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清季捐纳保举滥行,造成正途入仕周期延长,使科举考试对乡村士子的吸引力大为降低。科举停废虽导致传统意义的“士”阶层消失,但多数旧学出身者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分化组合,直至清末民初仍然占据社会权势的重要位置。清廷虽为士子多方宽筹出路,可是无法遏止中年士人文化心理的失衡及青年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刘大鹏和朱峙三两位乡村士子的日记,为考察科举停废对士子命运与乡村社会的实际影响提供了生动的史料。  相似文献   

2.
1905年清廷诏罢科举,是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一大重要转折.相关史实表明,戊戌(1898年)废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等科举改章措施,虽因政变而曲折反复,但确已在各类科举考试中得到贯彻,不同阶段改革程度虽有变化,却进展缓慢,利弊与前景也众说纷纭.如何创制出适合检验西学的新科举文体,并没有进一步可供采纳和验证的建议.在壬寅(1902年)后科举与学堂并存的两难抉择中,清朝君臣均痛感时不我待,急求速成以救亡图存,未能展示进一步更新前景的科举,最终被迫让位给同样还没有充分证明自身价值作用的学堂.因此,随着学堂发展不断暴露出问题,被清廷强制终结的科举,便不断产生翻案纠纷.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是隋唐宋元明清六朝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颁布谕令废止科举,停废科举对于"习举业"的广大士子群体的震撼和冲击是可想而知的,然而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社会各阶层尤其是青年士子对这一变革表现的相当平静。《朱峙三日记》的内容还原了晚清士子的生活,反映了当时青年士子对科举停废的平静反响与积极调适,让我们对科举停废和近代乡村士子有全新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士子们表现出的冷静、与时俱进对我们当代年轻人的现实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4.
谢凌 《四川文物》2005,(3):87-90
二十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内容之一即是废科举、办新学,四川省也遵旨废除举行会试的贡院号舍,改办新学。川督锡良于1906年撰《贡院废号记》,并立碑以志此举。  相似文献   

5.
现据两块碑记内容,结合清代科举童试考试,对定州贡院从创建时间、考场形式、考试级别、整体建筑风格进行考证,恢复定州贡院作为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且唯一文武兼备的童生考场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贵州贡院建于明嘉靖十六年首开乡闱时,其发展历程正是贵州科举史的缩影。其结构及功能与他省贡院相似,规模居于全国中下等,号舍最少时不足千间,最多时超过四千间。其明末毁于战火,清代重建后亦频繁维修,经费则以公款为主,辅以民间捐助。  相似文献   

7.
贡院,也称试院、贡闱、贡场、棘闱等,是科举考试的专用考场。在科举形成之初,并没有专用的考试场所,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备,贡院由无到有,至明清逐渐形成规制。  相似文献   

8.
科举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保存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教育价值的遗迹遗物,是科举教育文化遗产。贡院作为古代科举的考场,是科举文化遗产的宝库,凝聚着许多人的智慧结晶,关系到我们的民族历史和人文血脉。  相似文献   

9.
清代广东贡院经历了6次修建,即康熙年间的初建,道光元年(1821)阮元的扩建,道光二十二年潘仕成的独资捐修,咸丰年间劳崇光的重修,同治年间瑞麟、蒋益澧的扩建,光绪年间张之洞的整修。通过分析清代广东贡院6次修建的历史,可以一窥官府希冀通过强化科举加强社会治理的用心。  相似文献   

10.
清廷立停科举后,保留了优拔考试作为善后之策。按照设计,浙江在提学使支恒荣主持下,先后于丙午年(1906)举办了优贡考试、己酉年(1909)举行了优拔考试。这两科考试吸引了大量具有新式身份的考生参加,造成很多弊病,更引发科举复归的争议,遭致时人与时论的诸多批评。当时认为续行的优拔考试实际是"不科举之科举",起到了强化时人的功名意识与科举崇拜的作用。因此,讨论废除科举制的社会效果与后续影响等问题,有必要从制度史与社会史结合的层面,将优拔考试等清廷采取的后续补救措施所起的作用考虑在内,并注意从历史记忆塑造的角度,结合其时与考优拔诸人的言行、学部和提学使的具体作为,来重新检视传媒、当事者及清亡后时人的后设反思,乃至后世研究者的研究于再现和重构清末科举停废一事中存在的差异与盲区。  相似文献   

11.
泰州学政试院头门彩绘被清漆和大漆覆盖,由于清漆老化,出现发黄、剥落等病害,使彩绘变得模糊不清。为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彩绘面貌,通过化学溶胀的方法,有效去除彩绘表面的清漆和大漆,并用隔离膜材料将原始彩绘进行保护,再在隔离膜层上进行彩绘的复原,最后对彩绘进行全部封护。学政试院头门彩绘保护修复项目的成功实施,可以为同类型的古建彩绘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废科举后清末乡村学务中的权势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洁 《史学月刊》2004,(9):98-108
科考废止,学堂制度植入乡村社会,引发了乡村社会内部权力格局的变动。依据科举制度安身立命或完成上升性社会流动的原既得利益群体,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困厄命运。与此同时,随着学务权在地方行政系统中重要性的日益显著,造成了新的权力资源在国家一社会以及乡村精英内部各派势力之间的重新分配。过渡时代的乡村权力网络、不同群体以兴办学务为契机分别置身其中,分享权力又相互争夺对权力的主导权。他们之间的这种矛盾关系,又并非处在一种简单的“新”、“旧”对立或现代与传统的对立当中。掩映于简单对立之下,实为地方权力资源因地域、时势等条件的差异在不同利益群体间的重新配置。学务场域内权力关系的变动折射出过渡时期乡村社会内部复杂的权力格局。  相似文献   

13.
After the abolishment of China’s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exterior mode of the Chinese scholars’ life, such as their academic research and ways of making a living, changed dramatically, but their real life style, including their habits, hobbies and tastes, did not show fundamental change. From the unpublished diary of an important but non-famous scholar Li Sichun of Sichuan University, with a close reference of Wu Mi’s and Hu Shi’s diary at approximately the same time, one can see that Chinese scholars kept their traditional literate life style and tastes until the 1940s. Therefore, we can make a conclusion that the social transition did not affect many scholars’ real life as profound as many present studies have claimed.  相似文献   

14.
After the abolishment of China’s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exterior mode of the Chinese scholars’ life, such as their academic research and ways of making a living, changed dramatically, but their real life style, including their habits, hobbies and tastes, did not show fundamental change. From the unpublished diary of an important but non-famous scholar Li Sichun of Sichuan University, with a close reference of Wu Mi’s and Hu Shi’s diary at approximately the same time, one can see that Chinese scholars kept their traditional literate life style and tastes until the 1940s. Therefore, we can make a conclusion that the social transition did not affect many scholars’ real life as profound as many present studies have claimed. Translated by Wang Wensheng from Shehui Kexue Yanjiu 社会科学研究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2008, (4): 145–156  相似文献   

15.
从"枪手"看清代科场枪替活动的市场化倾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枪替是清代科举考试中的主要舞弊方式之一。枪替活动与当时的社会经济、风尚习俗相互影响。乃至出现了较显的市场化倾向。乾隆年间是枪替活动比较活跃的时期。雇倩枪手作弊现象在童试和岁科试中更具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殿试制度是科举制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关于殿试制度的起始时间学界一直说法不一。本文以三级考试为参照系,以此前一直被忽略的覆试制度为切入点,通过对与殿试起源相关诸问题的详细辨析,彻底澄清了殿试与覆试的联系与区别,否定了武则天载初元年、南唐乾德二年及宋开宝六年为殿试之始诸说,从而最终确定殿试制度正式开始的时间是宋太祖开宝八年。  相似文献   

17.
唐长安大明宫有浴堂殿,在德宗至文宗朝为皇帝的主要寝殿之一,常于此召见翰林学士或重臣,成为这一段时期朝政活动的重要场所。弄清其地点,无疑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然其所在,诸说多有抵牾,自宋代程大昌《雍录》确定其在紫宸殿东,后世学者大多沿用。本文对文献记载重新进行考辨,从而确定浴堂殿位于金銮殿西、东翰林院北。  相似文献   

18.
康熙时期的养心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养心殿作为宫内的一处重要建筑,在康熙时期的情况一直不甚清楚。本文通过零星的记载,尤其是当时西方传教士的著作,对康熙时期养心殿的建筑格局、内部陈设、使用情况等进行了考证,认为与雍正以后的状况有很大差异,其功用是多方面的,从而对养心殿历史沿革的认识更为全面。  相似文献   

19.
为对列为重庆市市级保护单位的张培爵烈士纪念碑进行修缮,使用了引进的德国“芬考”系列新型材料,采用在欧洲地区广泛应用的“形态修复法”修缮工艺,对纪念碑进行修缮。结果表明,修缮后提高了纪念碑整体固结强度和自防水能力。说明该材料和施工工艺适合对露天纪念碑类的石质物进行大面积的修复。  相似文献   

20.
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倾原因浅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宁波保国寺是浙东现存最古老的宋代木结构建筑,自清乾隆时期起,大殿结构发生北倾,后对4号转角檐柱进行修缮并加固至今,通过跟踪测试没有发现新的倾斜趋势。然而,探讨大殿曾经北倾原因以及经修缮后现今大殿的可靠性无疑仍是必要的。古木结构的特点是梁柱的榫卯连接具有半刚性性质。采用有限单元法对大殿结构进行力学分析时,榫卯连接可采用空间二节点虚拟弹簧元进行模拟,单元刚度矩阵中相应的刚度特性系数可由接触有限单元法近似求得。这样,大殿结构可离散为杆、梁、壳、体元和上述虚拟弹簧元等的组合,在屋面荷载、雪荷载和风荷载作用下采用有限元法可求得各节点的位移和相应应力。通过计算表明,不计4号柱时产生的向北位移比考虑该柱参加受力时要大得多,可见北倾原因确系4号柱年久失效而引起。计算结果也表明,现今大殿结构由受力来看是安全的。同时预示了可能出现的最危险部位。保国寺大殿结构的力学分析结果,为物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