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监测是随着世界遗产保护发展而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保护方式,它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对文化遗产最早和最低限度的干预,最大程度地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鼓浪屿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所包含的制度规范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和工程技术系统为依托,结合自身管理特点与实际需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鼓浪屿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不仅为鼓浪屿的保护与申遗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遗产监测融入地方管理、遗产监测需求研究、移动采集系统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新的探索,为其他相关世界文化遗产地如何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体系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反应性监测是世界遗产委员会敦促《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提升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操作指南》对反应性监测有明确的规定,授权世界遗产中心对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的重大工程和项目进行评估和监管。反应性监测体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问题导向"倾向,是对缔约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能力的检查。中国应该以"内容大干形式"为指导原则,做好迎接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反应性监测的准备工作,与国际同行分享中国遗产保护经验和做法,严格控制世界遗产缓冲区内的环境整治和建设活动,建立中国国内的世界遗产反应性监测制度。  相似文献   

3.
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地)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效忠  陆林 《人文地理》2006,21(4):51-57
近年来,在遗产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开发的矛盾愈加显现,遗产研究明显滞后于遗产实践发展需要。该文综述了20年来我国世界遗产(地)研究,研究内容涉及遗产旅游、遗产价值和景观特征、遗产管理和制度、遗产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遗产营销和形象传播、遗产法律和教育、遗产研究方法和遗产保护技术等。研究进展划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拓展提升阶段,阐述了各阶段的研究特征。分析认为,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经营管理体系研究是今后遗产研究的焦点,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于1986年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自1987年至2007年6月,中国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达35处,其中文化遗产24项,自然遗产6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2004年以来,建设部建立了中国遗产申报管理的国家遗产名录、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世界遗产名录三级申报和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了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和保护机制,为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加强对中国遗产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国目前的世界遗产中有自然遗产6项:四川九寨沟、四川黄龙、湖南武驻源、云南三江并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福建武夷山。  相似文献   

5.
世界遗产的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全球实践,深刻地影响到世界各国对自身遗产的认知和保护。《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经历了45年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与交织在一起,对世界遗产的保护观念也在不断调整,今天已经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世界遗产的发展方向、对世界遗产保护状况的讨论,以及对新世界遗产申报项目的评审,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从专业的评估向社会认知方面转变,强调以人为核心的世界遗产保护,强调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特别是社区参与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以及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对缓冲区的界定与管理主要涵盖历史功能、景观特征、风险防范与发展引导等角度。世界遗产海龙屯的保护管理实践表明,外围山体、水系、场地、空间、聚落等环境要素在军事防御、交通、山地景观、环境特征等方面与海龙屯具有重要关联;特定区域的城乡建设、旅游等发展需求可能对遗产的整体保护与管理工作造成潜在影响。这些要素的分布是缓冲区划定及管理的出发点。管理策略与保护管理需求的差异相关,缓冲区分类可更具针对性地开展综合管控及发展引导。缓冲区的设置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手段,也是深入认知遗产价值与要素的一种方式。清晰的缓冲区及其管理要素辨析可为遗产监测和长期保护管理提供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年度报告是我国履行世界遗产监测义务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内容和形式特点不仅继承了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要求下的定期报告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反映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需求,具有以保护突出普遍价值为核心、为定期报告提供信息支撑、是遗产地定期实施监测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模板、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提供重要数据来源、成为遗产地横向交流的重要工具等特点。随着世界遗产保护理念、视野的扩展和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需求的提升,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年度报告需在保持内容动态更新、深化数据成果向保护管理决策的转化、制定有针对性的行动计划等方面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8.
曹福然 《东南文化》2021,(1):181-190
世界遗产的政治化引发学界更多地从批判性视角解构和重构文化遗产,并逐渐发展为聚焦遗产话语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与研究视角.英国世界遗产铁桥峡谷是工业遗产话语变迁的典型案例,其显示出工业遗产话语经历话语离散、话语聚焦和话语绑定三个阶段.其变迁原因有三:迎合UNESCO的权威遗产话语体系,契合英国城市复兴和社区文化需求,获得社会资...  相似文献   

9.
张益  姜师立 《世界遗产》2012,(4):114-116
按照世界遗产申报相关标准和申遗工作要求,大运河申遗应建立科学完善的遗产监测管理平台和档案资料中心,这是世界遗产专家现场考察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要求,扬州作为大运河联合申遗的牵头城市,应该先行做好遗产监测预警工作。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就是为了规范大运河遗产监测管理工作,并推广至运河沿线城市。鉴于大运河  相似文献   

10.
资讯     
正外刊选粹世界遗产与农业遗产比较及两者在发展旅游业方面的潜力与UNESCO的世界遗产相似的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所收录的遗产(以上简称"农业遗产")同样拥有吸引大批游客的潜力。在此语境下,相比世界遗产地,目前缺少关于农业遗产地通过旅游业助力乡村发展的综合性评估。文章重点比较了两者的定义、遴选标准、监测及两个系统评定的同一遗产地的官方说明,进而梳理出世界遗产和农业遗产通过旅游业助力乡村发展的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1.
大运河作为文化线路的认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大运河一直是炎黄子孙所珍视的文化遗产。近年来的申遗热,更促使学界将大运河纳入世界遗产的范畴之中进行全新的认识与研究,同时国际重要的遗产研究团体也对大运河这一特殊案例给予了多方关注。当前学界对于大运河遗产的特点与价值等重点专题都展开了热烈地探讨,但与世界遗产理论体系并没有充分地接轨。因此,有必要从世界遗产体系中已有的相关文件在对大运河价值评估中产生的问题出发,探索"文化线路"对于大运河特质识别和价值研究的理论指导,从而发掘出对大运河遗产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然、文化资源丰富,是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中国是遗产大国,但不是遗产强国。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世界遗产的申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这还不够。通过分析我国的申报世界遗产现状,以预备清单为依据分析申报潜力,进而分析我国世界遗产申报的利益相关者、申报中的亮点与不足,并结合国外申报工作的先进经验,深入探讨我国申报世界遗产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世界遗产》2015,(3):126
2015年2月10日,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家遗产中心和世界遗产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世界遗产的观察"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多功能厅举行。来自国家世界遗产主管部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中心、以及中国世界遗产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本次研讨会,共同探讨世界遗产的保护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会议伊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致开场辞。他对《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年度观察报告》的编制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世界遗产  相似文献   

14.
25年前,当遗产问题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时,中国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顺应国际潮流,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国际社会作出了为全人类妥善保护中国境内世界遗产的庄严承诺。在此后的25年间,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并积极申报世界遗产,成为一个已拥有40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遗产大国。  相似文献   

15.
话题     
<正>第48个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将中国土司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第48处世界遗产诞生。《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第四条明确指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遗产的名号,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对每个国家来说,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履行保护责任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主要由文物古迹组成,这些文物古迹兼有世界遗产和以《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保护对象为代表的本国遗产的双重价值。两个价值体系本质相同,均是关注保护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价值。但长期以来,由于世界遗产价值表述方式与我国不同,所关注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前者是从全球视角看待遗产要素,更加关注中国遗产对世界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而后者则采取国内视角,更加关注遗产对中国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贡献。这给作为世界遗产构成要素的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管理实践带来困惑。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和不同之处的分析,对世界文化遗产及其构成要素的保护和管理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国际世界遗产监测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纯净  罗佳明 《文博》2008,(4):47-52
对世界遗产监测工作是执行遗产保护公约战略目标和可信度建设的重要保障.国际遗产监测体系的建立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并且一直不断进行着修改和完善,向建立一套科学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目标迈进.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国际遗产监测体系发展的历史过程;然后着重介绍了国际相关组织对第一轮定期报告结束后的反思与总结情况,以及对下一轮定期报告的修改意见和拟定过程;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国际遗产监测经验对我国正在构建的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体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是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公约》和《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框架下,逐步发展成为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是在以上框架体系下,结合我国文物保护的实际情况,逐渐建立、健全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监测体系。该体系针对我国文物管理体系制度、保护管理现状等国情,建立和实施了一套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框架、机构组织和技术手段,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之路。  相似文献   

19.
《风景名胜》2008,(3):24-24
与中国其他任何一个景区一样,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是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我们选择武夷山作为本期特别策划的典型代表,不仅仅因为武夷山独树一帜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更源自武夷山近年来在打造"福建景区的龙头,全国景区的品牌,世界环保的典范"的行动中,以维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为原则,在立法、监测、环境整治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对于世界遗产地在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间获得了双赢——正如谢凝高教授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采访时所说的那样,武夷山在维护世界遗产真实性、完整性所取得成就,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世界遗产地都极具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浅析中国世界遗产的类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芹 《四川文物》2006,(1):86-90
中国现在拥有32项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五个类别。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占绝大多数。如石窟寺、皇陵等。我们可以将已有的世界遗产进行详细的分类分析,总结出一套如何更有效的申报世界遗产和保护世界遗产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