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战争防御和聚落形态角度讨论防御设施的军事和社会意义。环壕设施在聚落的基本防御单位中是最好的防御体系。另一方面 ,社会集国不断的扩张和防御体系逐渐复杂化 ,方形或长方形城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相似文献   

2.
3.
长江流域史前古城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长江流域现已发现的史前城址(一)长江中游的史前城址长江中游现已发现的史前城址主要有湖南澧县城头山、湖北石首市走马岭、江陵阴湘城、荆门马家垸、天门石家河等。据报道湖南澧县鸡叫城,也是一座史前古城。据悉,长江中游地区现已发现的史前城址还有四、五座[1]...  相似文献   

4.
史前城址的发现和研究已经成为近年史前考古的热点,1999年继续有新的报道和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史前城址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钱耀鹏 《江汉考古》2001,(1):41-46,40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载体,而文化只不过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中介与产物。在特定条件下,自然环境往往制约甚或决定着人类的生存与生产方式,亦即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常常存在着不同经济类型文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居住生  相似文献   

6.
户晓辉 《华夏考古》2001,1(1):98-10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学已经开始步入一个辉煌的时代.它在青春期曾被人指出的一些缺点和弱点(如自以为是、神秘主义、依附史学、缺乏反省)①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在史前考古学领域,特别是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大量发掘、整理,已经使史前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较清楚地显现出来,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也获得了新的认识,考古学也日益得到公众更多的瞩目.笔者正是由于近年来研究史前文化艺术的需要而对考古学给以较多关注,本文在此要讨论的不是考古学的有目共睹的成绩,而是中外考古学尤其是史前考古学在研究方向及方法论上的一种"偏失",也可以说是史前考古学所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史前考古学与诗性智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大量的考古发掘及调查资料为依据,结合历史地理学与环境考古学资料,对中国史前城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分类。将50余座城址分别划归六个地区,并从地理位置、面积、平面形状、筑城技术、年代及考古发现等方面对各城址进行讨论,总结了各地区史前城址的特点。根据城址位置,将其分为四种类型:缓岗类、台地类、山城类、水城类。以城址的分类为基础,总结出中国史前城址在选址方面普遍遵循的原则,地势稍高,邻近水源与河、湖岸边,周围自然生态环境比较优越。  相似文献   

8.
中国史前时代城址到目前为止已发现数十处之多 ,最早可上溯到仰韶文化晚期 ,大部分建造于与龙山文化相当的四五千年前 ;从分布的地域看 ,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内蒙古和长江上中游地区。本文认为史前城址的功能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与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方式、文化水平等各方面的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和地理条件 ,以及由此导致的较为先进的文明 ,使得这一地区的古城具备了相对完备的功能。中国古代文明最早在这一地区诞生 ,显然与此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史前城址与聚落一样,愈来愈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时所不可逾越的课题。本文在分析中国史前城址形成与演变的基础上,对史前城址产生的背景因素及时代内涵略作了分析,并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文明形成的总体场景进行某种描述。另外,文中还假设性地提出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存在部落联盟与酋邦两种前国家模式。  相似文献   

10.
赵春青 《江汉考古》2004,1(3):56-62,96
本文从城址及其所处聚落群变迁的角度对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城址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率先出现城;铜石并用时代早期,长江中游出现城址群,而黄河中游始有单个城的出现;铜石并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出现中心城址与非中心城址的差别而黄河中游城址群始涌现,到了青铜时代早期,长江中游的城址衰落,而黄河中游都城兴起。  相似文献   

11.
淮河中游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多重过渡地带,又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东部沿海与西部腹地之间古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和融合的重要区域,也是中华文明孕育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演化过程与全新世气候环境的变迁密切相关。暖干型气候条件有利于史前人类文化的发展,而冷湿型气候环境则不利于人类的生存繁衍。该地区文化的演化过程充分反映了史前人类对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consists of some of the findings of the authors during their research at prehistoric sites of Bampur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in August 2011. These areas, which have been introduced as Bampur-related sites, comprise an area about of 5–10 kilometers and belong to the Bronze Age. The paper introduces, categorizes and analyzes the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in relation to the Bampur collection. The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show that: (1) unlike the previous belief, there existed a peak settlement dated back to the Chah Husseini period which was prior to Bampur I; (2) in fact, Bampur II–IV had larger populations due to growth of trade and commerce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Yahya and Mesopotamia; (3) the later periods of the Bampur collection show a decreasing number of sites at Bampur VI.  相似文献   

13.
14.
在有关社会历史的考古学研究中,考古学文化集中揭示的是以物质形态为核心的地域文化,而构成特定人类共同体及其文化的核心却在于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精神文化方面.考古学文化中的聚落遗存虽是探讨人类共同体的有效途径,但也无法完全克服考古资料的模糊性特征,尤其是民族考古学研究还需密切关注文献资料的模糊性与局限性.相对而言,考古资料的物质性、客观性和全面性特点,使得考古学文化在社会历史的宏观性和长时段性(过程)研究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白洋淀地区史前环境考古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典型的冲积低平原与浅湖沼地貌形态的白洋淀地区,是研究全新世环境变迁及古环境与古文化相互关系的重要地域。全新世气候的变化,不仅影响着白洋淀地区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影响着史前人类的生存模式。多年来该区域考古发现的资料证实,全新世气候暖湿与冷干的交替变化,直接影响到遗址分布的数量和所处的地貌位置,亦即影响到人类对居住点的选择,与此同时也影响着史前文化的经济生活类型。  相似文献   

16.
自然环境是人类及其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当我们宏观地审视史前文化的发展过程时,离开了对相关人类文化生存环境的考察,就很难得出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Field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irrigation at a late pre-Inca site in northern Ecuador is examined. The implications of irrigation agriculture are examined with respect to the probable level of socio-political complexit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re-Inca societies of northern Ecuador were more stable and more clearly stratified than had been suspected previously. They were, therefore, an attractive addition to the Inca Empire which was unwilling or unable to conquer the jungle tribes only a few kilometers from its capital.  相似文献   

18.
19.
20.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陕南地区史前考古遗址的分布特点及其文化内涵进行综合整理和分析,认为最迟在距今60万年前陕南就有人类活动,是中国早期史前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陕南地区史前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式的广泛分布和文化类型的多样性,则表明这一地区早期人群流动的频繁及其与多种族群活动之间的某种内在关联。旧石器时代在陕南活动的主要是以汉水上游和南洛河上游旧石器文化为代表的两大人群;新石器时代早期,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人群进入陕南并在此活动;至新石器时代晚期,陕南则呈现了以黄河中游流域为主的华夏族群先民和以长江中游流域为主的三苗族群先民交互影响的态势,而巴族先民的文化因素也开始在陕南显现,从而为陕南地区早期文化和族群的多样性及其相互交融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