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学者曾认为我国汉代已发明磁体指南仪“司南”,根据是《论衡》所称:“司南之杓, 投之于地,其柢指南。”但在宋刊本中,“杓”字作“酌”,说的是指南车;而且由于天然磁石的磁距很小,难以制成能指极的勺。故无法证明汉代已有此物。依托于“司南”而命名的“司南佩”, 实为叠胜,并非模拟指南仪器。  相似文献   

2.
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早期指南仪器——司南,亦称指南,发明于战国这一结论,自张荫麟、王振铎两先生发表有关考证文章以来,已成定论,为中国科技史界及社会所普遍承认。近年,先后有人撰文质疑,提出指南针发明于汉代,或干脆认为根本世间就无司南一物,司南为北斗的代称。这个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又重新被人们郑重地提出来。由于我馆藏有汉代司南复原模型,理应对司南的出现、流传及其消逝的来笼去脉给于答释。关于司南出现的时间为了说明司南出现的时间,我们还是从文献的理解入手,来判断司南出现的年代。有关司南的主要文献有三条: (一)《韩非子·有度篇》:“夫人臣侵其主  相似文献   

3.
东汉盛行的私学朱广贤东汉私学之盛行,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据《后汉书》的记载和统计,从事过私人讲学的入传人物和涉及到讲学者名字的共有138位,未曾入传而"耆名高义开门授徒者,编牒不下万人"。而读私学的,"游痒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班固形...  相似文献   

4.
薛礼成 《攀登》2007,26(4):213-216
本文通过对篇章结构理论的解读,诠释了篇章结构理论作用下的谋篇之形和结构之象;讨论了谋篇之形是文章实现主题的设计蓝图;剖析了结构之象的具体组合形态及其对结构理论的意义;研究了篇章结构的延承发展和组合法则。指出它们的构象组合是一个完美的统一的整体,是谋篇布局的思维成果,是写作过程中对材料组织安排的思维轨迹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2016年7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底张街道龙枣村的唐顺陵文管所内发掘了两座汉代墓葬,其中一座东汉墓葬形制完整,出土器物种类丰富、组合明晰,为研究东汉墓葬的形制以及在咸阳塬上的分布情况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刘松林 《文博》2023,(4):54-62
本文根据考古材料将汉墓出土的镶棺铜璧形饰分为两类。第一类铜璧形饰孔径较大,年代为西汉至东汉初,分布较广,其性质与镶棺头挡玉璧相似,意旨是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第二类铜璧形饰孔径较小,年代为东汉中晚期,主要分布于重庆巫山一带,是巫山工匠在第一类铜璧形饰基础上改造创新而形成的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圆形铜牌饰,其性质有引魂升天之意,亦有表现仙境场景。随着东汉墓葬结构及用玉方式的转变,第一类铜璧形饰衰退与消亡,出现了更多装饰于棺头挡悬璧图、十字双弦穿璧图、龙穿璧图。  相似文献   

7.
东汉的卖官鬻爵朱广贤卖官鬻爵,在中国起于何时,无确切考证,但自古有之,则是事实。战国末期人韩非就指出:当时"父兄大臣上请爵于上而下卖之以收财利及以树私党,故财利多者买官以为贵"。但这还都是私下交易,到了东汉则成为明码实价的公开拍卖。东汉公开出售官爵,...  相似文献   

8.
200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浙江龙游县白羊垅东汉窑址进行了发掘。这是一处面向大众的普通窑场,出土遗物以硬陶为主,器形主要有罐、壶、坛等。遗物具有明显的东汉中期特征,年代约在公元1世纪中叶至2世纪初叶。此次发掘为研究东汉普通窑业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9.
陇右地方势力于汉代曾两度兴起,两汉之交兴起的陇右割据势力构成了东汉初统一事业的极大障碍,东汉后期兴起的陇右地方恶势力给东汉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陇右地方势力的两度兴起都与西北的羌、胡势力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东汉统治者在处理陇右地方势力上的失策,在一定程度既导致了东汉陇右“羌乱”不已,又为陇右地方势力的坐大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0.
指南针、罗盘的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有关指南针、罗盘的研究,数十年来国内外已发表过大量文章,在许多方面取得共识,但尚须深入探讨的问题仍然不少。例如,罗盘的前身——司南,最早究竟出现于何时?在司南之前,是否还有史简单的磁性指南装置?指南针、罗盘的最早应用,磁偏角的发现,究竟在于何代?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考证。  相似文献   

11.
虎形独角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勉县博物馆的藏品文物中,有一件虎形红陶独角兽,系1972年7月从勉县长林乡杨宅村东汉墓中出土。该兽体长31、背宽9、高15厘米,立耳、鼓目、短尾、虎爪,低头嘴微张,头顶中部长一勾翘短独角,前腿八字形分开,后腿用力猛蹬,如拼命之斗兽,  相似文献   

12.
王富国  马涛 《东南文化》2023,(2):61-71+199
2019年3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徐家村墓地南部的8座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6座汉代墓葬的年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时代较早的墓葬出土的釉陶器组合为鼎、盒、壶、瓿,稍晚的墓葬出土的釉陶器组合为壶、瓿、罐等。此次考古发掘为南京地区汉代墓葬的形制演变、分期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铜鸟形器、高温釉陶器等也体现出越文化的遗风。  相似文献   

13.
聂济冬 《民俗研究》2011,(1):219-228
受各种因素影响,东汉时期隐逸之风盛行,且隐逸类型多元化,有和光同尘的真隐,有以隐待仕、沽名钓誉的假隐,总体上"真隐"数量甚众,体现了当时士林尚道德、重名誉的时代特征。而且东汉的隐士并不一味消极遁世,不少人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关心政治,关注社会民生,从而产生了若干在思想史或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品。隐士的存在,为东汉增添了社会风俗之美和亮丽之色。  相似文献   

14.
班勇,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字宜僚.班超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秉承其父之志,代表东汉政府,经营西域,在开发西域、团结西域各族人反抗北匈奴的侵扰等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少有父风”的班勇在东汉一朝对西域的“三通三绝”历史过程中第三次通西域,  相似文献   

15.
有学者曾认为我国汉代已发明磁体指南仪“司南”,根据是《论衡》所称:指南车;而且由于天然磁石的磁距很小,难以制成能指极的勺。故无法证明汉代已有此物。依托于“司南”而命名的“司南佩”,实为叠胜。并非模拟指南仪器  相似文献   

16.
正道教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本土宗教,以"符箓"作为传道修持的重要手段。符箓,亦称符字、墨箓、丹书。符箓术起源于巫觋,始见于东汉。《后汉书·方术传》载:"河南有麹圣卿,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在长期的传习符箓术的过程中,道教创造了纷繁的符箓道法,造作了难以数计、样式众多的符书。其中最为神秘、尊贵的是"五岳真形图"符。晋代葛洪在《抱朴子·遐览》中云:"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也。古人仙官  相似文献   

17.
《四川文物》2021,(5):48-71
鎏金银璧形铜棺饰主要流行于重庆巫山一带东汉晚期的砖室墓当中,它们是在云阳一带流行的鎏金璧形铜棺饰基础上衍生而来的,采用了鎏金、鎏银、錾刻或者热煅等工艺,制作出了题材丰富的图像和铭文。这种铜棺饰可分为两类,甲类B型铜棺饰象征着月宫形象,它既可与象征着日宫形象的甲类A型铜棺饰组合,也可与象征着天阙形象的双阙形铜棺饰组合;乙类铜棺饰象征着日月合璧形象,通常是单独使用的。它们都是本地葬俗当中日月信仰和天宫观念的重要表现。这一特殊的地域性丧葬习俗在巫山地区的形成,既与本地浓厚的巫文化有关,又与来自长江上游地区移民带入的新技术和新观念有关。目前,甘肃和贵州地区发现的同类铜棺饰尚未见仿制的情形,它们应该都是由巫山地区传过去的。  相似文献   

18.
西汉都长安,以关中为帝国之中枢及根本之地,又徙天下豪强,吏二千石以实三辅,经营关中二百余年。然光武中兴,不沿西汉之旧,建新都于洛阳。此文从物资之补给、谶纬、汉高祖与光武立国之形势及光武之性格考论光武帝以洛阳为首都之原因。并论东汉都洛阳造成关中地区衰落,东汉西北边界乃在戎狄不断向东向南推进之下,渐向东南移,又放弃西域等方面之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东汉帝陵地望问题可以分解成陵区地望、陵冢地望、陵冢归属三个不同的层次,其研究说到底是在明晰东汉陵区布局架构前提下的陵墓归属研究。东汉帝陵地望问题是所有关于东汉帝陵问题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近年来我们通过大量不同层面的考古工作和研究探索,步步推进,东汉帝陵地望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为今后东汉陵墓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在介绍曹操时,说他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此说值得商榷。我认为,确切地说,曹操应为东汉末期人。其一,曹操生于东汉末年。他生前虽然掌握了东汉末期政权,但直到他死,并末废除东汉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刘协,更没有废除东汉国号,另建朝代。既然正统的东汉国号未被废除,那么,作为东汉末年的丞相——曹操,也就理所当然的是东汉末期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