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8 毫秒
1.
这篇论文主要论述了在2005—2012年间发表的关于龟兹石窟的文章,以龟兹石窟为主题,分为龟兹石窟壁画风格研究、龟兹石窟艺术研究,龟兹石窟文化源流研究、龟兹石窟壁画的佛教思想研究和龟兹石窟与其他石窟相比研究等方面,梳理龟兹石窟研究成果。这篇论文便是龟兹石窟文化研究综述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
信息六则     
《丝绸之路》2004,(1):60-60
龟兹石窟精美摹本再现新疆龟兹石窟内存壁画万余平方米,反映了古人农耕、商贸和讲授佛经教义的生活情景。新疆阿克苏地区博物馆专业画师曹永军十年如一日,潜心从事龟兹壁画的临摹工作,成绩不匪。2003年11月30日,他的“新疆龟兹石窟壁画临摹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在临摹中,  相似文献   

3.
吐峪沟石窟寺第38窟形制大体上与龟兹中心柱窟相同,但细节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吐峪沟第38窟的壁画内容与流行小乘佛教的龟兹不同,整体上表现的是大乘佛教思想,不过正壁上的化佛形象、侧壁的说法图、纹饰图案和服饰等方面都类似于龟兹石窟。总的来说,吐峪沟第38窟具有浓厚的龟兹风,但又有所变化。吐峪沟石窟介于龟兹与河西走廊之间,这对考察佛教美术的传播与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丝绸之路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丝路沿线的佛教遗迹越来越受到关注。著名学者何恩之(Angela F.Howard)和魏正中(Giuseppe Vignato)合作撰写,荷兰Bril出版社新近推出的英文新著《考古视域中的龟兹石窟寺院与禅修》  相似文献   

5.
古龟兹地区地处新疆西端,地理上近于中亚腹心地区,扼古代中西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的要冲,是佛教东传进入我国的第一站,亦是东西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北线的必经之路。因此,龟兹地区佛教石窟寺的研究对解决中亚以东地区佛教的传布及其相关问题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杨文博 《敦煌学辑刊》2021,2(2):103-113
克孜尔石窟现存有波斯匿王、阿阇世王与频毗娑罗王等古印度诸国国王礼佛或皈依的的说法图.这类说法图的出现与龟兹僧团在龟兹国王以及龟兹王室崇信与重视佛教的背景下,借助他们的力量,扩大佛教在龟兹的影响力有密切的关系.龟兹僧团针对龟兹国王以及龟兹王室崇信与重视佛教的特点,在说法图的选择上会专门挑选一批与龟兹国王身份相等的人物,在他们巡礼洞窟时,引发他们的共鸣,进而愈加的重视佛教.  相似文献   

7.
《文物》2012,(4):49
本书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龙门石窟研究院汇编的论文集,主要分为"石窟研究"和"石窟保护"两大部分,具体内容包括石窟考古研究、艺术研究、造像研究、壁画研究、佛教研究以及石窟寺的环境监测、保护材料、保护工艺等。书中文章均为编辑委员会精心筛选,学术观点新颖,  相似文献   

8.
龟兹壁画是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其壁画是龟兹乐舞最为直观的载体。文章主要讲述龟兹壁画乐舞所体现出的多元文化交融,从具体的形象、舞姿、乐器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入手,以龟兹石窟乐舞壁画为线索,探寻龟兹壁画乐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其多元文化特征及历史价值意义所在。龟兹乐舞壁画仿佛是一部再现古龟兹乐舞的巨幅画卷,那些头戴宝冠、璎珞缀身、手舞足蹈的伎乐则是龟兹乐舞宝贵的图像资料。  相似文献   

9.
佛、菩萨、缘觉和声闻是佛教的四圣,龟兹石窟中有许多的相关图像,这些图像中包含着丰富的佛学思想,它们的演变反映出了龟兹佛教的变迁。龟兹石窟早期奉行唯礼释迦的观念,菩萨是佛修行阶段的身份,声闻是佛的弟子,辟支佛是自证成道的修行者。佛的十八不共法是菩萨、缘觉和声闻不具备的。公元7世纪以后,汉传大乘佛教传入龟兹,龟兹石窟中,反映多佛、十方佛以及菩萨代佛传法度人等大乘观念图像流行。  相似文献   

10.
龟兹乐     
《新疆地方志》2005,(3):46-46
龟兹乐对我国和亚洲一些国家的音乐文化曾经产生过不同的影响,对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则更为深远。当代维吾尔族乐舞闻名遐迩,据史家研究亦源于龟兹乐,并在继承中予以发展。龟兹乐的乐器和舞蹈形象,在库车、拜城等古龟兹国石窟寺壁画中有栩栩如生的反映,这些壁画应是龟兹乐的真实写照,是龟兹乐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1.
1999年初冬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农民阿不来提·买买提在库车县城北60公里处的峡谷崖壁上采药时 ,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开凿于盛唐时代的佛教石窟。这是一座由众多人士集资修建的、有大量汉文题记、可与同时代敦煌壁画相媲美的石窟。这一佛教石窟的发现 ,对研究唐代库车地区的文化、佛教具有特殊意义 ,它是唐代中央政权与龟兹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紧密相连的有力的历史见证 ,也为研究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新疆的历史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库车在汉朝时为龟兹地 ,是丝绸之路中道上的重镇。据《新唐书·西域传·龟兹》…  相似文献   

12.
正一龟兹是以今新疆库车为中心的西域古国,史称屈支、丘兹、屈茨等,也是古代西域佛教文化和艺术中心之一。龟兹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西域丝绸之路北道必经之地,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流荟萃,留下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遗存,今天龟兹境内保存的佛教石窟遗址就达10余处之多,主要集中在库车、新和及拜城三县境内。其中,位于拜城东部的克孜尔石窟壁画最为丰富。龟兹壁画艺术始于东汉末年的公元3世纪左右,延续至约11世纪的宋代,经历了七八个  相似文献   

13.
库车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古称龟兹,西汉时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汉迄唐代,此地一直流行佛教,,故而今天在库车地区留下了大量的石窟寺遗址,有库木吐拉千佛洞、森木撒姆千佛洞、克孜尕啥千佛洞、玛扎伯哈千佛洞、苏巴什千佛洞等多处,壁画琳瑯满目,内容丰富繁复。由于其受到希腊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原汉文化的影响,风格变化多姿,在国内石窟寺遗址中独树一帜,为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库车石窟壁画中的天象图更是巨壮诡怪,鲜明生动,在艺术上价值连城,亦为考古学上进行石窟分期的重要资料。本文就此谈几个有关问题望有关同志指正。  相似文献   

14.
龟兹地区流行的佛教,与说一切有部经律有密切关系。中心柱主室正壁壁画内容主要是根据小乘经典《长阿含经·帝释桓因问经》绘制,后室佛涅榘壁画出自《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说一切有部经律在克孜尔石窟壁画内容中被具体地表现出来,说明说一切有部在古代龟兹佛教中占居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5.
郑华宁 《东方收藏》2022,(10):75-77
龟兹地区的“龙马文化”不仅体现在出土文物上,还展现在龟兹石窟壁画艺术当中。本文通过对龟兹地区“龙马文化”的演变探索,结合石窟壁画和陶器当中的“龙马”形象,浅析龟兹“龙马文化”的概念及其所呈现出的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之深厚内涵。  相似文献   

16.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术界尚无关于西藏地区佛教石窟寺遗存发现的报告,这一地区一直成为从南亚印度、西域到我国内陆地区佛教石窟寺分布链条上的一个缺环。1992年,随着东嘎·皮央石窟的调查发现,尤其是其中东嘎第1、第2号石窟以其宏大的规模和保存精美的壁画,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日本学者曾以“高原敦煌”的美誉盛赞西藏石窟艺术的高度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7.
石窟寺,梵语称"僧伽蓝",是在洞窟之中陈示佛教雕刻、塑像或壁画,以此宣传和弘扬佛法的一种佛教寺院建筑。公元3世纪,佛教在西域落户,随着佛教的东传,我国最早的石窟寺也在西域诞生。最初的石窟寺现存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名为克孜尔石窟。继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我国盛极一时,石窟开凿也在这一时期经西域传到甘肃。  相似文献   

18.
麦积山石窟第127窟出现众多经变壁画,题材内容丰富,篇幅绘画场面宏大,其中《西方净土变》等,是国内石窟寺中同一题材出现最早的经变相之一.它对我们研究中国石窟寺,不论是图像艺术,还是佛教思想弘传,都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佛教像教弘传重在思想教化,此文首次就这一方面对此窟造像壁画作了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探析其像教佛教思想的如是教化,具有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炳灵寺第8窟造像、壁画与佛经比对,认为此窟是一个维摩诘经变窟.《维摩诘经》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经典之一,汉代传译人我国.维摩诘居家修行的大乘佛教理念,迎合了我国土大夫阶层和知识分子的信仰需求,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维摩诘题材也成了我国石窟艺术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  相似文献   

20.
佛教石窟寺艺术(CavetempleArt)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中国是世界上佛教石窟寺艺术最为繁荣和发达的国家。石窟开凿时间之长、分布之广、数量之众、规模之大,任何国家都不能比拟,甚至包括佛教及佛教艺术的故乡──印度在内。中国佛教石窟寺艺术的形式尽管是外来的,但它从一开始就不是印度五窟寺艺术简单的模仿或翻版,而是融会贯通,博采众长,不断创新,逐渐显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本文将着重讨论中亚佛教石窟寺中雕塑、壁画艺术在我国东渐时逐步民族化的过程。佛教自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在印度创立之后,在向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