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城市交通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组织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内部存在的各种力推动着城市的生态组织结构的变迁,而城市交通是城市生态组织结构演变的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力量。美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和城市生态组织结构的演变深刻地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步行城市时代,城市的结构十分紧凑,没有区位功能的分化;城市有轨交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区位功能的分化,大都市区的生态组织初步形成;汽车和高速公路的发展,推动了大都市区规模的急剧膨胀和向多中心结构演变,形成了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大都市连绵区。  相似文献   

2.
刘敏 《安徽史学》2006,(4):121-124
1970年美国人口统计显示郊区人口已经超过了中心城市,这意味着美国城市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中心城市失去了大都市区中的绝对优势地位,郊区成为大都市区发展的主体.此后,中心城市的发展日益陷入困境:人口大量流失、就业向郊区扩散、城市衰败贫困、社会问题严重.这一状况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广泛注意.城市危机的恶化势必影响到民众的安居乐业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因而战后历届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振兴中心城市的措施,力图有所作为①.学术界人士则批评政府政策缺乏稳定性和可行性,效用有限.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系统的形成和演进机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我国城市系统的演进可归纳为萌芽与形成、低级均衡和合理不均衡三个阶段。形成和演进动力在于人类活动与产业及其空间实体的相互作用,其核心要素是行政等级城市网络、经济发展和市场联系与交通设施。文章指出城市系统合理演进应采取"组织与自组织"的战略,提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阶段(扩散均衡阶段和有序网络化阶段)及城市系统特征:中心城市网络体系的形成;城市职能的综合性与分异性;城市集聚区的形成和相对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密集区航空运输联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朱英明 《人文地理》2003,18(5):22-25
城市密集区间的航空运输联系导致城市间的内聚效应和空间互动。城市密集区间的航空运输联系具有明显方向性。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区间航空运输联系密切,国家级大都市与国家级大都市(区域性大都市)间联系具有普遍性,而与地方性城市中心间航空运输联系具有特殊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城市密集区等为人流与信息流联系密切的、以辐射为主的航空中心;辽宁中南部城市密集区为航空运输联系欠密切的、人流辐射与信息流集聚中心;四川盆地城市密集区为航空运输联系欠密切的、人流集聚与信息流辐射中心。  相似文献   

5.
中国正处于都市区化带动城市化发展的新城市时代,这种新的城市化发展状况要求我们关注大都市区的管治,而大都市区发展状况也与治理有着相当程度的关联。在借助城市流模型对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存在的八大都市区集聚扩散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关注各个大都市区非政府部门的发育状况,尝试性地分析了这些大都市区管治所处的阶段,并对国外大都市区研究进行总结,认为优化城市体系结构、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建设、完善公民参与机制是提高我国大都市区管治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王磊  付建荣 《人文地理》2015,30(2):97-102
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体现在都市区尺度上的工业区位上。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所揭示的产品差异化和城市集聚效应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区位熵分析、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对美国工业区位与大都市区间的耦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集聚于大都市区核心区的往往是产品个性化和定制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位于大都市区外围区的大都是产品依赖于城市市场,但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传统制造业则往往位于非大都市区。多数都市工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而大部分传统工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这不仅印证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推演和城市地理学的行业分析,而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转型国家城市及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林涛 《人文地理》2010,25(5):75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为突破既有城市结构对城市发展的束缚,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就业、交通、环境等压力,优化城市经济结构,许多城市正在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建设更是如火如荼。上海自早期的卫星城建设开始,到近期的"一城九镇",再到最近的"1966"城镇体系规划建设框架,一直试图通过郊区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来疏解中心城区的巨大压力。特别是最近10年,松江作为上海大都市郊区重要城镇的规划建设,对突破上海中心城区"一核独强"的空间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在新城建设中颇具典型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松江新城"次核"发育、松江新城的城市功能演化、松江新城人居环境建设三个方面的剖析,探讨新城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互动关系,以在宏观上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新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期对上海或国内其他大都市区郊区其他新城的建设和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武汉都市圈经济社会要素流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都市圈城际经济联系与相互作用空间表现形式为城市间、城市-区域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经济社会要素流。基于城际功能集散效应影响量建立城市流模型:F=NE,揭示出:武汉都市圈各中心城市经济社会要素流强度空间差异明显,对外经济联系呈现显著规模等级分布,空间结构上已经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鞍形"圈层结构。通过统计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从实证角度分析得出:武汉成为圈域经济社会要素流集散中心,城际经济社会要素流不同程度表现出以武汉为中心的"等级放射状"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9.
李同升 《人文地理》1995,10(1):21-27
莫斯科大都市地区具有放射状环形空间结构,相对于以莫斯科市为中心而形成的一级聚集区,这里广泛发育着以地方大中城市为核心的城市二级聚集区。影响莫斯科市发展规划的一系列因素决定了地域扩张是其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定向轴线发展为主的方案则是规划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初期美国大都市区形成以来,大都市区的发展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模式。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城市发展进程出现了“新”的现象,即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大都市区。据此,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美国的城市时代和大都市区时代行将结束,“非都市化”时代或“逆城市化”时代即将来临。然而笔者认为,这种“非都市化”或“逆城市化”是城市扩张即郊区化进程的继续,是大都市区进一步膨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当代美国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困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后半期 ,美国大都市区人口和资本的离心性流动导致了富有人口、产业和政治权力重心转向郊区 ,中心城市问题丛生 ,陷入积重难返的困境。这种转变滥觞于市场经济机制下科学技术在生产、交通和通讯等领域的飞速发展。这不仅使郊区成为城市居民首选的理想居住场所 ,也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扩大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横向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此过程中 ,联邦政策的矛盾性对郊区和中心城市反向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 ,社会上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和经济上的排斥泛滥有加 ,贫困人口进一步被隔离于主流社会之外  相似文献   

12.
城市商业游憩区的形成及其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居民闲暇增加及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使城市建设更需考虑游憩功能的发挥。而旅游的城市化倾向,使城市越来越成为旅游吸引的中心,尤其是大城市的中心商业区成为本城居民和外来游客光顾的"聚焦点",发展非常迅速,继而成长为"商业游憩区"。本文阐明了城市商业游憩区研究的意义,探讨了城市商业游憩区形成的过程和动力机制,对城市商业游憩区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以南京市湖南路商业街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温州大都市区形成机制及其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都市区是发达的城市化区域,它包括城市核心区和与之在经济、社会、文化上有紧密联系的地区。21世纪到来之际,大都市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都市区,无论是走向繁荣还是衰退,都面临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社会平等发展战略问题。本文以温州为例,在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客流、物流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温州大都市区范围;通过对温州大都市区的研究认为,宏观政策机制、市场机制、工业化模式、温州人精神和温州社会网络是温州大都市区形成的重要动力源泉;最后,作者以上述研究为依据,提出了近期和远期温州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设想。  相似文献   

14.
当代美国大都市区社会问题与联邦政府政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旭 《世界历史》2001,(3):4-13
大都市区,一般由一到两个中心城市和周围数个甚至数十个城市及其郊区组成。自1940年美国大都市区人口接近全国总人12I的一半以来,大都市区就在美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到目前为止,美国已有268个大都市区,其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所以,当代美国的所谓城市问题,主要在大都市区范围内,宜定义为大都市区问题①。  相似文献   

15.
以2009年广州大规模调查问卷为基础数据,运用SPSS和ARCGIS分析手段对人居环境满意度的人群及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广州市总体满意度"一般",要素之间不平衡的状况严重;满意度存在明显的人群差异,基本上与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人群差异的空间投影表征为偏低收入群体聚居在中心破败区以及边缘区,"职场白领"等偏高收入群体占据城市的优质资源区域;满意度等值线有从城市新旧中心向边缘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在一些明显的发展指向性区域同心圆模式会发生变化,旧城"绅士化社区"与"老街坊社区"、新城"高档社区"与"城中村"反差强烈,满意度空间分异极化,以致形成等值线断崖形态。  相似文献   

16.
宾夕法尼亚州的"去工业化"是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双重调整的缩影,有其典型意义和独特的研究价值。在调整过程中,宾夕法尼亚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积极应对,并与企业界紧密合作,成功地促成产业转型与制造业内部的升级换代,形成了新的增长模式,高技术和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跃居主导地位,区域经济进入良性循环。与之相适应,城市的空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城市被大都市区取代,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体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重庆的区域警政构建过程始终与城市发展的轨迹相同步。在警政层级构建的时序性演进过程中,警政效用在立体的城市空间内不断延展和加深。从警事机构的职能演变来看,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深入与时代语境的转换,在区域内不断产生出新的警务需求,而区域警政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不断重构与调试。就空间分布而言,警事机构的空间布局以城市空间为依托,警务机构的选址由以人口为基数的单向考量逐渐发展为包含人口、交通、经济等多种要素的社会性考量。日益健全的专职性警事机构从产生到在城市空间范围内铺开,在空间布局上充分考量了自身的职能特性与区域功能特征。构建重庆城市警政时空格局并对其施加影响的要素是综合性的,既有特殊历史语境下对其施加的波段影响,同时也有重庆区域要素对其构成的长效性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地处长江三峡中心区域的夔州,其治所由白帝—赤岬城转移到"瀼西",由利于军事防守的险峻之地迁至适于民居及进行商贾贸易之处,它们分别代表军政要塞式与经济、行政功能兼具式两种不同的治所城市模式,其转移适应了峡区政治、军事功能下降和经济功能增强的需要。与此同时,自宋至清末,建于"瀼西"的夔州城成为长距离贸易中转站及地区市场中心,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变化亦受此影响,特别是为明清时期夔州府城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运作空间。城市功能区的"垂直分布"与城外街区的扩展,既与峡区的地理环境相适应,又符合商业发展和人口增殖的需要,是峡区城镇布局的典型形式。  相似文献   

19.
目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TEDA)已发展成为天津大都市区的新兴边缘城市。本文以居民问卷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分析天津大都市区内各地区居民对TEDA的认知程度与迁居意向以及地域选择性特征,为以TEDA为核心的人口反磁力中心建设为主导的天津大都市区人口调整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王旭 《世界历史》2006,(5):4-14
美国的大都市区化,反映了20世纪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于传统城市化的新的规律性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出现趋同现象,其主要特点是分散化、多中心格局和大规模郊区化。这种现象对传统城市化理论提出挑战,并要求城市化概念的相应调整。在我国部分城市即将进入郊区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认识到这一点并在相关规划方面做出调整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