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朝科举考试中的补殿试,是指会试中式者未参加当年殿试,而参加以后科年的殿试;所谓未殿试,是指会试中式者不再参加以后科年的殿试.由于对这部分人的称呼不明确,著录标准也不统一,就使得文献在这类人员的著录问题上产生许多混乱.  相似文献   

2.
蔡元培推迟殿试原因考辨金林祥光绪十六年(1890年),24岁的蔡元培,偕好友徐维则进京参加会试。当年会试是光绪皇帝亲政恩科,试题为“子贡曰夫子之文章至惟恐有闻”。结果,蔡元培中了第八十一名贡士。清代科举考试,会试中式者为贡士,还需经殿试,赐出身后方为...  相似文献   

3.
汪维真 《史学月刊》2006,(11):36-43
在明代科举考试史上,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建文二年的殿试变得扑朔迷离,疑案在悬。三月初一日举行殿试,作为一项制度于洪武十七年推出后,在洪武朝后期得到了较好执行。建文二年三月初一日因有日食,殿试推至次日举行。参加该科殿试的贡士,除本年二月会试中式的109名新科贡士外,还包括洪武三十年的告殿贡士郭秩,总数应为110人。  相似文献   

4.
翟边 《江淮文史》2006,(2):171-172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干支纪年为甲辰年),为庆贺慈禧太后70大寿,朝廷将本应是正科的会试和殿试改为恩科。尽管当时清王朝已经风雨飘摇,但人们都没有料到甲辰恩科会试和殿试竟是有1300年历史的科举制度的终结。因被八国联军烧毁的北京顺天贡院尚未修复,会试是在河南开封举行的。经过中国政治史论、外国政治经济策问、四书五经义解等3场考试,于四月初十日放榜,共取中276名进士。殿试于五月二十一日在北京举行,共出策题4道:官吏如何应对世局变化,汉唐以来兵制与今日情势,中国古代理财与现今各国预决算的比较,教育、科举和气节问题。二十二日读…  相似文献   

5.
杨胜祥 《清史研究》2020,118(2):151-156
"补殿试"是清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现象。这一特殊现象对进士的排名有没有影响?学术界关心不多。研究清代进士题名的专家江庆柏《清科举考试中的"补殿试"、"未殿试"问题》一文,a对补殿试的原因、未殿试的情况以及相关的名称、著录问题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说解。但在清代科举补殿试对进士名次有无影响的问题上,该文因《郎潜纪闻初笔》记载清"初状元多补应殿试",以为"没有什么影响"。b笔者考察的结果是,补殿试对进士排名是有影响的。现予讨论,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读《贵州文史丛刊》一九八七年第二期《十九世纪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夏同和》(以下简称《夏同和》)一文,觉得有两个疑问,特述如下: 一、夏同和中戊戌科状元,不是光绪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秋。《夏同和》一文开头认定,夏同和是“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秋,中戊戌科状元”的。查有清科目取士,“顺治元年,定以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修”会试中式者,皇帝亲策于廷曰殿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殿试以三月。“乾隆间,改会试三月,殿试四月,遂为永制。”(《清史稿·选举志》)又《辞海》“礼部试”谓:“明清会试都在春季举行,故亦称  相似文献   

7.
元代科举制度实行三级考试制度 ,即乡试、会试、殿试。对于元代殿试的功用 ,史学界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 :台湾学者杨树藩、萧启庆认为元代殿试有所黜落 ;大陆学者姚大力则认为元代殿试的功用在于重新厘定次第 ,不再黜落。本文发掘新材料 ,进一步证明元代殿试并无黜落。  相似文献   

8.
“连中三元”解"连中三元"中的"三元"是解元、会元、状元的统称,三者分别指明清开科取士的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明代也以殿试的前三名为"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明清时代,考试分为四级,即院试(县:府试)、乡试(省试)、会试(京试)和殿试(廷试)...  相似文献   

9.
洪武四年殿试日期现有两说:一是以《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为代表的“二月十九日”说(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本,宁波出版社2006年版),二是以《明太祖实录》为代表的“三月乙酉朔”(三月初一)日说(卷六二,洪武四年三月乙酉朔)。笔者同意二月十九日说,理由有三:一是《登科录》具有相对原始档案性质,且所记十九至二十三日的诸事日期环环相扣。二是该年会、殿试时间前后衔接。据载,二月十八日会试结束,中书省将结果禀奏皇上(《明太祖实录》卷六一,洪武四年二月壬申条)。因此,次日殿试完全可能。三是处于明初草创时期科举制度尚未定型。如洪武三…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自隋代开始,行科举取士之制。唐朝初年,取士的科目较多,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等。唐高宗、武则天以后,秀才、俊士两科停止,明经科也日渐被人轻视,只有进士科的地位日渐重要,天下士人纷纷竞集于是科。当时,进士科的考试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即地方上的“初试”和中央的“省试”。唐玄宗时,“省试”改为“礼部试”,我国古代由礼部选士,自此开始。宋代仍沿用礼部试之制。元代开始“会试”,“省试”的说法日渐消失。明洪武时定会试之年为辰、戌、丑、未年。至此,会试的称谓正式使用。会试之后,天子亲临策士之制,为“殿试”。唐高宗、武…  相似文献   

11.
科场作弊与反作弊如同魔道竞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关节作弊是科举时代隐蔽性最强的一种舞弊手段。本文主要依据清宫原始档案,披陈清代科场上关节作弊的诡秘与泛滥,阐释清政府为防范关节作弊而推出的一系列独特举措,进而透视清政府为打击关节作弊而制定的严厉的惩处律例。  相似文献   

12.
殿试制度是科举制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关于殿试制度的起始时间学界一直说法不一。本文以三级考试为参照系,以此前一直被忽略的覆试制度为切入点,通过对与殿试起源相关诸问题的详细辨析,彻底澄清了殿试与覆试的联系与区别,否定了武则天载初元年、南唐乾德二年及宋开宝六年为殿试之始诸说,从而最终确定殿试制度正式开始的时间是宋太祖开宝八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为基本文献,以故宫博物院所藏同治、光绪两朝内廷画士的奉旨之作为重要参照,探讨了晚清宫廷绘画机构——如意馆的诸项制度(入值画家的选拔与考核、奖惩与等级、画作的审查与作品格式等),并论述了如意馆绘画的主要功用(纪实、装饰和案头观赏)及其各自不同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14.
唐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总结、借鉴历史经验,并自觉地将其运用到治理国家的政治实践中,确立了以经史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制度。唐代科举考试中历史内容十分丰富,极大地促进了历史教育的传播,推动了历史教育的发展,对当前历史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据《册府元龟》《东观奏记》及《全唐文》等,补入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失收、后世学者未补及之唐代进士一十三人,订正《登科记考》卷十九徐氏关于钱徽下进士及第人数、重试及第人数、重试驳落人数辨正之误,并移正该书卷二十明经王淑之顺序。  相似文献   

16.
“进奏院赛神会”与会人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奏院案”是庆历四年惊动朝野的大案,当时许多新进之士卷入到其中。然“进奏院赛神会”与会人员具体有哪些,却是历来记载不一。本先对《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所载人员进行考辨。再就所见资料,补入可能的参加陆经、孙甫及梅尧臣三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宫廷建筑研究入手,通过对现存相关文物的认识,参照清宫档案和文献.结合晚清后妃宫廷生活中对建筑使用状况变化的分析,对"大雅斋"进行了综合研究,对"大雅斋"出现的时间、所在地点、何人所用等疑点进行了考证,并在此基础上对"大雅斋"、"大雅斋"瓷、"天地一家春"之间的关系加以明确阐述。  相似文献   

18.
从"枪手"看清代科场枪替活动的市场化倾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枪替是清代科举考试中的主要舞弊方式之一。枪替活动与当时的社会经济、风尚习俗相互影响。乃至出现了较显的市场化倾向。乾隆年间是枪替活动比较活跃的时期。雇倩枪手作弊现象在童试和岁科试中更具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