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州》2006,(2)
2005年10月1 7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继“神五”以后,再一次载着中国两名航天员成功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张建启苦苦奋斗了大半生。曾几何时,他立下了铁铮铮的誓言:“我们将来要亲手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  相似文献   

2.
张传军小记     
《神州》2006,(2)
本期专题《探密中国航空》稿件均出自张传军先生之笔。张传军 1969年生,山东人,北京理工大学工业管理学院科技情报硕士毕业。现就职于中央某单位。1997年与航天结缘, 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队伍的一员。1998年3月与中国神舟飞船试验船队伍一起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与了载人航天首次大系统合练工程。与广大合练人员一起体验了大漠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幸福,度过了难忘的三个月时光。译著《太空飘流记》,讲述了一个宇航员在深遂的太空与困难挑战,完成使命返回地球的惊险故事。神舟飞船系统原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亲自写序推荐,王希季院士称此书对研究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活动很有意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航天员系统总指辉兼总设计师宿双宁推荐中国航天员每人一册的参考读物。并被《人民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深圳特区报》,《作家文摘》,《长江日报》,《西安日报》,《春城晚报》, 《读者》,《环球》,《文萃》,《报告文学》等近六十家媒体报道。《丁肇中的中国情结》、《心系苍穹梦圆碧宵》等多篇作品发表于《人物》,《三月风》,《传记文学》等刊物。参与了中国神舟号宇宙飞船的地面试验工程。并有著作《神舟号揭秘》和译著《格林斯潘传》、《钓鱼高手》等作品。  相似文献   

3.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在距离地球表面330多公里的太空,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在队友刘伯明和景海鹏的协助下,打开神舟七号飞船舱门,举步跨向浩瀚的外太空……进行"太空行走",是这次"神七"执行的最重要任务,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的新突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成功迈出第二步,突破和掌握  相似文献   

4.
历史时刻     
《百年潮》2018,(9)
正2008年9月27日,执行"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出舱活动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在舱外挥舞中国国旗2008年9月25日至28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我国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乘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进入太空,并首次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茫茫太空第一次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相似文献   

5.
乐彤  孙锦云 《旅游纵览》2012,(8):104-107
<正>神舟九号飞天,中国首位女航天员首次进入太空,来自河南的刘洋成为这个幸运者,我国的航天史上,将重彩地写下她的名字。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航天专家孙锦云教授,参与到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的发射及神舟九号着陆现场,记录全过程,尤其把镜头对准并记录了中国第一个女航天员刘洋的风采。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  相似文献   

6.
一苇 《炎黄春秋》2023,(1):62-66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核心之一是培养“航天员”,而选拔和训练航天员,被看作一个国家可以独立自主实施载人航天的重要标志。2023年1月5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25周年的日子;这一年,中国第一位飞向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也将迎来他的首飞20周年。25年来,航天员大队已培养出三批航天员充实到航天强国事业中,中国航天员们一次次向太空进军,他们成为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7.
占康 《名人传记》2022,(8):12-16
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接见基层军队人大代表,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也在其列。“你可是巾相英雄啊,也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代表,现在还成了中国妇女的‘形象大使'!”习主席称赞道。“我们幸运地赶上了国家发展的好时代,我们一定会将祖国的荣誉写满太空!”刘洋回答。间隔十年,刘洋先后执行“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从突破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到建造空间站,正好是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里“第二步”和“第三步”的关键节点。刘洋踩着时代的鼓点前进,这份幸运既来自伟大的时代,更来自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奋力前行。  相似文献   

8.
《神州》2003,(5)
1、美国航天员怀特在进行太空行走(1965年)2、太空第一人尤里·加加林(左)和后备航天员季托夫(右)准备登天。 1961年4月12日拂晓,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以27200千米/小时的速度越过前苏联、印度、澳大利亚和太平洋上空,在距离地面330千米的高空飞行了108分钟。这次飞行成功地打开了人类通往宇宙的道路,加加林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英雄。此后4月12日被定为“航空航天国际纪念日”。  相似文献   

9.
近日,中国女航天员壬亚平,在太空中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卅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身在地球的人们了解到太空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相关知识。有趣的是,在这场长达40分钟的太空直播过程中,画面里全程显示出“天链”的字眼。那么,天链到底是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10.
自从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载人航天以来,各国已有22名宇航员为航天事业献出了生命,航天员的风险之大可想而知。从这个意义上讲,费俊龙、聂海胜是当之无愧的“航天英雄”。尽管美国、前苏联早在我们之前很早就实现了飞船  相似文献   

11.
在普通的中国人眼中,“神舟”飞船的航天员是英雄。但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到底是如何被选拔出来的?作为一个高、精、尖的科技人才,他们还需要经历什么样的磨练才能经受得住严酷的太空条件?优良的身体素质是必要的,但还要通过刻苦的训练和苛刻的过关考核。走进航天员训练中心、走近航天员,了解他们的艰辛,分享他们的荣耀。  相似文献   

12.
《神州》2006,(2)
中国人来了,杨利伟来了!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随着38 岁的中校航天员杨利伟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载人飞船飞向太空,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成真,中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航天大国。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  相似文献   

13.
《炎黄春秋》2020,(1):20-23
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我国自行设计研发的"神舟五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绕地球14圈后,成功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一战告捷,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本文作者曾担任航天员发射场活动协调小组组长,亲历了这段珍贵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众——当然首先是富人,几年之内就可遨游太空,只需20万美元,已有商业公司开始动作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行的成功,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不仅成为了亿万中国人心中的航天英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太空和科学的探索兴趣。与此同时、国外不断有非航天员的普通游客成功进行了太空施行,中国人自然也会有兴趣问一问,咱老百姓啥时也可以登天?  相似文献   

15.
话题     
《中国国家旅游》2015,(1):28-28
太空旅行,一步之遥 2014年,“烧脑”电影《星际穿越》再一次点燃了人们探讨太空的热情.持续不断地引发出天文、物理、宗教……各种话题。而随着《三体》等科幻电影的投拍,有人预言2015年将成为中国电影的“科幻元年”,“太空”将占领更多的大银幕。其实,“太空旅行”在现实生活中也并非遥不可及,2001年,美国亿万富翁丹尼斯·...  相似文献   

16.
《南方人物周刊》2012,(22):13-13
毛泽东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今天,中国把女航天员送上了太空,但对大部分中国妇女来说,这事与她们并不相干,在很多关键的方面,中国妇女的权利仍然遭到侵蚀。在意识形态的色彩消退后,一些人回归了他们原本的儒家倾向,把女性视作物品。  相似文献   

17.
《神州》2005,(11)
2005年10月12日,就在这天,神舟六号开始了太空之旅、费俊龙、聂海胜超越杨利伟成为了中国日行最远的人。邀游太空的神舟六号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她承载着国人的梦想,寄托着民族的希望。驾驭神舟六号的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他们的这次多天航天飞行,不仅标志着中国首次开展了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更意味着中国人的太空探索之旅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人类探索太空的队伍中稳步走来了一支富于创造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神州》2006,(2)
在举国上下欢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之际,2003年度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颁发给了顾逸东、袁家军、戚发轫等研制“神舟”号飞船的六名功臣。“求是科技奖”由香港实业家查济民筹款于1994年设立,由求是基金会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情况灵活设立奖项,常常“奖励别人还没有想到要奖励的事”。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载两名航天员再次成功飞行。其中,顾逸东领导“神舟”号飞船航天工程应用系统的研制,为中国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激情难抑地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用功时’。我们从来无暇考虑个人得失和别人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太空教室     
宇宙飞船神州十号征空,女航天员王亚平在船上主讲了一堂太空课,向莘莘学子教授物理知识,相信很多读者都已在电视新闻中看到。这是我国史上第一次太空教室,世界史上的第二次。大家是否知道,这次与第一次有何分别?第一次又经历过怎样一场惨剧?  相似文献   

20.
引子随着神舟七号飞船的发射成功,翟志刚成功漫步太空,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迈入新的里程,也掀起了一股全民航天热。每个企业或中国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支持或关注中国航天伟业的发展。什么是更好的方式,怎么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呢?各界一直在尝试探索着。长城润滑油2009年中国航天员体验营"广东地区1+1活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