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注重日中译,通过向日本学习以转贩西学,并逐渐形成西学传播以日为主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曲萌萌 《神州》2012,(36):213-214
近年来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趋重要,然而伴随着中国外贸的迅速增长,外贸依存度也显著提高,本文将以外贸依存度为切入点来深入讨论和剖析我国外贸依存度出现偏高的趋势后,对国家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比如威胁国家经济安全,刺激贸易摩擦的发生等,并提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实行市场多元化发展策略等有效的政策性对策。  相似文献   

12.
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现代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逻辑演进;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同时经历了资本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变迁。这两条线索在实践中的相互生成,展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经纬,构成了近代中国历史的主体图像和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际贸易备受关注,而国内贸易却很少有人问津,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近代经济发展脉络的准确把握。本文认为近代云南省际贸易在曲折的发展过程中,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结构改善,贸易量增加,省际贸易与国际贸易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促进了云南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市场的形成,使云南成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14.
浅析中国通商银行光绪二十四年钞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在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向近代商业经济发展演变进程中,现代银行的出现,无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与促进作用。鸦片战争后,英、法、德、日、俄等国列强在侵入中国的同时。相继在华开设银行.以操纵中国的经济,垄断中国的国际汇兑业务与国内金融市场,并通过大量贷款,逐渐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银行成为它们对华实行经济侵略.加紧资本输出,掠夺中国财富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是上海中山学社主办的一个以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史为研究对象的不定期丛刊,于1991年4月创办,每辑约25万字。编者在第1辑中提出了对这一刊物的要求与设想,鲜明地体现了编者的宗旨。丛刊的主要编辑人员先前编辑过《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出至10辑停刊),就《近代中国》的内容来看,它延续了前刊的专业侧重,以近代中国经济为主,兼及政治、文化等其他方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外贸规模不断扩大,外贸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外贸结构中却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应当采取措施对之进行优化处理。为此,在贸易商品结构上,应当通过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来促进出口,同时培育自己的主导产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并做到无形贸易和有形贸易并重;在贸易方式结构上,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在贸易市场结构上,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实现外贸市场结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宋时磊 《史学集刊》2023,(4):135-144
近代日本开港之后,本土货物出口到海外需要借助洋商之力,面临着贸易主导权被把控和操纵的问题。产业界力图摆脱这一局面,实现外贸自主化。为此,日本政府和产业界倡导发展直输出事业,就茶叶贸易而言,业界发起了三轮冲击:明治十年以后,茶叶产业界以静冈为中心,开启了第一波向外国直接出口的尝试,这时期的茶叶直输出会社以乡土地域为中心,存续时间短、自有资金少,需要借助第三方销售,最终失败;188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在府县乃至更大范围内开展规模化联合,试图成立全国范围的日本制茶会社,以提高日本茶叶直输出能力;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的再制茶公司直接向设在消费国的分支机构或日本开设的茶叶代理店供货,从而打通了外贸的全过程。20世纪初,日本制茶直输出事业已经呈现出繁荣景象,打压和挤占了外国商馆的茶叶贸易。在此过程中,各界的决心以及彼此的联合和协同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位于浙江省西北部的湖州地区,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蚕丝产地之一。在近代前期国内外对生丝需求猛增、尤其是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该地区的蚕丝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一度成为当地最主要的生产事业和人民生活的主要来源。然而,这一发展又具有引  相似文献   

19.
一丝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项特质。丝在中国,不仅创造了锦绣绮罗绫绢绸缎的丰富品种,形成了世界纺织品中最富丽靓雅的艺术风格,而且孕育了从“女执懿筐,爰求柔桑”(《诗经·豳风·七月》)到“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的诗情意境,还有“孟母投梭”等等的汉画像石和宋元明清的耕织图卷。由此而构成发展出了惊采绝艳的中国丝文化。同时,中国历史上向西方传播最早、影响最大者也首当推丝。在西德巴顿符腾州博物馆藏有一件在该州首府斯图加特市西北24公里处的霍克杜夫(Hochdorf)村一座公元前550年的凯尔特人墓葬中出土的中国丝绣品。它便是早期中国丝传入欧洲的例证。此后千年丝在西方的传播影响,已有许多论著。关于近代中西生丝贸易的讨论也很多。本文所拟讨论的,是从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初丝文化在西方的影响,包括艺术风格和文学创作两方面。  相似文献   

20.
近代有一个以大宅和园林闻名于世的江南古镇南浔,历史上以盛产辑里湖丝并以质优量大而名扬中外。明清时期辑里湖丝为织造帝王后妃龙衣凤袍的原料,五口通商后辑里湖丝成为上海口岸生丝出口量最大的产品,远销欧美,1850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一届世博会上荣获金奖,受到英女王维多利亚的嘉奖。于是辑里湖丝名声大震,欧美各国纷纷争购,一个近代中国最大的丝商群体在南浔形成。这些丝商以优质的辑里湖丝、良好的信誉深得外商的信任,从而从经营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尔后他们又将这些商业资本投入到新兴的民族工业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