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江 《炎黄春秋》2010,(7):67-69
<正>2010年1月27日《参考消息》转载了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题为《中国的党内民主与政治安全》。所谓"政治安全",作者所指就是"人们常说的执政党长期执政的政体安全"。作者明确指出:"政治改革一直是中国改革者最关切的问题。只不过中国政治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正>杂文初试锋芒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个传统,一大特点。尽管是"报屁股"、"龙尾巴",却不可小觑。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到北京的《京报》、《晨报》,再到《民国日报》、《时事新报》,  相似文献   

3.
《论语·尧曰》中的"历数"实指历法而言,顾颉刚据汉宋学者以"历数"为帝王历运之义的解说以证《尧曰》为邹衍之后的作品是不能成立的;将上博简《孔子诗论》中"诗无隐志"的说法与《左传》《国语》等文献的相关说法结合起来看,可知春秋时《尚书·尧典》中"诗言志"的说法已然流行,并非出于战国中后期;《尚书·皋陶谟》中的"五辰"应为"三辰"的误写,故不能做为《皋陶谟》有取于阴阳家思想而为伪古书之证。  相似文献   

4.
本文共分"帛书《系辞》研究综述"、"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篇研究综述"、"帛书《缪和》、《昭力》研究综述"三个部分综述了帛书《易传》的研究情况,在每一部分中,文章又以研究主题为线索,分别介绍学界的研究成果。文章在最后介绍了研究帛书《周易》的几部论文集和专著。  相似文献   

5.
将新出清华简《金縢》与传世本及其他文献进行比较,可证成王即位时已为少年,"襁褓说"不能成立;周公"居东"为"避居"而非"东征"。汉代古文《尚书》较之今文《尚书》,更接近原初的《尚书》本。孔子没有删订过《尚书》,也没有作过《书序》。清华简《金縢》以"志"为名,表明公元前300年前后,《尚书》尚未成书。清华简本《金縢》所记周公事迹最为素朴,应是较早记载周公历史的史籍。今传本《尚书》应不是汉代的《古文尚书》本,或根据今文说改造过。《史记·鲁周公世家》材料来源芜杂,其关于周公历史事迹的记载存在诸多错乱之处。简本《金縢》与《史记》关于周公历史记载的差异,反映了周初特别是周公历史在战国至秦汉时期不断层累叠加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任会斌 《南方文物》2014,(4):117-120
<正>越于战国初徙都琅琊(或作琅邪、瑯邪、瑯琊)之举,先秦著作多无涉,但至《竹书纪年》、《吴越春秋》1、《越绝书》2、《汉书》3、《后汉书》4、《水经注》5、《山海经》6等却均有述及。清人顾栋高尽管以为"《吴越春秋》与《越绝书》所书,皆怪诞不足信",但却指出"当从《吴越春秋》、《越绝》诸书",以"越徙琅琊为是"7。此事今天在学界虽然尚有部分争议,但就其迁都之事,可以说已基本成为定论,大都肯定这次徙都的事实,恰如蒙文通先生所言:"诸书所载勾践及其以后越事论之,亦必都  相似文献   

7.
《子华子》一书,原本应为先秦道家类书籍,但不见载于《宋史》之前的《艺文志》及诸家书目中,盖秦火后无传。现存《子华子》一书,始见载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的《中兴馆阁书目》,此后广为流传。《丛书集成初编》也收录此书,而且在卷首扉页上明确标注《子华子》版本来源是:"《子汇》最先,故据以排印,间有讹夺,则据《墨海》校正",其中,"《子汇》"指的便是明代周子义等刻的《子华子》"《子汇》本","《墨海》"是指清张海鹏纂辑的"《墨海金壶》本。但事实上,据笔者将《子华子》"初编本"与明"《子汇》本"和清"《墨海》本"精心对校后发现,"初编本"的真正底本并非"《子汇》本",而是"《墨海》本"。  相似文献   

8.
龙伟业 《文献》2021,(2):33-58
《九家集注杜诗》共有五种版本,依次为南宋淳熙八年郭知达刻本、南宋宝庆元年曾噩刻本、清乾隆间《四库全书》抄本、清嘉庆八年武英殿刻本、民国二十九年《杜诗引得》铅印本。但因叶德辉、洪业等名家误导,学界对此多有误解,所谓"乾隆武英殿刻本"、"乾隆武英殿聚珍本"(活字)及其"嘉庆时翻刻之本",实皆嘉庆八年武英殿刻本;所谓"元明间刻本",纯属子虚。以《九家注》为例,可以窥见清代修书刻书与书籍著录之一斑:《四库全书荟要》不收《九家注》,是其编纂从速、去取不精的例子之一;学者、书坊、官书局等未详《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实情,错误地著录乃至"重刻"不少"聚珍本"。今人从推测清宫印出"聚珍本"《九家注》后又"不欲其流传",到断言清宫宋本《九家注》"绝不会是宋刻"等等,以讹传讹,应予澄清。  相似文献   

9.
关于敦煌本《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之史源,学者们先后提出了"《元和郡县图志》"说、"十道四方志"说及"《十道四蕃志》"说三说。但慎而审之,其史源问题至今并未能很好的解决,故有重新探讨之必要。从体例、文本对勘及相关史料所记《要略》撰述取材等角度论证,可知"《图志》"说不准确;从常理、版本、目录及唐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等角度论证,可知"《十道四蕃志》"说不正确;在"《图志》"说及"《十道四蕃志》"说论证的基础上,从文本对勘及中国历代地理总志取材的角度来观照"十道四方志"说,最终考定其史源为十道四方志。  相似文献   

10.
《元刊杂剧三十种》收关汉卿杂剧仅《西蜀梦》、《拜月亭》、《单刀会》、《调风月》4种。流传至今、确定为关汉卿原作的18种杂剧中,《救风尘》是比较引人注目的一种。该剧《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均有录。剧本有《古名家杂剧》本和《元曲选》本两种,题目正名,《元曲选》本为“安秀才花柳成花烛,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古名家杂剧》本则是“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虚脾瞒俏倬,风月救风尘”。按明刊杂剧的体例,《救风尘》全剧也分4折,剧情简言之,为:一、不听戒劝;二、身陷“囹圄”;三、计赚顽蛮;四、惩恶团圆。该剧寓深刻的思想性于玩笑耍戏的生活场景中,是关汉卿喜剧的代表作。近人王季思归纳中国十大古典喜剧,关氏的作品只收了《救风尘》一种。  相似文献   

11.
学界一般认为马王堆帛书本《春秋事语》与《左传》接近。然种种迹象表明,帛书《春秋事语》与《国语》编撰主旨和撰构手法不惟形似,亦具有神似之处。帛书本《春秋事语》极有可能是古本《国语》的一种选本。这样的推断,除了二者之间的相似性以外,还有史学史上的案例可以参考;其他出土材料的发现也为此提供了旁证。考察这一问题,对重新认识作为一种体裁的"语"及其流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国语》和《左传》中“君子曰”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语》和《左传》二书中都有以论赞形式出现的"君子曰",本文通过对二书中"君子曰"的文句和内容进行比较,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国语》和《左传》编者所见材料中,已有"君子曰"的形式。从二书"君子曰"引《诗》和全书引《诗》来看,《国语》成书于《左传》之前。  相似文献   

13.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一样,也深受《周易》的影响。它不仅以《周易》思想作为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论根据,而且推崇其"顺天应人"说、"物穷则变"说、"变通趋时"说,崇敬并倡导谦卦之德,提倡节俭,重视道德生活和风俗习惯对社会历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司马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兵法著作,内容闳廓。《孙子兵法》是兵家圣典,思想深邃。《司马兵法》提倡的"杀人安人、以战止战"的战争观,"礼义为先、兼爱其民"的政治观,"敌若伤之、医药归之"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孙子兵法》阐述的"重战"、"慎战"的战争观,"安国保民"的价值取向,"上兵伐谋"的战略观,"爱卒"、"同欲"的治军之道,"善卒"、"养卒"的战俘政策都合理的运用了儒家"仁义"的思想,不同的是,《司马兵法》的"仁"借用儒家之形体,《孙子兵法》的"仁"却化用儒家之精神。  相似文献   

15.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修志工作组深刻领会《条例》《办法》的内涵,以较高的质量标准,坚持依法编修《人大志》。编写第二轮《人大志》,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行业特色,体现人民代表大会的特色性。要去伪存真,加强资料搜集考证,准确记述入志内容,显示"官书"的权威性。努力做到思想性和真实性相统一,史料性和可读性相结合,为完成第二轮《人大志》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相似文献   

16.
<正>"从我身上减去电影,我的人生大概就成了零。"——黑泽明编者:美国电影《教父》、《星球大战》、《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阿凡达》等,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影片的导演科波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马衡卷》中一版甲骨的新旧拓本进行校证(其旧拓著录于《合集》4986),新识出"■(孽)"字,并根据该条卜辞中的"余孽",系联《合集》20613中的"余■(孽)朕老工延我艰",对"朕老工""延我艰"做进一步释读,认为"朕老工"指王室旧臣,"延我艰"指"延续商人的灾祸",最后探讨了《尚书·大诰》"惟大艰人诞邻胥伐于厥室"的文法和意义,认为"诞"应读作"延"。  相似文献   

18.
吴玉贵《唐书辑校》一书将《太平御览》引《唐书》的内容全部予以辑录,以《旧唐书》为主,根据现存各种唐代史料之相关记载,对其进行整理,纠正了《太平御览》引《唐书》的文字错误,对所辑内容进行了"还原"工作,但此书亦有较多错误,大为治唐史者不便。其错误主要集中在标注《旧唐书》之卷数错误、页数误漏、部分内容未补充、排版错误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孔广森是清代公羊学复兴的先驱人物,其《春秋公羊经传通义》为清代首部《公羊》新疏。然自晚清以来,所谓孔广森及其《公羊》著述"不明家法"的论断,几成常识。本文首先对已有论断所依据的主要文本《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叙》作了较详细的逐段解读,试图指出以往研究在引用该《叙》时存在的误读、误解及断章取义之处;其次,则集中讨论了孔广森之所以排拒"王鲁"这一公羊学重要概念的隐曲。本文的结论是:孔广森之所以排拒"王鲁",实由其圣门后裔的家世、其身历家变的个人际遇、以及乾隆帝与孔府的关系及其有关《春秋》的御制解说等诸因素相互激荡所致。由此一念出发,使其不得不避用何休所归纳的"三科九旨",而取"实与而文不与"的曲径。虽然如此,其别立之"三科九旨"亦本于《公羊》先师;其阐发经义谨守《公羊》义例;其于何休《解诂》,则志在强其守卫,去其粗鄙,导之使通,培之使高,实为《解诂》功臣。至于孔氏所以被后人讥为"不明家法",则当于所谓《公羊》"家法"之外,另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一凡 《文史月刊》2010,(10):23-23
<正>"八拜之交"一语在小说中常见,《辞源》对它的解释是:"旧社会朋友结为兄弟,也称八拜之交。元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一折‘:有一人姓杜名确,字君实,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引用《西厢记》作例证,好像这个成语早在元代就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