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洪连 《丝绸之路》2013,(14):20-22
自古以来甘青宁新地区就是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融之地,其文化呈现出独特的区域性特点。本文主要对这一地区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早期金银器及其特点进行介绍与总结,从而展现本地区金银器的独有特点与风采。  相似文献   

2.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与生态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珍 《史学集刊》2005,4(1):40-45
清代至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农牧交界带农耕和游牧民族因生存而争夺“草场和耕地资源”,此消彼涨的纷争和一些不适当的经济活动,一方面弱化了这里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使人居自然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衡加重。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乃至武装冲突事件,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方志》2014,(8):8-10
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于2014年6月13日在兰州召开甘青宁三省(自治区)地方志工作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主持会议。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甘肃省省长刘伟平会后与王伟光一行进行了座谈。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咸辉因病未能到会,委托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李虎在会上作书面发言。  相似文献   

4.
蔡磊 《黑龙江史志》2013,(23):349-350
村落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农民日常生活,村落往往是集体行动的单位。中国传统社会的村落具有内聚性倾向,这种内聚性不仅体现在村落组织和集体活动中,也体现在村民日常合作与互助中,以及精神层面的亲和感和共同意识上。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选址的意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村落选址的意象研究刘沛林六十年代初,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凯文·林奇(KevinLynch)出版了《城市的印象》(TheImageoftheCity)一书①,首创了从感觉形式出发研究城市特征的方法,提出了城市形象的“可识别性”和“可印象性”概念,即...  相似文献   

6.
这次到兰州召开甘青宁三省(自治区)地方志工作座谈会,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王三运同志、省长刘伟平同志会后要与我们一行座谈;省委常委、副省长咸辉同志因病未能到会,委托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李虎同志作了书面发言。在此,我代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对甘肃省委、省政府对地方志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7.
刘斌  刘水良  方雪 《旅游纵览》2022,(7):3-6,11
随着研学旅游的发展,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湘西地区传统村落研学旅游价值评价模型,尝试从传统村落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的研学价值两个方面、十大要素确定湘西地区传统村落研学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湘西地区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湘西地区传统村落研学旅游价值的相应对策和...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村是其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外在表现,也是少数民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结晶。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地区峰峦耸立,溪流纵横,地形复杂。数百年来,勤劳智慧的畲族人民因地就势建造家园,形成了独特的村落风貌。文章从畲族传统文化出发,结合村落自然环境,对景宁地区畲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今后更好地保护景宁畲族传统村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哈尼族的村落分布在海拔1 400~1 800 m的等高线上,在滇南哀牢山区此地带为半山腰,村落的自然景观、建筑结构有其独特的形态样貌。文章把哈尼族村落民居分为土掌房、蘑菇房、瓦房、干栏房等4种类型,从建筑渊源来看,土掌房和蘑菇房脱胎于氐羌族群平碉式的古建筑,瓦房是蘑菇房吸纳汉族庭院式建筑的变体,干栏房是哈尼族对百越族群建筑形式的直接吸纳,其结构特点都体现了对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吴广  邹后曦 《南方文物》2023,(6):270-276
<正>20世纪中叶,国际学术界开始对古村落关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先后公布了《关于保护历史小城镇的决议》和《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等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陆续将34处村和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20世纪80年代,阮仪三先生等人组织开展了江南水乡古村镇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邹君  刘媛  刘沛林 《人文地理》2020,35(4):56-63,120
以湘南地区作为研究单元,多元化获取数据,运用“敏感-暴露-适应”分析框架和数理模型评价法对3种类型、6个村落的脆弱程度和致脆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务工型强脆弱、工贸型中脆弱、旅游型微脆弱;②旅游型和工贸型属复合E-A致脆类型,务工型属均衡E-A-S致脆类型;③务工型的敏感性远大于其他类型,民俗文化和村落居民是主要敏感因子;④旅游型为强暴露、工贸型为中暴露、务工型为微暴露。城镇化和旅游开发是主要暴露因素;⑤旅游型的适应性最高,工贸型次之,务工型最差;⑥不同类型村落的致脆短板因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13.
传统村落是乡村的乡土建筑与乡土文化的综合载体,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文化资源与潜在力量,是推进乡土文化复兴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传统村落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参照价值。本文通过对漳州地区的实地调查,讨论与分析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探讨在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与方式,以期为我国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对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操 《区域治理》2022,(6):225-228
我国传统村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近些年来许多传统村落的开发度相对较低,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导致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较差,由于收入相对较低,致使我国许多传统村落逐渐处于荒废的状态,这对保护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不利影响.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研究,将现代化虚拟信息技术应用到村落保护中,不仅能够保护我国的传统...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2018年城镇化比例已经接近60%。在城镇化加速建设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逐渐变得稀有,已经由传统的生活场景向体验式场景进行转变。近年来在以产业扶贫为核心的精准扶贫体系中,对传统村落旅游的开放也已经被提上日程。然而,在肯定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人们也应该注意到村落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村落能够提供的多种旅游资源如果被有效整合,那么便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能。针对此种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传统村落的旅游文化资源,并就其整合方式提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青海传统村落代表了所在地域、民族及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特征,传承着青藏高原地域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全国传统村落中别具一格。分析青海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困境,探讨在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村落传承、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为可以弘扬青海传统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先行区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引。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及其文化保护的根本目的和意义,不在于将村落封存保护,使其成为只能参观的固化记忆,也不在于过度商业开发,使其成为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的旅游区,而是在于通过村落保护,使其成为记载农耕文明的载体、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展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勤劳勇敢、勇于开拓、因势利导、战胜自然传统美德的窗口。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佟玉权 《人文地理》2014,29(4):44-51
以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国家四部委联合评审认定的646家"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谷歌地理信息系统(GoodyGIS)定位村落的地理坐标,确定海拔高程等属性。利用Arcgis10.1和GeoDa技术平台,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明显的集聚型分布,在各省份间具不均衡态势,呈现出黔东南-湘西、皖南-浙西-闽西北、晋-冀-豫和滇西北等四个核密度高值区。传统村落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大多数村落处在40-100km的直线范围内。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高程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明显存在着高高(HH)、低低(LL)集聚现象,缺乏低高(LH)、高低(HL)区域,反映出传统村落在空间选址上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面临诸多破坏,因此,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原真度、活态度、完整度、传承度四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保护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函数。在对其保护状态进行阶段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湖南省的案例研究发现:①湖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度整体处于中度保护,且内部差异明显;②四项准则层中原真度和整体度较好,而活态度和传承度较低;③24项指标内部差异较大,建筑风格原真度等两项指标较好,而农业生产活态度等3项指标则较弱;④案例研究验证了构建的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评价函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