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工业遗产保护视角下审视辽宁城市节庆民俗地域性开发,阐述了将辽宁工业遗产与节庆民俗产业开发相结合,从而突出辽宁城市节庆民俗产业开发中的地域性特征,并以本溪为例进行了初步探讨。辽宁拥有众多的工业城市,在形成了大量的工业遗产中,物质形态存在的厂区、工人居住区等是当地民俗形成的空间环境;工人的生活方式、形成的伦理规范等非物质部分是节庆民俗地域性的重要体现。相比较传统的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  相似文献   

2.
村子、村庄、村落都是一码事,即农民聚居的地方。村庄也泛指人口聚居的地方,如工人新村、朝阳新村等。在河湟地区村落民俗的内容,大体上有村落结构、村落名俗传承、村落公共设施、村落的管理和村规民约、村落信仰等五大方面,真够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3.
朱坤 《文史月刊》2012,(Z3):4-6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道场形成后,地藏信仰开始在九华山民间传播,与本土信仰和文化相融合,成为九华山民俗的信仰核心.地藏信仰渐渐深入影响到九华山民众的日常生活,丰富了九华山民俗活动的内容,形成了以地藏菩萨为中心的民俗活动,其祭祀方式也因此与众不同.作为地藏菩萨的道场,九华山自然成了民间组织和开展民俗活动的基她,寺庙是民俗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九华山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地藏信仰逐渐积淀成为一种审美心理,形成了九华山民俗的独特审美观。  相似文献   

4.
以民俗活动"游神赛会"为切入点,对比凤凰村与周围4个村庄民间信仰活动的现状,厘清民间信仰活动在构建村庄内部认同与维持外部边界中的意义。民间信仰既是村落认同、村落整合的要素,亦是区分村落边界、协调村落关系的动力。以游神赛会为代表的民间信仰活动填补了村庄集体行动的空缺,通过符号的构建将个人、家庭和村庄联结起来,增强彼此的沟通,表现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另一方面,游神赛会活动也体现了村庄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游神活动协调村落关系、构建村庄边界。  相似文献   

5.
色音 《民俗研究》2011,(2):263-266
无论是在宗教学领域还是在民俗学领域,民间信仰研究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民俗事象往往有民间信仰的成分,各种神灵鬼怪信仰广泛流布于民间,且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复合性。民俗学对民间信仰的研究视角有别于宗教学。在民俗学领域,学者们习惯于将民间信仰置于活生生的民俗生活中进行动态把握,注重民间信仰产生、发展的生活语境。  相似文献   

6.
战国秦汉之村落由早期村落演化而来,但无论是村落空间结构、社会结构还是信仰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早期村落所失去的重心得以重构,被剥夺的功能不断补充。战国秦汉村落既是“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的居住共同体,又是“守望相助,百姓亲睦”的生活共同体,还是“四邻并结”“倾盖社场”的信仰共同体。与之同时,村落也被纳入自上而下的王朝组织体系中。作为自然聚落的村落基本被乡里组织覆盖,成为乡里体系的地理空间载体,村落的自然属性被限制在特定范围内。因而,战国秦汉村落无法构成欧洲中世纪式的村落自治共同体,其实质是王朝行政体系中的基层地缘行政组织与村落共同体的复合体。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基因构成,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在汉人村落社会的传播,不仅要依靠与地方传统的融合与互动,同时还需要将宗教转化为具有功能的组织、身份等社会结构,以嵌入民间的世俗生活的方式得以存在。随着村落社会的变迁,人们需要将基督教信仰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和心智结构不断再生产。在适应社会变迁的同时,基督教只有回归其文化面向,才能实现在现代性过程中的延续和再造。宗教信仰的长期维系需要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共同作用。基督教信仰在村落社会的运转,依赖于在既有的地方传统和社会结构基础上形成的民间逻辑。  相似文献   

8.
地理环境与东北古代民俗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俗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习俗惯制。它是在各民族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总要受到各民族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政治条件、社会结构、心理状态及民族的信仰、语言、艺术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本文仅就地理环境与东北古代民俗的关系问题作一粗浅探索,以求教于诸位方家。  相似文献   

9.
蓬莱地处山东半岛北端,因“海市蜃楼”和“八仙过海”传说而享誉海内外。蓬莱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先民们傍海而居,以海洋生物为生,遗存下大量的贝丘遗址和海洋民俗,总结、传承了大量涉海生活的规约习俗。本文从海洋生产习俗、渔家生活习俗、海洋信仰与禁忌、海洋民间节庆等方面阐述了蓬莱的海洋民俗。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时期,村落生活发生剧烈变迁,传统民俗事象也呈现出式微态势,在此情况下,如何转变研究路径以应对新情况,成为当代民俗学进行理论探讨时不可回避的学术问题。劳作模式是民俗学家刘铁梁在田野基础上,结合自身学术实践提出的探索性概念。劳作模式强调村民的身体经验和生活实感,注重村落生活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统一,因此,在分析村落认同、社会变迁、生活意义等问题时,其能展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和解释力。同时,将劳作模式作为民俗学关注村落生活的起点,本身也自含了从强调民俗事象的结构性分析向强调村民主体及实践活动转向的学术旨趣。因此,在田野作业中,进一步挖掘和阐释此概念,可以为民俗学村落研究提供一个可行性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1.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化事象(即事物和现象),是区别该民族与他民族、这个社会群体与那个社会群体的重要依据之一。”民俗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种类,我国学把一般的民俗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游艺民俗和信仰民俗四类。信仰民俗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某种观念、意识、主张的极度信服与尊重,并以此作为自己思维和行为的准则”的习俗,即对某种“事象”的崇拜习俗。民俗具有传承性,同时又有变异姓,信仰民俗也不例外。但无论其怎样变化,都会留下一些痕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考  相似文献   

12.
河北故城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比较重视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诸多传统礼仪,在精神生活领域呈现出一定的自足特征。长期以来,村民崇尚“武教天元”,一直传承着梅花拳“文场”的信仰系统,并将之贯穿于村落日常生活之中。村民立足于现实社会土壤,出于生活互助与精神充实之需,在将梅花拳祖师化入法王宝殿神系的同时,也将多种民间信仰融入梅花拳的叙事系统,成为村落公共领域中的重要文化资源。21世纪以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自上而下展开的背景下,梅花拳获得进入村落信仰体系的合法性,其武场与文场都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故城村信仰活动中最富生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社会民间信仰常常被称为"农民的信仰",沿袭着中国农耕文明的轨迹而在广大乡村生生不息。观照当下,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已成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特征,由于城市的扩张或国家建设的需要,一大批村落被"征用"而消逝,一大批世代附着于土地、靠天吃饭的农民也迅即结束了农耕生活转而成为城镇居民。在此过程中,"新城镇居民"内卷化所致重建传统信仰的行动与城镇化生活中国家的强势在场产生了巨大的张力,村落传统信仰的社会迁移往往陷于"水土不服"、进退维谷的尴尬处境。一个异地城镇化村落的传统信仰重建实践表明,信仰的迁移之于农民的迁移及其城镇化融入有着特殊的意义,对传统信仰的恰当"征用",或可成为有序城镇化的一种有效"策略"。城镇化不应成为传统村落信仰的终结者,应当成为中国当代社会民间信仰调适转型的催化剂,要以文化之理性和政治之理性的结合,建构有利于更好聚合传统村落文化要素价值集成的制度空间,重建民间信仰的当代意义,从而创造出新型城镇文化力提高与释放的过程,彰显新型城镇的地域特质和"文化担当"。  相似文献   

14.
莱芜长勺鼓乐与当地民俗相伴相生,在村落民俗活动中逐渐形成独有的表演形态,对村落文化的存在及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习俗的减少,长勺鼓乐的文化内涵以及社会功能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生活整体出发,为传承长勺鼓乐提供深厚的土壤是保护和发展这一民间艺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方志》2007,(3):38-38
据《北京日报》2006年12月13日报道:12月12日,中国民间艺家协会与成都时代出版集团就“中国民间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大项目《中国民俗志》(县卷本)签订合作出版协议。我国第一部以县立卷的民俗志丛书,计划用6年时间,以3000余卷,记录3000多个县地市的民俗。丛书内容包括各县的历史沿革、人地理环境,其中有物质民俗,如生产、交通、商贸、居住、饮食、服饰、生产工具、生产器具;还有社会民俗,如村落、家族、民间组织与社团、岁时节日、人生礼仪;也有精神民俗,如民间信仰、禁忌、巫术、民间艺、体育竞技等。为此,李洋撰评论说:“修志关键是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通过关注村落社会,中国当代民俗学从关注具体民俗事象转向民众日常生活的整体性研究。这一研究视角的转变,促进了现代民俗学者对中国基层社会结构与文化现实的进一步理解。在村落研究的技术层面,研究者需要重视在田野中的感受和经验,对普通村民日常琐碎的生活世界进行深挖和叙事学分析,深刻理解村民的生活逻辑和意义。迈向日常生活整体的村落研究,应当成为当代民俗学拓展理论空间的一种路径。  相似文献   

17.
熊承焱 《旅游纵览》2023,(7):163-165+17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节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格。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苗族众多节庆中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鼓藏节有其独有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本文通过对雷山鼓藏节的发展历史和旅游现状进行梳理,提出文化活态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保护方式;创新旅游产品,多渠道加强宣传;整合多方资源,塑造民俗节庆品牌,形成雷山苗族文化旅游产业带,以促进当地民族节庆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胡迟 《江淮文史》2011,(6):131-142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由于地形、地势和气候等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差异,安徽民俗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生产商贸到岁时节令,从人生礼俗到民间信仰,形成了南北相异、多元的民俗风情,也形成了一些安徽特有的民俗事象。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尤其在农村地区,信仰形式多样,神灵种类繁多。将军信仰是福州义序半田村的村落民间信仰,其信仰对象是将军,信仰覆盖范围仅限半田村。本文以人类学的田野观察法,深入实地,在翔实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述将军信仰仪式活动,展现村落生活文化的精彩。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的节庆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集体性参与活动,能够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施加普遍的影响。因此通过这些活动的规范和仪式,先秦节庆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在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通过对先秦节庆内容的研究可以发现,先秦节庆的"娱乐性"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转变,即由娱神变为娱人。而人作为娱乐主体的转变与周代思想与信仰系统的转向密切相关。先秦节庆借助对节庆日期和共同祭祀对象等事项的规定,使生活在广阔地域的人们产生了对族群的认同感,华夏族的族群边界逐渐清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