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景迈山古茶林遗产构成要素之一的传统村落,已有5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同时因景迈山申遗带来的地方发展机遇和世界遗产申报要求,也使得传统村落保护面对许多问题和挑战。景迈山遗产保护的实践表明,传统村落作为活态遗产,需理解其是原住民"家园"这一核心功能,通过延续社区与村落的生产生活关系,建立符合其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运用"整体保护、活态保护"保护方法,引入共同决策机制,根据现实条件,不断探索协调平衡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工作路径。  相似文献   

2.
正传统村落大多具备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构成,形成了其多元化的人文资源和自然遗产资源,每个村落都呈现出独特风貌,承载着中华民族璀璨的地域文化,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为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新的思路,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良好契机。纵观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有关PPP模式在传统村落保护项目中的应用研  相似文献   

3.
社区研究是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但关于城市住区、旅游发展与社区之间关系以及社区参与的研究较多,对乡村社区,尤其是乡村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和社区活力关系之间关系的研究尚有空白。在整理社区活力特征评价指标、遗产要素和现场调研、访谈的基础上,对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在地元阳县的3个村落遗产社区活力及文化遗产要素保存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评估,构建了评估框架。结果发现,物质上社区内重要传统祭祀、礼仪活动和空间的良好存续,非物质上良好的生活秩序、人际关系,以及共通的归属感和价值共识,对遗产保护水平和社区活力的提高有正面作用,未来应逐步构建遗产社区成员共同的发展基础,构建空间-生活-社会网络的新型遗产社区,以进一步推动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存大量的传统村落,其保护利用的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遗产话语体系语境里突出价值的概念,并不适用于评估这些"日常的""普通的"的乡村遗产的价值。日常景观关注的是人们日常活动的场所和生活文化的表达,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发展趋势、文化多样性和平等性的多元视角,以及对于场所精神的理解,可以适用于解读普通传统村落的价值,超越传统的遗产价值体系,更好地建立起传统村落与当下更广泛社会议题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村落社会调查对于今天的村落遗产保护而言,已经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在事实上得到了认可,但是它的意义仍然有待进一步阐释。通过村落社会调查,所能实现的不仅是获取另一个维度的村落相关资料,而且更有助于理解遗产对象在物质和非物质层面的一体性,超越遗产话语来处理村落整体社会当中的问题,以及更好地建立起村落的历史与当下社会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图们江北岸的朝鲜族村落历经百余年发展,积淀了浓郁的村落风貌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这些传统村落选址布局和房屋建造等方面运用朝鲜半岛风水理论的痕迹十分明显,注重山体、水体、植被等自然环境的选择和组织,具有"山环水抱,以水定址"的村落外部生态格局,"聚井而居,有机生长"的村落内部空间格局,"形神兼备、和谐交融"的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迟滞缓慢,再加上政府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些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着一些问题。以龙井地区长财村为例,该村是典型的朝鲜族传统村落,存在着传统村落建筑风貌、村落传统格局、村落水口空间等受到严重破坏、村落"活力"明显不足等问题,为此,从保护村落传统空间格局、延续传统建筑风貌特色、完善村落空间场所功能和打造村落民族特色景观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长财村村落遗产保护的现实路径,以期能为我国朝鲜族聚居地区传统村落遗产的原真性、特色性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世界遗产的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全球实践,深刻地影响到世界各国对自身遗产的认知和保护。《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经历了45年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与交织在一起,对世界遗产的保护观念也在不断调整,今天已经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世界遗产的发展方向、对世界遗产保护状况的讨论,以及对新世界遗产申报项目的评审,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从专业的评估向社会认知方面转变,强调以人为核心的世界遗产保护,强调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特别是社区参与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以及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余书敏 《四川文物》2020,(2):106-113
九寨沟中查村作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面临的威胁远大于其他少数民族传统村落,通过田野调查总结出其六大建筑特征,作为九寨沟片区安多藏族民居的基础研究成果。同时,在对中查传统村落濒危民居调研的基础上,揭示村落保护需要以"人"为本,从生存基础建设、社会关系建设、精神场所建设的三个维度来探索,这是从产业到社区,再到文化建设的一个动态过程,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书讯     
喧嚣的新村:遗产运动与村落政治龚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16开,192页,定价28元。本书是一部有关遗产地村落的民族志,主要讲述坐落于福建省武夷山境内的新村在面临遗产保护运动时的境遇、反应,以及村落权力结构的变迁与重构。该书试图懈答以下三个问题:其一,全球性"遗产运动"进入中国的路径与影响问题;其二,遗产运动背景下国家与地方的互动关系:其三,遗产运动对乡村社会尤其是村落政治的影响问题,譬如地方文化的"消解"、重构或发明,地方社会对遗产运动所做出的回应等,进而探讨遗产保护、管理与发展等时代话题。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强调: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这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文化强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心灵归属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新疆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好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我区珍贵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遗产,有利于正确认识新疆历史,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有利于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1.
散落在岩画遗产区域左江沿岸的壮族传统村落,作为左江花山岩画遗产区域的构成部分,是左江流域壮族人经过漫长繁衍生息与文化变迁的重要见证,是乡土聚落与民俗文化的体现。左江沿岸村落受地缘与血缘影响,依环境、宗法、承续等因素在历史上自然延伸扩展形成,依水而筑、临江而居,蜿蜒型河道以及连接不断的河流阶地等地理特征,直接影响了沿岸村落的分布、选址、规模及其发展。遗产区域壮族村落现存传统的地居式民居,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由原单幢类本土干栏建筑,经过地面化演变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组合类地居式民居建筑,对左江流域气温高、雨水足、湿度大的气候具较强适应性。对遗产区域传统村落的构成要素与形态和传统民居的构成要素与特点的认识,为左江岩画遗产区域文化景观的保护利用与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科学保护、有机更新与协调发展的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活态性特征及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传统村落活态性内涵,从村落人口、物质遗产以及非物质遗产3个方面构建传统村落活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访谈问卷、实地踏勘、文献查阅等方法获取数据,根据发展路径的差异划分传统村落类型,对分属旅游发展型、传统技艺型、综合开发型和生活服务型的湖南省永州市4个传统村落活态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①失活现象在各类型传统村落中较为普遍;②不同类型传统村落人口活态情况差异明显,其中旅游发展型村落人口活态性最好,生活服务型村落人口活态性最差;③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物质遗产失活程度相对较轻;④不同类型传统村落非物质遗产失活程度整体较高。  相似文献   

13.
<正>鼓浪屿的遗产价值,来源于历史的社区,所以对鼓浪屿历史的解读和遗产价值体系的建立是以历史社区的发展变化,和背后不同文化群体的作用和贡献为出发点的。同时,鼓浪屿和它的价值将由当代的社区继承、传递给未来。因而在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以社区作为关注的重点和策略制定的出发点,形成多层级、涵盖物质遗存与文化传统、关注反映社会空间脉络关联关系的保护对象体系。在这一  相似文献   

14.
2012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作为荼文化起源的国家,茶文化景观遗产申报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态智慧的弘扬、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实践,对具有"活态遗产"特征的有机演进的可持续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利用进行研究,根据"以人为中心"的活态遗产保护策略制定遗产构成要素古茶林、传统村落保护措施,期待此个案研究可以对活态遗产、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香格里拉县汤堆小学充分利用村落社区传统知识资源结合学校课程改革要求开发校本课程,在社区引起强烈反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村民们积极的支持、赞同和合作。村民在与学校互动的过程中开始重新关注学校教育的现实功能,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望与新课改对学生培养理念的吻合以及村落文化传承的需求与学校教育发挥文化传递功能的吻合使学校走进村落、村落与学校交融成为可能。学校与村落社区对学生的要求的一致性构成二者沟通的纽带。  相似文献   

16.
宗谱作为村落历史书写的一类,是记载宗族世系与事务的历史资料。宗谱多方面展现宗族及其居地的整体格局与发展演变,在遗产地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帮助遗产工作者认定有价值且需要保护的对象,同时建立起历时性和共时性认识,对于遗产的价值做出尽可能全面客观的阐释。文章以《高隆诸葛氏宗谱》为例,重点解读宗谱纂修体例、内容和修编意义的延续性特点,探究延续性对于宗谱成书的影响,以及宗谱在乡村遗产价值阐释过程中,对村落保护对象的确定和遗产价值的阐释所起的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着村落遗产的地区来说,它们可以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以往简单的走马观花似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人们对于旅游消费的需求,也就出现了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人们希望可以通过对村落遗产的探求来满足精神需求,因此对于村落遗产地社区居民来说他们必须尽快改变自己的态度,不断的发掘适合人们消费的文化产品,村落遗产是十分好的遗产资源,它必须被人们重视,同时它的潜能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2013年9月30日,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开展古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古村落的保护工作面临巨大压力,加强古村落保护已是当务之急。通知明确了古村落保护利用的总体目标和原则。此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已联合公布两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1661个村落入选。以旅游开发的方式发展经济,或者说是通过村寨风貌与民俗风情等物质及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资源来吸引游客,是目前中国乡土遗产保护利用所普遍采取的做法。什么样才是合理有效的乡土遗产保护利用模式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期聚焦推出了“中国乡土遗产出路观察”,从多学科视角出发,考量乡土遗产的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邢晶晶 《旅游纵览》2015,(4):191-192
传统村落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同时是具有唯一性、不可再生性的潜在旅游资源。科学利用传统村落资源进行旅游开发,不仅利于村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能为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本文以山西丁村为具体研究案例,在剖析其旅游开发问题基础上,提出该村落旅游开发的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后聚集地,不少文物保护、博物馆学、建筑规划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都先后投入到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中,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贡献和缺失,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综合运用系统论及系统规划论、自组织、岛屿生物地理学,文化结构学、生态博物馆等理论和方法,解决传统村落存在的问题,以使这些体现文化多样性的乡村文化景观能够长久保存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