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监测是随着世界遗产保护发展而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保护方式,它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对文化遗产最早和最低限度的干预,最大程度地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鼓浪屿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所包含的制度规范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和工程技术系统为依托,结合自身管理特点与实际需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鼓浪屿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不仅为鼓浪屿的保护与申遗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遗产监测融入地方管理、遗产监测需求研究、移动采集系统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新的探索,为其他相关世界文化遗产地如何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体系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全面梳理监测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预防性保护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特征,论述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层级和体系建构,并全面探讨了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技术实施体系、监测指标体系、数据管理平台体系和执行保障体系的关系和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3.
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年度报告是我国履行世界遗产监测义务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内容和形式特点不仅继承了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要求下的定期报告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反映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需求,具有以保护突出普遍价值为核心、为定期报告提供信息支撑、是遗产地定期实施监测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模板、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提供重要数据来源、成为遗产地横向交流的重要工具等特点。随着世界遗产保护理念、视野的扩展和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需求的提升,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年度报告需在保持内容动态更新、深化数据成果向保护管理决策的转化、制定有针对性的行动计划等方面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4.
基于需求研究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建设实践,不仅是对国际规则的重视和履行责任,而且通过积极地探索《世界遗产公约》框架下的中国需求,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遗产监测理论体系,形成了对世界遗产事业的中国贡献;更加重要而且有意义的是其信息化、大数据的特征,将把遗产和当前、今后社会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5.
正专业、创新、协作、共享坚持符合国情的文化遗产之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致力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和监测等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中心业务范畴主要涵盖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及相关咨询、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和理论研究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拥有中西合璧的创新复合型团队、全球化的广阔视野、原创性突破性应用性的科研能力、丰富的申遗经验,以及完整的世界文化遗产专业咨询业务链。  相似文献   

6.
鼓浪屿遗产地监测范围包括申报遗产区、缓冲区,监测对象是由51组代表性历史建筑、主要历史道路,以及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存等遗产要素所构成的完整体系。文章对鼓浪屿遗产地的保存现状和监测工作开展现状进行了评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鼓浪屿监测体系的构建,实现监测录入、预警触发、日常管理、研究分析四位一体的职能,最后论述了监测预警系统的信息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不断开展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地开始利用数字技术建立数字化监测体系,凭借其海量(采集)、准确(记录)、智能(分析)、快速(反应)等优势应对日益严峻的风险因素影响,并满足不断提高的文化遗产保护需求。基于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化监测实践,以其为研究样本,从技术实现和制度建设两个层面梳理监测内容,分析数字化监测体系目标、需求和构成,搭建与文化遗产相适应的数字化监测体系框架,是探索监测体系对遗产地日常管理和行为决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国家文物局、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编科学出版社 出版2015年是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三十周年。这30年是中国从文物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跨越的30年,更是中国文物保护从相对封闭的体系走向开放体系的过程;这30年,中国真正开始融入到国际遗产保护的大潮当中,从一个初学者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富有经验的积极参与者,并且在一些领域能够向世界提供自己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就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但是由于当时的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十分有限,所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公约的存在。1984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理论与实践情况,认为随着世界遗产数量的逐渐增多,我国既要保持对于世界遗产的重视,又要针对申遗中出现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对和解决,并对今后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飞 《南方文物》2023,(1):42-4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就加强文物工作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2)符合国情、完备而良善的文物保护法规体系不仅是解决文物保护、文物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7月的天是十三陵的天。7月3日前,首都各个新闻媒体的记者往十三陵跑得勤,询问消息的电话打得也勤;中央和北京电视台一些专题节目组有关十三陵的专题策划进入了紧张的拍摄阶段,曾经风云一时的当年发氙定陵地宫时的考古工作者、探险家也在十三陵亮相了。像是围绕长跑或者F1赛事最后冲刺时的那种特别的动势,特别的气氛,特别的心情标示着一个特别的时刻即将降临十三陵地区。  相似文献   

13.
《旅游》2003,(9)
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十三陵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忧秀范例,既沿袭了前朝制度,又有创新,并对清朝的陵寝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记载着明  相似文献   

14.
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埃及因建阿斯旺大坝而即将被水淹没的文化遗产,开展了国际救援行动,首次发出了全世界协力保护人类共同的遗产的声音。1966年,意大利威尼斯水城遭受水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次发起保护威尼斯水城的国际行动。可以说正是这两次成功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救助行动,  相似文献   

15.
李世安  李娜 《史学理论研究》2022,(5):104-118+159-160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从一开始,中国世界现代史学科体系建设就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进行的。早在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曾两次明确要求全党用唯物史观学习和研究历史。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带有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以唯物史观为国家政治生活一切领域的唯一科学的历史观。此后,包括中国世界现代史学科体系在内的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建设就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进行的。经过探索和不断酝酿,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构建了不同于西方体系和苏联体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现代史学科体系。然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由于西方思想与史学思潮的影响,在中国世界现代史学科体系建设中出现了历史观混乱、唯物史观被淡化、立场观点不鲜明、西方化思维明显等问题。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唯物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在世界现代史学科体系建设中守正创新、自信创新。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地域分布广,管理难度大,其中部分遗产划定的保护区划面积较大,且地处城市中心区,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协调和管理困难。2018年,全面负责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运用卫星遥感技术,通过2010-2014年、2018年两期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比对,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的遗产区、缓冲区内的地物变化情况开展遥感监测,提取变化图斑信息,并在总平台上发布了图斑比对结果,监测结果表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图斑变化类型以人工地物、自然地物向人工地物中的房屋建筑区、构筑物转化为主。利用遥感技术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遗产地存在的建设问题,变被动接受处罚为主动开展监测,提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处理问题,成为地方政府、遗产地管理部门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辅助手段,有助于提升保护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2018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状况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绝大部分遗产地的总体格局、遗产要素单体及遗产使用功能未变化或发生正面变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保持良好;履行完成的承诺事项占比大幅度提高;受机构改革影响,虽部分保护机构发生变化,但从业人员总量有所增加;保护管理经费保持增长态势,五成以上遗产地的经费来源以地方财政为主;本体保护和展示阐释仍为现场工程的主要类型,为遗产价值的维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保障。2015至2018年四年监测数据显示,暴雨及其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遗产本体及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游客压力,人为破坏活动如盗掘、火灾,建设压力仍是影响遗产保存的主要人为因素,需加强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监测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提高保护和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的原因,与我国缺乏行之有效的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有密切关系。从西方先进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看,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主要依赖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力量。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的局面,我们应该在文化遗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和规范标准制订三个方面着手,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文化遗产管理体制,这是加强和改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作者参与了受国家文物局委托,由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下属研究机构)承担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遗产地经济发展”课题研究(2009年10月至今)。该课题旨在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管理,促进遗产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大量案例研究和现场调研为基础,依据保护经济学理论,探讨世界遗产地对其依托城镇或地区直接和间接产生影响的主要经济领域、作用模式、遗产地产生的长期效益及其未来发展情况,最终提出有利于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性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