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0 毫秒
1.
《神州》2012,(10):F0004-F0004
尊敬的教育专家、局长、校长、教科研主任、教育同仁: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是中国教育改革取得根本突破的关键期,基础教育改革,包括课程改革究竟路在何方?时代课题“钱学森之问”究竟如何回答?——中国教育面临着新的抉择。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2015,(2)
<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病榻上的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校已走到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3.
“钱学森之问”: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问者心中早有问题答案“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据说这是不久前驾鹤远去的钱学森先生为中国人留下的设问。最近这些日子,这个设问以“钱学森之问”的名称流传开来,成为许多人试图解答的命题。  相似文献   

4.
郭贵春,山西大学校长。山西省第一个文科博士点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归国留学人员”。作为大学校长,郭贵春的坦率让人一睹难忘。记者问:“你在学校受欢迎吗?”“那当然!不时会有学生推开校长办公室说,‘郭校长,我很佩服您,想和您谈15分钟,行吗?’”走在校园里遇上学生,他们也能聊上一路。  相似文献   

5.
<正>前言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热词,它之所以火爆,当然是与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的。创新缺乏是当代中国之痛,并不限于考古学领域,这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现象。钱学森先生临终前有一个世纪之问——我们如何才能有世界一流的人才?没有创新,何谈一流!如何才能实现创新呢?不同学科的学者都有自己的思考。对于考古学者而言,我们的思考应该包括如下一些关键的问题:何其谓创新的考古学?哪些考古学具有所谓的创新性?我们是否有可能创新?  相似文献   

6.
笑话六则     
《南京史志》2011,(19):30
区别生物课上老师提问:青蛙和癞蛤蟆有什么区别?张三回答:青蛙是保守派,坐井观天;而癞蛤蟆是革新派,想吃天鹅肉。物质奖励校长问一个学生:"如果你做了一件好事,你愿意大会表扬,还是愿意接受物质奖励?"学生:"愿意接受物质奖励。"校长:"为什么?"学生:"因为我是唯物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采访人 :您多年做彭真同志的秘书 ,请说说您对他的了解 ?岳祥 :我作为彭真同志的秘书 ,对他的了解主要还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我和他接触的10多年时间 ,一起工作的其他同志如杨景宇、顾昂然、项淳一比我了解更多。彭真和其他老一代革命家一样 ,他们亲身经历了三座大山的压迫 ,立志寻找复兴中华民族的道路 ,所以 ,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负有历史使命的人。他深刻认识到只有解放别人才能解放自己 ,有高度自觉的先锋队意识。他历来从大局出发 ,对个人的委屈得失没有抱怨。“文化大革命”后我们问彭真在监狱是怎么过的 ?他说什么事情大想什么。他读…  相似文献   

8.
<正>提起钱学森,他的鼎鼎大名以及他为新中国航天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可以说尽人皆知;而提起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却鲜为人知。可以说,在钱学森的成才之路上,钱均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钱学森称"父亲是第一位老师"。那么,钱均夫又有怎样的人生传奇呢?新知启蒙,求学日本钱均夫(1880—1969),名家治,后以字行,祖籍杭州。钱均夫早年在上海和杭州两  相似文献   

9.
刘金凤 《神州》2012,(2):78-78
有一则笑话讲某地理老师见校长来听课.便将地球仪往讲台上一放,问:“同学们,今天教室里多了个什么东西呀?”没想到学生们齐答:“校长”。老师急了,又问:“校长是个东西吗?”学生齐答:“不是东西”。  相似文献   

10.
频频成为媒体焦点的哈佛校长萨默斯终于辞职了。还有人能治理哈佛吗?在萨默斯宣布辞职的记者会上,有记者马上问了这个问题:“如果你放弃这个职位,听任自己被一部分教授给搞倒,那么这是否会使哈佛有变得无法治理的危险?”萨默斯当即承认他有同样的担心。前哈佛监督人理事会(Harvard’s Board of Overseers)的成员、波士顿地区的企业领袖和哈佛重要的捐款人约瑟夫·奥尼尔也质问:“如果一部分教授能够逼校长辞职,谁还能领导这所学校?”  相似文献   

11.
张伯苓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而且是募捐艺术家,他一生为南开教育募款超过千万。先后开办了中学、大学、女中、小学、重庆南开中学。有人问他:张校长,你是怎么像变戏法似的,就能办了这么多好学校?他回答:当校长用不着博士、硕士头衔,只要能找钱就行。这个"能找钱",包括募捐和争取政府公款补助。也有人看到他经常三万五万地捐回钱来,问他有什么募捐的诀窍。他说:这没什么,瞅准了,一抓就是一把。在他这句简单的话语中,饱含着他艰辛的募捐经历和高超的募捐艺术。  相似文献   

12.
张哲荪 《文史精华》2010,(12):42-47
<正>"航天之父"钱学森新中国成立前夕,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决心回国。当时反动的麦卡锡主义正横行美国,掀起一股迫害共产党人、迫害进步人士的歇斯底里狂潮,无端指责钱学森是"共产党员"、"携带机密资料"等,不准钱学森回国。美国联邦调查局扣留了钱学森。钱学森在15天内体重掉了15  相似文献   

13.
法国马赛的一个学生夏令营访问北京的一所学校。在那所学校的体育馆里,中法两国的孩子进行了交流表演。这所学校的教育以艺术见长,孩子们会钢琴、笛子、二胡、吉他等多种乐器。真的,中国孩子们的表演很出色,孩子发挥了自己的最好的水平,许多高难度的曲子也被孩子们演绎得行云流水。演奏结束,法国孩子的带队老师一脸疑惑地问:“你们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独奏演员?”校长说:“因为我们的每个孩子都很出色。”法国老师仍然一脸迷惑。轮到法国孩子表演了,一共六个节目,没有一个节目是独奏表演,所有的演奏均有多个孩子参与。这下轮到校长迷惑了。他问…  相似文献   

14.
正1955年9月17日,冲破重重阻挠,钱学森携夫人蒋英及两个孩子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程。10月8日上午,钱学森踏上罗湖口岸。一上岸,钱学森仿佛重新换了一个人似的。当时,一群记者围着钱学森。其中一个香港记者用英语向钱学森提了一个问题。钱学森当时就说:"我想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讲中国话。"这位记者解释他只会讲广东话和英语。钱  相似文献   

15.
1950年至1955年五年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忍辱负重,不畏艰难,回到祖国。这五年是钱学森人生轨迹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是钱学森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目前对钱学森归国过程及细节的研究仍存在很多盲点、疑点,以及被误解的地方。作者利用新近解密的大量中美档案及采访与钱学森同船归国人员的口述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全景式梳理,努力还原钱学森回国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陈百川 《神州》2011,(24):38-41
吴鸿清希望用自身的实践去求证"钱学森之问"。他用一连串反差,唤起人们对小学素质教育的沉重思考。稀疏的头发,过时的军用棉大衣和大头鞋。要不是鼻梁上那副深度近视镜,特别是镜片后那双明澈而睿智的眼睛,谁也不会将他和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等耀眼的头衔联系起来。吴鸿清,中  相似文献   

17.
脸谱     
"我能做国学院导师,陈先生为什么不能?"1926年8月,不满30岁的的陈寅恪留学归来,梁启超与之一谈,马上被他的学问所折服,欣然向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做国学院导师。鉴于国学院的地位、影响以及导师的身份,曹校长不禁问:"此人有无博士  相似文献   

18.
钱学森之母:让儿子成为忠诚于祖国的人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从小天资聪颖,悟性极高,3岁时就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性格开朗,心地善良,而且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应该说,钱学森的超人天赋有来自他母亲的遗传。  相似文献   

19.
延安时期,中央党校由毛泽东兼任校长,彭真是副校长。 一次,彭真问毛泽东:“人家的学校都有个校训,我们党校要个什么样的校训啊?”  相似文献   

20.
《百年潮》2015,(6)
<正>2015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回国60周年。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回顾钱学森对新中国国防科技、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和深远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将在上级有关部门指导下,拟于2015年10月中旬在沪举办"纪念钱学森回国60周年座谈会暨钱学森与新中国现代化建设首届学术研讨会"。现面向全国开展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