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韩兵 《钱币博览》2002,(3):42-44
中国是世界四大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古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商周以来,历经31300余年,遗存丰富,品类繁多。伴之而来,以钱币实物为收藏、研究对象的活动便应运而生。近年来,对古钱币收集、研究日渐增多,市场上一些传世稀少的古钱币价格不断飞涨。然而在丰厚利润的驱动下,各地不少“钱商”以种种手段伪造古钱中的大名誉品、珍品,以牟取暴利。  相似文献   

2.
从古至今,张家川都是经济贸易的集散地,商品货币经济比较发达。1986年至1989年9月,有关部门先后五次在当地的窖藏和墓葬中发现古钱币,出土秦汉至明清时期铸造的各类半两、五铢等钱币共计近万枚。从大量古钱币的出土发现以及民间的大量收藏来看,历史上张家川经济繁荣,并进一步证明张家川历代行用货币均以中央王朝货币为流通体系。同时,这些古钱币的发现和出土,为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别是货币经济,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一手实物资料,对促进张家川经济、金融事业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一前言2003年4月,重庆市合川区文物管理所在嘉陵江金子河段水下打捞古钱币约5000多公斤。经初步分类,这批古钱币包含了从汉至南宋不同时期的计50余种年号和非年号货币,时间跨度达1400余年。这是重庆地区乃至全国建国以来发现数量最大、品种最多的古钱币,为研究古代不同时期的商品经济和书法艺术,特别是嘉陵江、长江流域以及中国货币的发展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本文从该批钱币中挑选五铢钱十枚,进行X射线荧光和金相  相似文献   

4.
最近,笔者在四川省德阳教育学院对历史专业学生讲授了《关于我国古代钱币的若干问题》的专题课,并传阅了部分古钱币实物。学生们对“货币的产生和职能”、“社会对货币的质量要求”、“我国历代钱币情况”、“我国研究和收藏古钱币的现状估计”、“提倡收集钱币”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钱币的国家之一,在数千年的钱币发展史上,古钱币与民俗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这样说,中国古钱币从它诞生之日起直到它寿终正寝,退出历史舞台,民俗文化一直伴随始终。早在新石器时代,海贝就因具有民俗文化特征而被选作实物货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金属货币产生以后,  相似文献   

6.
古钱币系列是中国历史经济现象的载体,亦是承载时代进程的脉络与脚印。其见证了不同时期因政权更替的兴盛与衰败。在华夏古代文学宝库里,有关货币的诗话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4月28日至5月5日,云南省钱币研究会举办了首期钱市知识培训班。培训班是钱币研究会与人民银行发行部门联合筹办的。共有学员60余人,采取课堂讲授、电视录像、实物展出等形式进行教学。授课内容有中国历代货币概况;云南历史货币概况;古钱币的文物价  相似文献   

8.
《钱币博览》2001,(2):13-14
为推进《中国历代货币大系》第四卷(宋辽西夏金货币)、第十二卷(钱币学录压胜钱外国古钱币)的编撰工作和上海钱币学研究,上海钱币学会《中国历代货币大系》编委会特于2001年4月18日至20日,邀请钱币界有关领导和专家学,在沪举办小型的“关于‘版别、对钱和压胜钱’问题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9.
李坚 《安徽钱币》2007,(1):12-13
南朝处于全国分裂、社会动乱时期,因而币制混乱,品种繁杂,向来被视为古钱币研究的畏途。本文谨就南朝刘宋货币存在的几个问题略抒己见,不妥之处,请批评批正。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四年七月一日,在风光绮旎的历史名城苏州,正式成立了苏州市钱币研究会。同时举行了第一次货币学术讨论会,对货币史和钱币学的研究及抢救古钱币作了深入讨论。研究会还与市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中国历代货币展览”。江苏省钱币研  相似文献   

11.
正钱范真实准确地储存着钱币的规格形状、钱文特征、铸造年代和铸造工艺等多方面的信息,不仅对古钱币的鉴别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对于研究古代货币流通、区域经济往来等提供了参考。新莽时期,在今青海省境内新设西海郡,第一次将中央集权的有效统治延伸至青藏高原环青海湖地区,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位于今青海省海晏县西海镇的西海郡故城内曾多次发现钱范,为研究新莽时期货币铸造和货币流通等提  相似文献   

12.
第二章民间票帖的发展一、清代道成同光时期中国及山西民间金融业的发展清代中后期的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中国及山西的民间金融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清朝中后期,货币的流通领域十分混乱。造成混乱的原因,除了国势衰微,社会经济状况不佳的基本因素外,还有两个大的破坏因素:其一是鸦片的输人和白银大量外流所造成的“银荒”。大量白银的外流,造成当时进出口额上的逆差,直接引起国内流通领域的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之不足,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外国经济侵略而引起的第一次,也是前所未有的一次货币危机。中国货币流通领域中所急…  相似文献   

13.
由张忠山主编,中国钱币学会丝绸之路货币组各成员省区学会集体编写的《中国丝绸之路货币》一书,近期已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西汉至明清时期的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与货币、北方草原丝绸之路与货币、南方丝绸之路与货币,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与货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钱币历史悠久,光辉灿烂,在世界钱币史上,它以注重字而独树一帜,闪烁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化底蕴,开辟出了一个色彩斑斓、美仑美奂的瑰丽世界。一枚枚古钱币上所保存着形态、风格、书体、笔力、韵味等特征不尽相同的字,蕴含着浩如烟海、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15.
贝是商代的货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大量使用贝 ,不是对女性的生殖崇拜而是以贝为货币。在商代和西周时期 ,贝已具备作为货币的四种职能 ,是实用的货币。在中国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直到元、明、清时期还有用贝作货币的。货币的出现 ,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商代是我国先秦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社会出现分层 ,各阶层间财产差别悬殊 ,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社会各阶层都需要商品 ,而各阶层所需商品种类各不相同 ,由此出现商品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6.
战国金币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战国时期使用金币,现在已没有人怀疑,但对当时金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亦即金币的货币职能是否充分,学术界有不同的估计,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一、两种不同的估计对战国金币货币职能是否充分的估计,集中在它是否具备价值尺度,特别是是否具备流通手段这两种最主要的货币职能方面。彭信威先生最先提出了战国黄金不具备这两种职能的看法,因而断言战国金币不是十足的货币,他说,战国时期,“除了作为宝藏手段之外,黄金主要是作为支付手段,例如赏赐、馈赠、贿赂。……黄金不具备货币的两种最重要的职能,…  相似文献   

17.
正传统中国的货币制度,历经秦始皇"半两钱"的全国统一货币的制度创造和汉武帝集中垄断发行的五铢钱的制度改进,在汉代已经塑造出沿用近二千年的铜铸币流通基本格局,并支撑起汉代货币经济的相当发展。如果历史线性地发展下去,货币经济的水平应当不断地提高。然而,继东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却出现了货币经济的倒退。著名经济史学家全汉昇称,"汉末以后,中唐以前,一共五百多年的中古时期,实在是一个自然经济占优势的时代;它有别于此时期之前(汉代)货币经济的相当发展,更有别于此时期以后货币经济的相当兴起。……这五百余年的中国社会的确是和以前及以后都大不相同的。汉末的五百余年内,并不是没有钱币的流通,不过钱币流通的数量非常之少(有时甚至等于零),故实物货币乘机取钱币的地位而代之而已。"[1]饶有兴味的是,正是在这个自然经济时代,却出现了一篇描述"货币万能"、淋漓尽致地刻画货币拜物教的奇文—鲁褒的《钱神论》。《钱神论》是中国乃至世界货币  相似文献   

18.
正咸通玄宝,历来被泉界誉为“唐代第一珍”,钱文称“玄宝”,历来仅见,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我国古钱币钱文称通宝,是自唐至清末的一种名称;但“民国通宝”也应算通宝一类,虽不古,但似属通宝衍生的系列;那么,换一种说法,我国钱币钱文称通宝,应是自唐至民国的一种名称了。这里的钱币不只是指古钱币了,也包括了民国初期的钱币。就古钱币而言,唐高祖武德四年始铸开元通宝,是自先秦以来,货币文化的一次重大改革,当时就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元意为开创新纪元,  相似文献   

19.
光绪制钱背“千字文”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长期困扰古钱币爱好者并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中国钱币》、《陕西金融》等刊物,都发表过关于光绪制钱背添加“千字文”问题探解性文章。我在他们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又通过几年收集、研究,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心得,特别是读过《中国金融货币史资料》后,对清代金融混乱有了更深一层理解。光绪制钱背“千字文”问题是由钱荒所派生出来的问题。光绪钱荒又是同治钱荒的延续和发展,至光绪时期又加重了。当时私毁、私铸、私运、私收制钱成风,京城小平钱流通不畅,当拾制钱日渐稀少,造成市场交易受阻,物价…  相似文献   

20.
《中国钱币》2014,(3):21-21
正该展会由"山西省首届藏家历代货币珍品展"组委会、天眷堂古钱币展览馆举办,即将于2014年8月8日在山西太原迎泽宾馆拉开帷幕,为期三天。这是一次面向社会的大型公益文化活动,更是一次学习交流的良好契机。本展会将特别呈献山西省内知名藏家所藏中国历代货币珍品500余件,涵盖了古钱、金银锭、机制币、纸钞(包括山西钞版与票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