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文物》2010,(10)
200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肃北蒙古自治县进行早期玉石之路调查时,发现了马鬃山古玉矿遗址。2008年7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在开展河西走廊早期冶金遗址调查时,又对玉矿遗址进行了复查。两次调查共发现矿坑数十处,采集到大量陶、石器。发现的最早遗物属四坝文化时期,此矿自青铜时代晚期开始开采,沿用至东汉,可能晚至魏晋时期。这是甘肃境风目前所发现的唯一处早期玉矿遗址,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玉矿遗址,为研究河西走廊地区乃至甘青地区早期玉器的矿料来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
西北是很好的考古区域,拿史前来说:陕北宁夏东部,甘肃的庆阳和河西走廊,都有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和遗物;新石器时代,尤其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彩陶文化遗址,在陕、甘、青、新四省很普遍而且遗物很丰富。历史文化遗址在西北,尤其陕西特别多,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史前时代中国起源的粟黍和西亚起源的小麦、大麦在河西走廊双向传播过程的研究,对于认识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梳理和对比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考古遗址出土的植物大化石、骨骼碳氮同位素结果和种子碳十四测年结果,探讨距今5000-3000年粟黍西渐和麦类东传的时间和路线,认为在距今5000年前后随着马家窑文化西进至河西走廊,粟黍农业在距今5000-4400年传播至河西走廊并得以发展,在距今4400-4200年传播至欧亚草原中部哈萨克斯坦地区。另外,距今5000-4500年小麦、大麦已经在欧亚草原中部广泛种植,并向北传播至南西伯利亚等广阔的北方草原地区,在距今4000年左右可能通过南北向河谷传播至河西走廊地区。西渐的粟黍作物和东传的麦类作物对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人类生业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自2007年来,酒泉相继发现了马鬃山和三危山两个古代玉矿遗址,对于研究酒泉乃至河西走廊在古代玉石生产、流通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对于考证骟马文化在河西的发展、印证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禺氏之玉""窜三苗于三危"等历史记载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闻名遐迩的丝绸古道上最重要的干线路段,曾一度辉煌,在历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河西走廊的古城堡遗址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古城堡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堪称"古城堡遗址博物馆"。这些古城堡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盛衰,是研究河西历史的珍贵标本。然而,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这些文化遗址正遭受着毁灭性破坏。如今,对这些历史遗迹进行科学、合理地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走廊是我国古代西北多民族多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区,民族文化交流与整合持续发生。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发展过程、动因及机制的分析,认为异质文化因子的不断介入,使河西文化在变化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取得一致。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是形成河西走廊以汉族儒家文化为主体兼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地域复合体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本从西域贡使如何进出嘉峪关、入关贡使的起送与存留、存留使臣在河西走廊的活动等三个方面阐明了河西走廊是明代边境贸易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场所之一,并指出,西域贡使为河西走廊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地名与河西的民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名作为语言的活化石,是研究民族分布及其变迁的重要依据。历史上河西走廊为多民族、多部落分布之地域,民族变动极为频繁,不同民族都曾以自己的语言命名过地名。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有关地名的追索研究,初步探索了河西走廊地区历史上民族演替及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9.
田瞳 《丝绸之路》2011,(13):20-21
灵隐寺坐落于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城西端,是丝绸之路上一座著名的千年古刹分张掖城最西边的兴隆村外,是大片沉睡千年的荒沙滩,在沙滩深处,生长着一片壮观的红柳林。  相似文献   

10.
《华夏人文地理》2013,(5):72-99
农耕民族善于种植,他们种植在大地上的最大物体,就是城池。游牧民族很少逢城,他们逐水革而生,到处漫游。但甘肃河西走廊最古老的城堡的确是游牧部落建造的,距今2500年以前——那时候,华夏族还没有进入河西呢。“三角城遗址属于沙井文化,大量使用青铜器,是史前文化的最后一期。1924年被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最早发现。”金昌市文化局李勇杰科长介绍蜕。我们来看的三角城,很可能就是河西城池之母。远古之事雄考,按照《史记》记述,乌孙人和月氏人最早在河两放牧,月氏人把乌孙人赶跑,独占河西走廊。三角城的主人非此即彼,多数学者倾向于月氏。  相似文献   

11.
巴战龙 《丝绸之路》2008,(10):66-67
尽管事先已经知道河西走廊是一条文化与族群的走廊,可是谁能想见,在草疏人稀的明花滩上竟有如此的城郭,庄堡,墓群,烽燧、庙宇、“土墩的故址遗迹。这还不算最近半个多世纪由于人为破坏而消失的石人、佛龛、经卷以及突厥语族群的窟窑式墓葬等。不过,幸运的是,还是有一些故址遗迹历尽沧桑“活”了下来.草沟井城及其周围的庄堡、汉墓群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2.
走过骟马城     
马智全 《丝绸之路》2012,(11):54-55
遥望心仪已久的骟马城,我怎能不被它的壮美所感动。 从小道走出玉门清泉村,很远就看见雄壮迥美的城墙,在夕阳辉映之下,一座金黄色的古城屹立在广阔的河西走廊原野之中,远处是巍巍祁连,白云悠悠,骟马城在这儿静静地矗立着,用它坚定的存在去证明河西历史的久远与厚重。  相似文献   

13.
寻访龟城     
龟城位于河西走廊以东的甘肃景泰县境内,因其城堡形似金龟,故名永泰龟城(寺滩乡永泰村)。199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真实的笔触叙写了笔者1992年陪同赵朴初赴河西走廊参观考察的往事。文章字里行间 ,流露了笔者对赵朴老的敬仰、爱戴及对他仙逝的悲痛悼念之情  相似文献   

15.
西城驿遗址地处河西走廊中部,调查初步确定该遗址是一处与早期铜冶金相关的聚落遗址,年代大致在2000BC-3600BC之间。调查采集到大量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和"过渡类型"时期的陶器、石器及矿石、炉渣、铜颗粒等遗物,对于开展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和"过渡类型"之间的关系及这一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的铜冶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郝煜  孙琳钰 《旅游纵览》2022,(17):125-128
本文对河西走廊边塞诗歌文化旅游进行研究,通过对国内有关边塞诗歌文化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边塞诗歌文化对河西走廊旅游发展的影响,接着针对河西走廊诗歌文化旅游发展在产品类型、文化内涵、开发模式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边塞诗歌文化的河西走廊旅游发展建议,以期促进河西走廊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4月11~14日,甘肃省侨务办公室和西北师范大学华文教育基地(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联合组织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个国家的180多名东干族留学生,沿着河西走廊开展文化体验活动,观赏雪山绿洲、大漠戈壁和丹霞地貌等自然风光,参观嘉峪关城楼等文化遗产,学习酒泉钢铁公司、金川公司等现代化国有大型企业高水平的技术和管理  相似文献   

18.
从敦煌汉晋长城、古城及屯戍遗址之变迁简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殷光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沙漠绿洲──敦煌,曾有过灿烂的历史。它曾是"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这里有驰名寰宇的艺术宝窟莫高窟,有著名的汉长城烽燧和玉门关、阳关等文化遗址,是世界瞩目...  相似文献   

19.
山门脚遗址位于湖南省南部、南岭山脉萌渚岭九山北麓,隶属永州市宁远县冷水镇东城乡隔江村,西北距宁远县城约20公里(图一),潇水支流冷水河从遗址东边流过,遗址座落在冷水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遗址于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当时采集到绳纹、方格纹陶片和石锛、石斧、陶纺纶等遗物  相似文献   

20.
骟马文化的发现填补了河西走廊西部在四坝文化之后晚期青铜时代的空缺,也为探讨四坝文化的流向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首次对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骟马文化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表明其材质以红铜为主,也有少量锡青铜、铅青铜和砷青铜。火烧沟骟马文化的铜器合金化程度较低,含有较多杂质元素,延续了该遗址四坝文化时期的铜器技术特点,但与同时期的河西走廊东部、洮河流域及青海东部等地相比,却显示了不同的技术发展趋势。河西走廊受本土早期铜器技术的影响较大,而洮河流域则更多地体现与中原铜器技术体系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