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的抗法保台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83至1885年,法国发动了一场侵略越南和中国的战争。这场战争分别在越南北圻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战役又主要集中在台湾。因此,中法战争中清政府如何坚持抗法保台、维护对台湾的主权,成为其对法军事斗争中的核心问题。本文拟对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抗法保台斗争的策略演变做一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2.
邱帆 《世界历史》2020,(3):1-12
中法战争爆发前,日本政府在面对法国同盟邀请时,基于本国财政、海军以及修约等问题的考虑,选择了示好中国,婉拒法国的立场。而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转而采取两手策略,两面下注投机。一方面,在中法问题上亦步亦趋地追随英德美三国;另一方面,私下依旧在设法改善同中国的关系。此举目的在于应对战争可能导致的不同结果,即如发生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或战争最终和平解决都能获利。日本政府借助中法战争,提高了本国国际地位,促进了内政外交难题的解决,加速了军备扩张的脚步。中法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一次预警信号,客观上导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时间有所提前。  相似文献   

3.
中法战争的全部过程,暴露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法国殖民主义贪婪狂妄的侵略野心;暴露了中国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卑躬屈节的奴才本相;暴露了美、英、俄、日、德各资本主义列强趁火打劫,充当侵略者帮凶,敌视中国人民的罪恶阴谋。正如斯大林所说的,“战争撕破了一切外幕,暴露出一切关系。”注意揭露美英等帝国主义在中注战争期间的阴谋活动,了解它们的活动对这次战争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是学习中法战争的历史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在这篇短文里,仅就美国在中法战争期间如何充当法国侵略者的帮凶,敌视中国人民的罪恶阴谋活动作一简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甲午中日战争促成的言路一派愤切和群起高亢,使十年以前因中法战争的起落而在政府压抑下一时星散的清流,重起于时势危迫之中。同时,由战争造成的政局变动,使渊源於清流一脉的翁同稣与张之洞各自因李鸿章的挫跌而走向高处,分别成为政府里和疆吏中的重心。重起的清流既以其议战议和的彼此呼应相感染,拢集朝野士人,又以其群聚和群鸣影响了时事的走向与朝政的起落。这个过程由追究战争与议和的责任开始,又步步深入触及中国社会的积弊和时弊,并最终由除弊而走向以西法变成法。在甲午之前以洋务为中心的三十年历史襄,清流曾代表了儒学的固性和刚性,与借法自强的洋务一派相对峙,因此他们在甲午战争之后急速地越过借法而走向变法,同时又写照这个群体在时势逼迫下的剧变。  相似文献   

5.
在整个中法战争过程中,李鸿章最初是主张不战而降;战争已经开始,它主张速败早降;当战争偶遭失利,它就大减赶快投降;即令在战争获得大胜时候,它又嚷着乘胜投降。总而言,一句话,投降。最初,它首先散布失败主义,说中国“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争”。法国是“船械之精,操练之熟,海上实未可与争锋”。还认为法国并“无与中国失和之  相似文献   

6.
文章论述了中法战争前后战事主要参与者李鸿章对于战争态度的转变过程。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李鸿章“和战不决”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只是一个参与者,他的很多决策是直接受制于清政府中枢机构或者受到他们极大的影响,战争过程中所表现的犹豫和举棋不定是清政府和战态度以及战争形势变化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7.
中法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与列强间的第三次战争,对晚清内政、外交和边疆均产生深刻的影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学界的中法战争史研究从资料整理、出版到专题论著的发表,均取得不俗成绩,并对中法战争的背景、性质和分期,战争的结局与影响,以及相关战役、外交问题、清政府的战争对策和相关人物研究等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相比晚清一些其他重要历史事件,中法战争史研究还比较薄弱,今后可在外方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对法方和越方的研究,以及研究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叶春芳 《黑龙江史志》2009,(9):27-27,29
对俄战争期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对这场战争给予了关注,对战争中与中国有关的事件进行了评论。他希望通过这场战争能够增强国人改专制为立宪的决心,以实现救亡图存。他认为,清政府不应该采取“局外中立”的政策,并由此引发了对满洲中立与主权问题,满洲人民的权利、义务问题的论述。战争结束后,俄国占领的旅顺口、大连湾应归还,中国,是否租借应由中国决定。通过和约,日俄两国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瓜分了满洲。  相似文献   

9.
日俄战争期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对这场战争给予了关注,对战争中与中国有关的事件进行了评论。他希望通过这场战争能够增强国人改专制为立宪的决心,以实现救亡图存。他认为,清政府不应该采取"局外中立"的政策,并由此引发了对满洲中立与主权问题,满洲人民的权利、义务问题的论述。战争结束后,俄国占领的旅顺口、大连湾应归还中国,是否租借应由中国决定。通过和约,日俄两国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瓜分了满洲。  相似文献   

10.
浅议抗战时期民主进程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朗 《史学月刊》2004,6(1):72-79
抗日战争是中国民主发展史上一个极为独特又极为重要的时期。在战争的硝烟中,互相对立的集权和民主趋势都各自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国民党的集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民主运动的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最终,固守一党专政体制的国民党逐渐失去了社会的支持。具有在野党与区域执政党双重身份的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了民主的旗帜,既竭力向国民党要求西式民主,又在自己的统治区域探索试行新的民主制度,并发展出新的民主政治理论——新民主主义论。对战争后期的民主运动发生影响的国际因素也不可忽视,美国对国民政府经历了一个从期望到失望的过程,而中国人民对美国也同样经历了一个从期望到失望的过程。从长远来看,抗战时期国共双方在民主问题上的一失一得,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中国的走向。  相似文献   

11.
骆扬 《广西文史》2001,(3):18-19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经太平天国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一直到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没有一次不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或干涉中国的战争。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朽,中华民族处于存亡绝续的危急关头,正象孙中山所说: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  相似文献   

12.
多年以来,史学界对明朝在北部边防和蒙古统治集团的战争论述颇多。对于留居在中国内地特别是明朝辖区内的蒙古人则鲜有论述。笔者在考查了这些蒙古人在明初社会生活领域中一系列表现后,既充分肯定了明初统治者采取妥善安置和任用政策,也对这些蒙古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3.
中法战争史研究百年回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振南 《近代史研究》2002,1(3):279-308
中法战争是19世纪晚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战火熄灭以来,有关这一事件的研究工作绵延不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受某些特定历史因素的影响,研究时起时落,有时甚至鲜有成果。与近代中国其他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相比,这个领域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战争另一方法国的研究就更为不足了。认真回顾战争爆发至今中法战争史研究的历程,总结研究中的经验与教训,对今后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本所论限于国际法中国家对国家的赔偿,不包括民间赔偿。二战后日本对有关各受害国在战争赔偿问题上持不同的立场,对战争的最大受害国中国的立场是设法逃避赔偿的责任,对亚洲其他国家的立场则是虽无赎罪意识,但能承认有赔偿责任。日本在战争赔偿问题上对亚洲国家采取不同的立场既与各受害国的对日政策有关,也与战后的国际形势有关,此外它也是日本错误的战争史观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5.
龙州铁路的筹建源起于法国对广西路权的掠夺,起因于1883年12月一1885年4月的中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清政府与法国政府签订《中法新约》而告结束。该约第七款规定:“日后中国酌拟创造铁路时,中国自向法国业此之人商办;其招募人工,法国无不尽力勃助,惟彼此言明,不得视此条系为法国一国独受之利益。”  相似文献   

16.
朝鲜战争初期,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为研判苏联动向而拟定的NSC73号系列文件,从全球战略视角出发,既明确了要避免因朝鲜战争而引发世界大战,提出了战争局部化的战略目标;又强调要夺回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主动权,为越过三八线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从而迫使中国出兵朝鲜。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出兵朝鲜和苏联的牵制作用,对朝鲜战争走向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局限于苏德双边关系时,蒋介石的判断相当具有远见。其对苏德必战的早期预测,既使中国避免了在结盟问题上作出错误选择,又引导国民政府克服了在《曰苏中立条约》后一度出现的动摇,还通过中国共产党为苏联提供了宝贵的情报。但是,在论及日苏德三边关系时,蒋介石关于日本必和德国夹攻苏联的判断却失之于理想化。蒋视苏德战争为中国否极泰来的转机,其在战争实际爆发后确定的联苏反德方针,主要目的是促成苏德战争扩大为日苏德战争。  相似文献   

18.
儒道互补与中国文人的心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梅 《东南文化》2004,(4):47-50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体系的两大支柱,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文人的心理结构产生过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的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了血腥大幕,国际政治舞台的另一幕紧跟着开启了。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造成的深重灾难,各受害国要求向日本政府进行战争索赔的呼声迭起。然而,当索赔刻不容缓地进入同盟国的议事旧程后,美、苏、英等大国又各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始终操纵着索赔的进程,致使中国等亚太国家和地区再度蒙受损失。在日本侵略者发动的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为争取战争的胜利,伤亡高达3500万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可是,战后的国民党政府竟然完全放弃了作为战胜国对日本政府的战争索赔权力。可以肯定地说,这并非国民党政府的初衷,然而,结局的确如此。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一个结局?其中的内幕很多人并不清楚。 为此,我们有必要翻开历史备忘录,那上面有着令我们炎黄子孙激愤而又感慨的一页记载。  相似文献   

20.
中国长期实行食盐专卖制度,按照官方的规定,广西边疆地区属于官盐粤盐的引地。但是由于地缘关系,广西边疆地区距离盐产丰富的越南较近,出现了"向食夷盐"的现象,这在内地省份是很少见的。"向食夷盐"现象与中国的盐法制度相悖,特别是中法战争后,法国统治下的越南盐向广西边疆地区倾销及私贩,盐务治理难度增大。面对强大的法国,为维护盐利,中国对越南盐的态度有所变化,由中法战争前官方明令禁止、实则默许转变为中法战争后按章截缉、大力抵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