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方志看明代直隶学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田是中国古代附属于学校的土地,明清时期所修方志中存有许多关于明代学田制度的资料。本重点分析了明代直隶学田的设置与管理,指出其发展完善的原因在于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直隶学田土地性质多样,租佃关系相对稳定,其经营活动具有明显的商品经济因素。明代学田制推动了地方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树立周济贫士的民风,并奠定了清代学田制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陈思宇 《广西地方志》2010,(5):37-42,53
清朝的学田依据教育体制,可分为官学田、书院学田、义学田和社学田等四种类型,当时不少政府文献对全国及各直省学田的规模均有专门统计,但却只包括了官学田的数量,而忽略了其他几种学田,因此记载并不十分准确。试以广西为个案,对其清代学田的设置情况做一个考察,并力求全面地反映各类学田的特性及其变化。受文献所限,文中的广西以其清代疆域作为标准。  相似文献   

3.
元代大都路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其辖区内的儒学教育并不发达。大多数学校到元朝中后期才恢复完善起来,庙学的修建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官及有实力的乡人捐资。大多学校没有学田,学正、教谕没有国家统一颁发的薪俸,生员数目不多。书院和乡学数量也不多,且民办性质的书院和乡学逐渐演变,都进入地方官学的体系。  相似文献   

4.
传统官吏教育思想在当代的借鉴李修松官吏教育一直受到中国历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从秦王朝的“以吏为师”,到汉武帝时期兴太学,到隋唐时期兴科举,到明清八股取士,无不把修身和治平之学作为其中的核心,借以裁量人物,选拔为统治者服务的人才。中国传统的官吏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5.
正"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汉书·礼乐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032页)。教化在国家治理、社会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化直接关乎地方风化、社会秩序、国家治理,乃至治乱兴替,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历代的统治者均十分重视教化。清朝统治者也倡教化以稳定社会。关于清代教化的研究,自清季民国以来,渐有成果零星出现,但多以各类专门研究中略有涉及为主。如孙俍工《戏剧作法讲义》(亚东图书馆,1925年)  相似文献   

6.
武英殿修书处及内府修书各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统治者,凡有较高文化修养和富有作为的,大都十分重视典籍的收藏、利用和编刊工作,用以标榜其“稽古右文”和“同文盛治”。清朝的统治者也不例外。以康、雍、乾三帝为代表的清代统治集团,在广搜博采古籍及编刊图书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以前各代。他们在继承明朝皇家藏书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明代,贵州民族教育在“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方针下,极为重视土司子弟教育,使之成为“安边”的重要举措。由官府在设府、州、县学的同时,在民族地区创办若干“司学”。清代则用“义学”实施民族教育。其对象由土司子弟扩展到一般“苗民”,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蒙养”教育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义学在民族杂居区推广的成效较大,而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别是“新辟苗疆”的措施不力。  相似文献   

8.
明代以前,由于社会、经济非常落后,贵州几无学校教育可言,人才极少。朱元津一匡天下以后,由于明统治者注意“礼乐教化”,把在边疆地区设学作为巩固边防、统一国家的重要政策之一,学校教育在贵州才广泛兴起,人才也开始大量涌现一并出现了贵阳、安顺、思南、普安(今盘县)、清平(今凯里炉山)五个人才分布中心。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到清代这一人才分布格局又发生了变化。明末清初的历次战争,给明代兴起的贵州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破坏。振乾隆《贵州通志·学校志》记载,贵阳府学、走番州学、安顺府学、平越府学、都匀府学、…  相似文献   

9.
论明代学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田制度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财政史上的一大创举。学田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封建时代办学经费的困难,扩大了社会教育面。同时更有利于封建国家运用经济手段,从化教育上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本以明代学田为典型个案,就其兴起、分类、数量及经营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宋朝“火运”论略——兼谈“五德转移”政治学说的终结刘复生自战国以降,“五德转移”政治学说流行于中原政权。历朝统治者莫不对本朝之“德运”萦萦于心,苦心求索本朝承天应命的合法性,以与“五德转移”的天意相契合。北宋中期以后,“五德转移”说开始发生了根本动摇...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教育到了清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清朝入主中原后,对教育特别重视,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各级、各类的学校,有一套对教师考核和对学生考查的制度。北京是清朝的都城,我们试从北京学校的设置、演变,来了解学校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地方志中关于学校部分的记述对研究地方教育有重要意义。从现存临沂古方志对学校教育的相关记载来看:明清时期临沂地方教育机构有儒学、书院、社学、义学、家学、私塾等几种类型;经费有学田、存款利息、产业收入、政府划拨、民间义集、学生学费等几种来源;教学内容以科举应试的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政府的教化读物,并涉及医学、艺术等内容。从整个地方教育发展来看,政府起到了指导作用,而士绅起到了主导作用,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已历一二千年之久,是世界文化史上仅有的。地方志为什么能够长盛不衰?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的文化源流,有高度发育的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在这样深厚的文化土壤上,才能够孕育出地方志这样的硕果,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地方志这种书的本身的价值。历代优秀的志家,莫不主张地方志要“经世致用。”统治者中的有识之士正是看到地方志对于他们十分有用,可以作为“资治之书”,于是予以重视和提倡,元、明、清代均由朝廷颁布诏令修志。修志的命令,有时甚至达到急如星火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青阳及绩溪县官田、青阳县学田和屯溪义田为例,对近代皖南官田、学田和义田的地权状况进行了考察。考察表明,清至民国时期,由于官田、学田、义田等公田管理机关与佃农的关系逐步趋于平等,对佃农不利的官田国有制、学田及义田的普通租佃制发生了重大变迁,皖南官田、学田和义田等公田的地权普遍发生了双层分化,逐渐形成了公田所有者主要掌握田底权、永佃农主要掌握田面权的双层地权格局。  相似文献   

15.
从清代苏南地区方志记载来看,该地区学田捐赠的发展态势呈"N"型,而庙田捐赠的发展态势则呈未完成的"W"型。比较两者会发现,清初与清末是它们发展态势相异的时期。而这种发展态势相异的背后,是国家与地方互动的结果。在清初,捐赠主角由庙田向学田的转化反映了国家认同的建构;而在清末,学田捐赠的霸权地位则体现了地方势力的崛起。  相似文献   

16.
清代的旗人教育,设有专门教授外国语言文字的旗学,如俄罗斯学、朝鲜译学,某些旗学还设有外文专业,如回缅官学的缅甸文专业、内务府官学中的拉丁文专业。清末同文馆,也有旗人子弟学习英、法、俄、德、日本等国文字,这是适应当时的行政需要而设置,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值得注意的特殊内容。鉴于学界尚无专文系统介绍,本文以专题形式对这类学校及专业的设置、教师及学生的情况分别作了某些考察。  相似文献   

17.
读《红楼梦》时,一般读者只注意到宝钗的端庄稳重,黛玉的咏絮奇才,湘云的开朗大方,却很少注意到宝钗“每夜做活”,黛玉“裁衣”、“绣花”,湘云会刺绣别致的扇袋儿……此外探春会做鞋、莺儿会结络子、编花篮……为什么大观园的小姐丫鬟们几乎人人都有精湛的技艺呢?她们的技艺是谁教的?何时学的?为什么要学这些?学了这些技艺对她们又有什么重要意义呢?这一系列的疑问涉及到封建社会对女子的一种传统教育习俗——闺教。尽管封建社会统治者从根本上剥夺了广大妇女受教育的权利,但普通的民间女子却一直接受着闺教这样一种非正规的教育方式。这种…  相似文献   

18.
顾渊明 《黑龙江史志》2012,(14):56-57,66
陋规作为清代官员低俸政策的孽生物,伴随着清朝的覆亡,始终不曾根除,虽然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它始终在制度外游离,官员有时对它深恶痛绝,可又不得不依靠维持公私之用,统治者似乎也不能耐他如何.陋规横行于清代官场,而归根结底受害者都是广大百姓,陋规种类之繁多不胜枚举,但陋规的存在却有着众多原因,清代低俸制度和统治者对陋规的态度是造成陋规泛滥的两个重要原因,作为“一人”政府的州县官,没有州县的财政收入。只靠个人俸禄,维持一个县的运转,而其俸禄仅为几十两;清代从康熙到末年对陋规的态度宽严不一,也并没有从根源解决这问题,造成陋规成为清代官场不成文的制度,危害清代官场风气,甚至对清代的灭亡有加速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书上,有句话说:“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彰也!……”我们试一研究清代二百余年中,官吏的捐纳制度,就是一种由小范围到大范围、由虚衔到实衔、由涓涓细流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终至积重难返,对于社会起到严重破坏瓦解的作用。一、清代官吏的任用概况清代承明代的政治体制,随形势的发展而有所因革损益,其对官吏的任用,大概可分为四个途径:①学校教育与制科登进清代关于人才的培养是在中央、行省和府、厅、州、县三级设学校以培养人才,北京沿明制设国子监(明初名国子学,后分为北监和南监),入学的人统称监生,府…  相似文献   

20.
学田制是在儒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边疆地区学田的设置稍晚于内地。云南地区对儒学的吸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至元代才设置了学田制,同时学田创制也促进了儒学在云南地区的发展,本文即对云南学田制始置作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