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早年八月金秋、丹桂飘香的季节,如果您漫步在南京城南的小巷之中,就会不时听到这样的叫卖声———“糖粥(音竹)哩”,寻声而去原来是经营糖粥藕的流动小吃摊。过去南京人把用扁担挑担子的行当统称为“八根系”,因为扁担两头四根绳索系着担子。这其中又把卖菜,挑...  相似文献   

2.
《论语·八佾》“哀公问”句原用的是“主”,而不是“社”。“主”,指宗庙中的祖先之主(即牌位),用木做,故称木主。“社”也有“主”义,但指土地神“主”,用石块或土堆做,故庙主与土地神“主”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俗语“七荤八素”原本是打破古代“七素、八荤”饮食规矩的意思。“八荤”也就是“八珍”,代表宫廷的荤食体系。在《礼记·内则》中就记载说,“八珍”包括肉酱盖浇大米饭、肉酱盖浇黄米饭、烤猪、里脊肉、酒渍牛肉、烘烤牛肉、牛羊猪肉烙米饭、烤狗肝。至于“七素”之说,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在民间,则一般是指青菜、萝卜、番薯、芋头、南瓜、蘑菇、豆腐。  相似文献   

4.
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抗日战争史本身遭遇到猛烈冲击。刮起了一股强风———“十四年抗日战争”之风,要吹掉八年抗日战争,否定八年抗战。有人到处鼓吹“中国的抗战不是八年,而是十四年”,并说这“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学者的共识”。有人说得更干脆,这个问题“十年前就已解决”,好像“八年抗战”已铁定为“十四年抗日战争”所取代,再也不容置疑。然而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可疑的。“早已解决”之说可疑。“绝大多数共识”之说可疑。“十四年抗日战争”之说本身也可疑。这个问题很大,需要开展一点讨论,以辨明是非。八年抗战:一个特…  相似文献   

5.
敦煌文献S.1477《祭驴文一首》,许多学者做过校录研究,其中“陆脚”未见辞书收录,诸家或无说,或以为“陆脚,又称‘脚力’,或单称‘脚’。在唐五代指担任传递文书或递运货物的差役、民丁”。其实“陆脚”指陆路运输,也作“陆运”,非指“差役、民丁”,与“陆脚”相对的“水脚”指水路运输,《汉语大词典》“水脚”释义不确,并且当补收“陆脚”。  相似文献   

6.
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一说是伏羲、女娲、神农,“五帝”则指炎帝、黄帝、太 、少 、颛顼。另一说则指伏羲、炎帝、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为五帝。这些传说中所指的人物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三皇五帝”在当时社会中,极有可能是现实存在的人物,不过他们或是指某一强大部落的统称,也可能是指某强大部落酋长式的代表人物。在远古时期,人类在生活斗争中逐渐形成部族,称之为“三皇五帝”的代表人物,在率领本部族与大自然及部族之间的争斗中,取得了统治地位,因而受到本部族人的尊崇,并把他们加以神话…  相似文献   

7.
黄鼎 《收藏家》2000,(3):39-42
所谓“意念作伪”,是指有的名家书画怍品,若是单纯局限于“笔迹”做鉴定,它可能完全都是真实可靠的,即作品的内在要素均系作者亲笔。但要是从“一件”作品的要领和作品的整体构成,或上升到作品的艺术构思高度来说,它却不是“原装”的,也可以说是不真实的。这种背离了原作者的创作理想或意图的作伪手法就是“意念作伪”定义的字面表述。它主要针对书画鉴藏与经营界中较普遍存在的“我行我素”;随名家作品所有权拥有者的个人意志为转移,对名家书画作品采取的一种轻率与“无礼”行为。  相似文献   

8.
民国末年,西江流域的社会底层人物中有以挑担走圩度日的“挑佚”(俗称“挑担佬”);有在圩镇中挑码头担(即苦力工。俗称“咕喱”);有做替丧家抬死尸的仵作(俗称“棺材佬”);有专门替有财有势人家抬轿度日的轿佚(俗称“抬轿佬”);有沿街捧钵向人乞讨的流浪汉(俗称“乞儿”)……。虽然他们以出卖劳动力来维持家计,但却自得其乐。所谓“穷风流,饿快活”,即指这些人物了。  相似文献   

9.
一声“臭老九”,道尽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酸辛和苦难。史有“九儒十丐”之说,读书的和讨饭的相差无几,但也只是指其社会地位低下,并没有纳入专政之列。过去还有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之说,上九流地位崇高,自然没有读书人的份,除非是闻达之士或仕进了的,但读书人还是居中九流之首。“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五流弹唱六流金,七僧八道九琴棋。”读书的比医生、作画的、唱皮影的、弹唱的、算命的,比僧道及抚琴下棋的还强那么一点点,当然也不在专政管制之列。新中国成立后,从旧中国过来的大部分知识分子被称为“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0.
“十年”一词在罗隐诗中频繁出现,其含义往往乃近十年或十数年之谓,说成十年仅是取其整数。罗隐以诗自述科名蹭蹬时所说的“十年”,用法正是如此。《吴越备史》一书首创罗隐“凡十上不中第”之说的时候,或者是误解了罗隐诗“十年”的含义,或者如罗隐一样,也是取其整数。此后的学者谈及罗隐时一直因袭《吴越备史》之说,从无异议,从而使今日的研究者在罗隐应举的次数上总是认识不清。罗隐一生应举的次数,如罗隐自己所说,是十二三次,今日引用“凡十上不中第”之说的时候,需要仔细辨正。  相似文献   

11.
从明清以来,磁州有三高之说。这三高不是指地方上有名望不做官的人而言,是特指我国东魏、北齐时代高氏家族中的三名成员。据《增补校碑随笔》“侍中黄镇太尉录尚书事高翻”条目中解:“高翻、高盛,与北齐兰陵王高肃碑通称磁州三高”。一、人物简述及其相互关系高翻,《北史》无传。“高岳传”中提到高岳的父亲即高翻,系东魏时人。《金石录》一书,高翻条目中只作“元象二年”几个字。其它史料未见更多的记述。高盛,《北齐书》卷十四载:“广平公盛,神武从叔父也,宽厚有长者之风。神武起兵信都,以盛为中军、大都督,封广平郡公,历任…  相似文献   

12.
(六)第七、八、九、十札寄书者。据提示,第七札系“樵客致黄螺主人札”。第八札“寄书者不署姓名,笔迹同前,受书者亦无名号,疑是前人”。第九札“同前”。第十札则是“樵客寄结一庐主人札”。由此看来,第七札和第十札寄书者都是樵客,其受书者前者为黄螺主人,后者系结一庐主人。第八  相似文献   

13.
沔阳属荆楚地区,民间剪纸源远流长,早在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即有记载;荆楚人于正月初七“人口”“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或戴之头鬓。”唐李商隐《人日》诗也有“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之说。无论“镂金”、“剪彩”,皆“剪纸”之工艺也,早就在民间流传,与荆风楚俗结下了不解之缘。1953年,沔阳剪纸“八仙”作为中国民间工艺品参加了巴黎“世界博览会”,并在东欧八国巡回展出,皆获好评。法《欧罗巴》杂志为此专文介绍“中国沔阳剪纸”。意大利国家文化机构也写信给中国文化部,盛赞“沔阳剪纸‘…  相似文献   

14.
武昌城区,蛇山横贯东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山南山北湖塘星罗棋布,在旧城内民间就流传有“三台、八井、九湖、十三山,外有一个黄河湾”之说.临城外也有城壕和不少湖塘围绕,在相邻的湖塘间,多以明暗沟渠或桥涵相接,互相贯通.在湖塘进出水道口并多设有闸口,可随时启闭闸板控制水位.城  相似文献   

15.
苏醒的土乡     
“诚实”这个被中华民族认为是美德的字眼,在土乡互助,曾经含有另一层含义——“老实”。世代厮守土地的土乡农民,安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铁锨犁耙是伙伴,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经营方式,传统的封建思想意识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当那些来自甘肃的货郎,挑着担子用针头线脑赚走了自己并不丰盈的腰包里的毛毛钱时,还以为他们由于太穷才远离家门……  相似文献   

16.
五十多年前,一位货郎挑着担子沿街叫卖,高声喊着:“打倒小日本,还我东三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腔有调,慷慨激昂的声音惊动四邻,家家户户开门观看,货郎便挨家挨户地边卖边讲,讲的全是抗日前线的事,卖的全是写有抗战口号的陶瓷餐具。大家争相购买,全然不论有用无用,为支援抗战,捐钱捐物都愿意,何况是“义卖”。母亲随手挑了一只子。五十多年过去了,这只子经历多次搬家,躲过十年浩劫,今天仍完好无损地存放在我的家里。这是一只民间烧制为普通的土陶篮子,呈白色,看去有些粗糙,作为陶制品可以说是不值钱的,不过…  相似文献   

17.
“太行八陉”是有关太行山古代交通与战略最著名的一组地理概念。前人在使用或评价这一地理概念时存在简单化、绝对化的倾向,对“八陉”的形成背景缺乏必要探讨。唯有厘清初始含义、回归历史情境,才能合理地回应若干疑问,评价“八陉”的历史定位。“陉”的本义是指山口或横谷地貌,是山路经行的某一节点或路段,不应完全等同于道路。“八陉”概念的出现与东晋末年刘裕的北伐计划有关,陉口的选择与命名皆由晋宋之际的战略形势决定。“太行八陉”属于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若用于概括历代太行山交通格局必然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18.
很早很早以前,有弟兄两人,哥哥叫春华,弟弟叫春良。他俩从小死了父母,靠打柴、卖工度日,吃的是酸杷做的饭,穿的是棕皮缝的衣,过着贫困的日子。一天中午,弟兄俩从山上砍柴回来,走到半路上,春华见春良挑的担子重,累得实  相似文献   

19.
八狗明万历中,江西临川监生乐新炉游京师公卿间,据众京官的为人特点,编造出京官中有“三羊”“、八狗”“、十君子”“。三羊”指杨四知、杨文焕、杨文举“;八狗”指赵卿、洪声远、张程、蔡系周、胡汝宁、陈与郊、李春开、张鼎思“;十君子”指邹元标、雒于仁、李沂、梁子琦、吴  相似文献   

20.
清朝爱新觉罗皇族是满族的一个氏族。由于具有本民族的一些特殊因素,内部等级区分较严,在宗支亲疏的划分及其封爵、等级区别上,都有不同于往代汉族王朝的特殊体现。以封爵等级而言,有所谓“入八分’与“不入八分”之别。这两种不同封爵的宗室成员,在等级上就有较大差别。但在清中叶以后,人们对这类概念已不甚了了,如认为所谓“入八分”,是指得以享用八种特权性饰物或待遇,有宝石顶戴、双眼花翎、府邸、官属、团龙补服、朝马、紫缰、阿呼喇枪(豹尾枪)等等。宗室封爵中还有“入八分公”与“不入八分公”(或称“未入八分公”)。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