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对地质学家很崇拜.他们有着超常的鼻子,这里闻闻.那里闻闻.就能闻出地下几千米的石油味.找出大油田来;我对石油人也很崇敬.他们能从几千米深的岩层下把石油抽上来,这不神奇吗?采访他们一直是我的一个愿望。  相似文献   

2.
心灵的肖像     
十几年前.差不多是在当时中国摄影界的舆论经常指责什么“边疆热”,“西藏热”的时期.我开始踏上了西去之路。之后几年.我有了《天莽》和《藏人》两本影集。许多朋友都劝我见好就收.不要一年年地再跑西藏了。年迈的父母更是语气强硬。这也难怪.有几回进了藏北.实在没地方去打电话.遇到了大雪灾.家里一个月都没有我的音信。  相似文献   

3.
戈平 《文史春秋》2004,(12):21-22
1958年.我上了大学。年底,学校挑选出几十个老师和学生,到北京参观“全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果展览会”.我忝列其中。由于是第一次去北京,母亲在为我准备御寒衣物的时候.还开了一张清单.列出我必须登门看望的亲友及他们的地址。除了两位姨妈(大姨妈健在.二姨妈已辞世)和她们众多子女即我的表亲之外.  相似文献   

4.
江南寻梅     
李玉祥 《旅游》2008,(4):60-63
说来正好一年整.去年也就是这个时候.春寒乍暖时.回南京带父母去南京东郊梅花山赏梅。在梅花山,我恰巧碰上从北京自驾车来江南赏梅的著名国画家陈平.对梅花十分钟情的他竟然如此抓狂.带着夫人和孩子一同来赏梅.他的举动也就促使我再次将江南几处赏梅区从新巡礼了一次。我赏梅的线路自然从我的家乡南京梅花山开始.  相似文献   

5.
《华夏地理》2008,(5):57
与一个和尚打乒乓球.时间是在1985年.我正为《国家地理》杂志执行一次拍摄任务。尽管当时许多中国人都害怕跟外国人打交道但这位和尚却不介意.还喊来别的和尚加入我们。这是我在那三个月中最棒的经历。那天夜里.我乘着一辆又小又破的出租车回到北京饭店——当时能让外国人寄宿的少数几个地方之一。8点30分.街道一片漆黑.看不到人影街上仅有的几辆汽车也没有打车头灯。  相似文献   

6.
致谦声明     
《旅游》2006,(9):8-8
尊敬的编辑: 您好! 我是连续第三年订《旅游》杂志了,虽则没有时间全部内容细读,但每期的核心内容.精彩文章均拜读了.至少每篇文章的题头、简介均没有漏掉.可以说让我爱不释手,杂志内容实在太好了,令人难忘。至今我把前几年订来的《旅游》杂志,按月一本不少地珍藏着.作为我藏书的重要一部分留在我的书柜里.时不时还常拿出来浏览一下。  相似文献   

7.
大地诉说     
肖长春 《旅游》2002,(6):6-8
实际上风已吹过了山岗.就像20年前冬天长城水口前.牧羊老汉冲我喊叫:“照过啦照过啦!”他风一样跑来.挡住我的相机.急扯白脸:这地方你们北京人照过啦.几年前……  相似文献   

8.
谈战国时期的不等臂秤“王”铜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9,(4)
世界上最早的衡器是天平。古埃及和巴比伦的石刻上已经出现天平的形象,古希腊的荷马史诗里有了关于天平的记载。我国衡器也是先有天平,后有提系杆秤。我国目前所见的衡器实物,是公元前五世纪以前春秋时期的遗物。1975年湖北江陵雨台山春秋楚墓中有铜环权出土。传世文物中有春秋齐国"右伯君"半圆鼻纽铜权和春秋郳国的"郳(?)"半圆鼻纽铜权。关于铜环权的使用,从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楚木衡铜环权,可以看到这种权是用于天平的砝码。关于半圆鼻纽权以及由此演变的秦权中的瓜棱权、钟形权等的使用,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天平上的砝码,一种认为是杆秤上的秤砣(锤)。前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     
《山茶》2011,(5):24-26
坐着长途公交,兜兜转转了一个多小时,我才终于到了北京怀柔区的杨宋镇。公交车直奔大路飞驰而去,而我停在岔道上.望见了那座怎么看都不像是博物馆的建筑物——一座灰暗的119厂房,没有气派的大门.几辆失修的旧军车在杂草丛生的院子里扔着。要不是墙上那几个醒目的红色大字,我很可能就会和这座貌不惊人的建筑擦肩而过。老爷车博物馆.这是座收藏了100余辆中外老爷车的博物馆.馆主和车主是同一个人——已过知天命年纪的雒文有.人称老雒,这座博物馆也是他和妻子的家。直到采访结束.从博物馆出来,老雒开着尾气排放不达标的小富康.充满歉意地把我送到车站.我都无法把眼前这个勤俭朴素的男人和私人老爷车博物馆馆主对上号。可故事的面貌恰恰就是这样.“车痴”老雒紧巴巴的日子和这100多辆老爷车.实在难解难分。  相似文献   

10.
阿坚 《旅游》2001,(7):34-35
房山老刘家.我和朋友们常去的。老刘曾是我同学,在学校时我们欺负过他。那次是我们躺在床上议论《曼娜回忆录》(手抄地下黄色的读物).他问我是谁写的,我说:这都不知道一是《安娜》的姊妹篇,托尔斯泰的两部爱情名著.咱校图书馆可能有。第二天他从图书馆回来很伤心地瞪了我几眼,我估计图书员回答的肯定不只是“没有”两宇。不过一次老刘醉酒吐了后,是我帮他捶背.扶上床.半夜还爬起来递他水、  相似文献   

11.
郝希如:是我打捞老舍尸体并处理的现场 经过几个热心朋友的帮忙.我们终于找到了当年北太平庄派出所负责打捞老舍尸体并处理现场的民警郝希如先生。当我按照朋友提供的地址敲开楼门时,正是郝先生本人开的门。公安工作的职业特点使他对一个陌生人的拜访心存疑虑.但他看到我只身一人.便让进了门。我欣喜不已,  相似文献   

12.
《人物》2018,(8):112-112
如果不工作,我一般早上几十点钟起床,收拾收拾吃早饭。打开听书的软件听听书,下午是自由活动时间,基本上我是能不出门就不出门的.晚上我会泡泡脚啊.做做护肤啊,看看书就睡觉了。  相似文献   

13.
小弟从家乡寄来一袋番薯.我忙解开系紧的绳索,取出一看,一根根圆实沉甸.煞是可爱。尔后,捡出几根洗净.叫妻将其煮熟.端上餐桌.儿女们眼睛瞪得贼亮.尽管很烫手.却全被抢光。我轻轻剥开皮,咬一口,囫囵地落了肚,感到清爽可口,恍若比吃了生猛海鲜还爽畅。三十年来.我肚里装下了太多番薯的辛酸,混杂着番薯的种种味道:煮、蒸、切丝、刨片、磨粉.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我家就住在钱塘江边一个名叫九溪的地方。钱塘江以前很宽阔。江的南岸是萧山,一马平川。北岸的杭州这边.六和塔以上,江岸都是依山而行,仅在几条支流的河口豁开一些不大的滩涂。在我的少年时代.我的水性很好.在钱塘江里像鱼一样的自在。那时我就相信,钱塘江是淹不死我的。  相似文献   

15.
石争  刘奕 《贵阳文史》2011,(1):28-29
“我二十几岁离开家乡,把我的大半辈子扎根在贵州。心里没想别的,就是想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能做亡国奴。”  相似文献   

16.
为 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徒步虎 跳峡很容易吗? 嗯………现在徒步虎跳峡是比过去容易多了.但对我来说,并不容易……… 那么。为什么要叫“简单”的虎跳峡呢? 因为.因为那是我的虎跳峡.是我“简单”走过的虎跳峡! 我是灯泡我怕谁 刚从泸沽湖回来.一大旱,趁着人少照照丽江古城.一回客栈,就被催着收拾行李跟几个广东人去虎跳峡.太匆忙了.就算我很固执地想在雨季走一趟虎跳峡.怎的也打算歇一天再走。犹豫了好几下.还是决定上路了.五分钟收拾行李.两分钟吃早点,想必有忘带的东西,哎.就这样上路了. 同行的是两对鸳鸯.pet…  相似文献   

17.
走访皇甫村     
几次回到西安,都说要去访问柳青生前生活、创作的基地——皇甫村,但一直未能成行。后来听说柳青死后埋在皇甫村了.这又勾起我对这位扎根农村的大作家的无限怀念.这次到西安.我下决心一定要走访皇甫村。  相似文献   

18.
挂面     
丁杰 《文史月刊》2008,(9):58-59
因为故乡过于贫穷,所以到我被批准入伍抱回军装的时候,我的奶奶总是流着眼泪逢人便说.孩子是饿走的.孩子长这么大,从来就没有吃过几顿饱饭。每当想到这里,我的心里定然会产生一种难以抑止的酸楚,定然会引起我对逝去的奶奶的怀念。  相似文献   

19.
编辑手记     
《山茶》2010,(3):40-40
一个清冷的秋日早晨,当我去牧场看自己为“美国未来农民”项目而牧养的12只母羊时.发现好几只羊被杀了。六只受伤的羊眼神迷茫、表情痛苦。我努力想要挽救它们.但还是有两只死在我的臂弯中.其余几只第二天也死了。我很悲伤、愤怒.想要找出究竟是谁杀害了这些羊。一位动物保护检查人员经过现场勘察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些羊曾被狗袭击过。我收到了补偿金,但对当时16岁的我来说.经济上的补偿实在难平心头之痛。  相似文献   

20.
奚旺  张陆 《世界》2010,(2):172-183
你可能从未使用这几个角度来观察。 我也承认北京的冬天的确很冷,郊外的空气都充精着肃杀二字。只有城市中的一些跳动的靓影带来些许的生气.反正我是可以从这几个场景中看到那些曾经经历过的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