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春节,儿子见了门上贴的春联有些好奇,就问我:“爸爸,门上贴红纸做什么呢?”我说:“这是春联,过年家家都要贴的。”儿子接着问了我一串问  相似文献   

2.
贴春联,为我国民间旧俗,源于古代桃符。每年除夕,书对仗吉语于红纸,贴于门上,谓之春联。据《宋史·世家二·西蜀孟氏传》载:“初,昶在蜀……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联被公认为是我国第一副春联。 孟昶所撰春联题于桃符板上。在此之前,桃木板上仅画符,用以“驱鬼避邪”。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野兽,名“年”,专于岁末外出掠食,但惧声、光、红色,人们为驱逐它,用紫红桃木悬于门上,“年”见而逃逸,久而久之,逐渐成为习俗。…  相似文献   

3.
《沧桑》1995,(6)
夏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为鬼节。平定县有上坟烧纸、以面羊供奉祖宗、供奉五谷神的习俗。尤以“送面羊”为平定的特有习俗,至今盛传。 “面羊”为面粉发酵施碱捏成形后上笼蒸熟,出笼后趁热用食色彩画点缀而成。面羊可大可小,大的有的用二斤面剂捏一条,小的用一个或二个馒头剂捏一条。造型上有“卧式”、  相似文献   

4.
俗说俗物     
张从军 《民俗研究》2012,(4):F0003-F0003
福字石,是刻有大“福”字的石头,是青岛崂山周边乡村地区流行的一种新民俗。村民在门口或街角显眼的地方,放置一块刻有“福”字的大石头,“福”字全部用大红油漆填色。民间认为,石象征着“寿”,“福”字刻在石头上,就是“福寿双全”。走进村落,处处见福,石石有寿。这种新民俗其实是传统春节“福帖”民俗的延伸。“福帖”就是“福”字帖,一般是将写春联用的红纸裁成方块,按照菱形的方式张贴,“福”字写在菱形纸的正中。村民在大年三十贴春联的时候,同时贴“福帖”。大的“福帖”贴在影壁上,  相似文献   

5.
正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伦。所谓"人之大伦,夫妇居一;三纲之首,理不可废。"故而,对婚姻极为重视。周代的官制中就设有"媒氏"。"夫昏礼,万世之始也",(1)婚礼是最隆重的礼仪之一。解放前,政和城乡民间婚嫁习俗很多,大部分适龄男女嫁娶,必经介绍人说合、插记、问名、行聘、纳征、接娶等诸多繁琐的程序。在联姻前,由介绍人先把女方生辰八字(出生年月日时)用红纸抄写给男方,男方将红纸抄写的女方生辰八字压放  相似文献   

6.
文史快车     
《文史天地》2024,(3):94-95
<正>立春与人日戴彩胜古代立春日和人日,人们用有色岁绢或纸,剪成的双燕、小幡、人形、花朵等头饰,统称“彩胜”。人日在每年正月初七,又叫“人胜日”“人庆”等,中国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中国人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人日有戴彩胜的习俗,从晋朝开始,就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之俗,人们也会戴在头发上。唐代之后,更加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相似文献   

7.
布依寨子     
寨子只是镇宁县扁担山48寨中一个,不过石头寨的名字放到48寨中任何一个大概都合适,因为这里的村寨都石墙石瓦垒上了山。沿着一座坡,石屋的顶层层叠叠最有型。一只古怪精灵的猫蹲在伍文胜家门口,它招呼我到里面坐定。占据大屋两层的厅堂很高,玉米串子从顶上缀下,几条红纸黑字的吉祥语录贴在照墙中。  相似文献   

8.
又逢端阳,粽米飘香,也许你会想到赛龙舟、挂艾草、吃粽子、喝黄酒,那都是南方人的民风民俗,而我们青海人,由于地域和交通等因素,传统的端阳节习俗与内地有着较大的差异.小时候过端阳节,插杨柳枝、扎索尔、戴荷包、做凉粉、煮甜醅、蒸三角馍馍等,有着浓郁的乡风民俗.我喜欢吃甜醅,母亲煮甜醅的情景时常萦绕在脑海之中,始终难以从记忆中抹去. 我家住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上世纪70年代,村里还没有个体小商店,流通乡村经济的是来自甘肃的"担担客",母亲从他们手里用一个鸡蛋换来一袋酒曲子,在端阳节前四天开始张罗着煮甜醅.首先,从粮仓里挖来六七碗小麦或玉麦,簸干净了,又洗两遍,然后将选簸的麦粒倒进锅里煮,煮得小麦粒开花为止,又挖出来,滤净水后晾在案板上,直到没了热气.  相似文献   

9.
第一步:搓出两个水滴型、五个小球和一个大球第二步:将水滴型压扁做耳朵,一个小球做鼻了,四个小球用工具压一下做腿,大球搓成枣型做身子。第三步:做出尾巴,装上耳朵、贴上鼻了等。确定眼睛的位置,福猪的形状就出来了。第四步:点上眼睛福猪就做好了!福猪的制作步骤@张荣明~~  相似文献   

10.
仡佬族婚俗     
仡佬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约五万人,主要居住在贵州省的贞丰、睛隆、安顺关岭、普定、平坝、遵义、仁怀、黔西、大方、织金、金沙等县和水城、六枝特区。本文就贞丰一带他佬族的婚俗作一简要介绍。仡佬族青年男女在吃酒赶场过年过节的日子里互相认识、看中后,男方就用红纸(或红布)包着一双竹筷揣在对襟衣的胸口里,做个走村串寨的样子来到女方家,既不与女方的父母兄嫂搭话,也不坐下吃烟喝茶,只从怀里摸出那双竹筷恭恭敬敬地放在女家堂屋中的八仙桌上,然后走了。女方家亲属及寨邻看到竹筷,便知是来求婚。于是女方家父母就找亲属…  相似文献   

11.
正"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春节是中国所有节日中最为隆重最具喜庆色彩的大节。旧时,南京官府、商家、文人雅士和民间在迎新春时,多选用采购一些吉利、喜庆的观果作为春节清供,配对或单独陈设于上席(香几)、案头、柜台、橱窗中,讲究一点的用红纸、金纸或红纸上贴金纸的纸条箍在观果的枝叶上,以为吉祥福瑞之象征,寄托长青永禄之良愿。老南京传统的经典的迎新清供的观果是:万年  相似文献   

12.
1938年10月25日,汉口沦陷后,青帮和红帮的头面人物陈钰卿和杜超、邓镗等人在汉口搞起了公开赌场和“花会”赌博.公开赌场先设于汉口交通路的生成北里内,外挂“合利公司”的招牌,它是那时汉口的第一家公开赌场.赌场内设有单双、二十一门、大牌九、小牌九等赌博项目,单双是用两颗骰子跳的赌法,由赌场老板派一人为赌馆,赌客们则压“单”或“双”,猜中者则可得一倍的钱.二十一门为三粒骰子跳的赌博方法,内容也有单双,再就是大小等赌法,也由赌场派人为赌馆,对单、双的得主赔一倍的钱,对大、小等得主赔数倍的钱.单、双的压法是前面为双、后面为单.二十一门则是在赌台之上,用油漆写有大、小等字样,赌客们按所定的地方将钱压上.赌客们围着赌台  相似文献   

13.
汉字在其产生、发展、成熟和运用的过程中,也渗透出相当的民俗化现象,诸如自然祭拜、生殖崇拜、祈福禳灾、兼忌避讳、爱幼尊老,崇祀宗祖、敬惜字纸等习俗,在汉字本身就有明确的反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汉民族的心理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在台湾农村旅游,最常见的是猪圈几乎都贴一张写有“六畜兴旺”之类的红色联纸。台湾农家人十分重视养猪,这与传统的中华文化有关。猪,在古代农业社会中的地位相当重要。汉字的“家”上下结构,象形文字的写法上面很像蒙古包,意为房子。下面则是猪(豕),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凡有家就要养猪的习俗。台湾人重视养猪,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养猪可以解决家庭中的剩饭残羹,农村养猪人家喜用泔水喂猪,认为泔水是喂猪的廉价好饲料;二是养猪相当于一个小银行,是一笔积累,许多家庭娶媳妇、建新房或办大事,靠韵就是逐年卖猪积攒下来的钱;三是养猪可以解决劳动就业出路。  相似文献   

15.
广西这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反动统治的年代里,特别是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匪帮统治时期,各族人民痛苦不堪,他们曾无数次起来斗争。这里介绍的是1932年的桂北瑶民起义所用的一面大旗,旗子中间写有一大"(?)"字,旗长654厘米,宽65厘米,两边绘有龙凰及历代皇帝象,中间还有孙中山先生象,旗子用五色小缎块拼制成的。筹备制旗的主要人员是起义参与者奉九妹,为了避免国民党反动派  相似文献   

16.
《旅游》1998,(2)
游港应注意当地生活习俗随着香港回归祖国,将有更多内地居民到香港旅游,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些当地的习俗。下面介绍几个与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事项。一、说话忌讳香港人极忌“输”音。由于粤语中“书”和“输”同音,所以卖书的地方不叫“书店”,而叫书局或图书公司,因为...  相似文献   

17.
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又叫春联。据说中国第一副春联始于五代时(918—968年)后蜀主孟袍的桃符题词。有一次过年时。他叫翰林学士辛寅逊题词于门上桃符,孟昶嫌辛寅逊题不好。就亲自题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尔后,文人学士群起仿效,把题春联视为雅事,春联之俗传人民间。春联的正式命名从明朝开始。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南京,除夕那天,他突然下旨:“公卿士庶家,须加春联一副”,要各家各户贴红纸春联。经朱元璋提倡,贴春联从此成为春节习俗。  相似文献   

18.
钞票酒吧美国加州有一家酒吧,酒吧内贴满了各国的钞票,这种习俗始于几十年前。首先是光顾酒吧的渔民相信在屋顶贴上钞票会使他们碰到好运,以后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也争相仿效。贴钞票的人写上自己的名字,以备下次来酒吧查看是否丢失,酒吧主人也随时通知贴钞票者有关丢失之事,一些外国客人还寄回新钞请店主补贴。残疾人旅馆柏林有座独特的旅馆,是欧洲第一家专为残疾人服务的旅馆,这里服务周到,设备完善,大部分设施都采用先进的电子控制技术,以满足残疾人的特殊需要。整个旅馆看不到一个护栏或台阶,残疾人可坐轮椅直接进入自己的房…  相似文献   

19.
百越民族与端午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历五月初五,为民间端午节.《月令广义》卷一:“五月初五日端阳节.”《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仲夏端五,端,初也”.端午节亦名端阳节,端阳之日.民间崇尚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佩五色丝线香包,门上挂香艾符录,贴钟馗之像等习俗.据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五载:“南方民又竞渡……在北舳舻少.罕有此事.”可知,端午习俗源于中国南方.对这一论点历史上似无甚争议.至于起源于南方的哪一个民族,哪一个朝代,争议颇多,尚无定论,如:起源于越王勾践训练舟师之说;起源于吴王夫差与西施戏水之说;还有为纪念吴臣伍子胥之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之说;最为群众所接受的是凭吊屈原之说.笔者在纵览古越族资料及考古新发现的材料中,认为端午习俗起源于百越民族.百越民族分布在我国境内的长江以南,东南沿海,岭南及云贵川等省.那里河流纵贯,湖泊密布、山岭绵亘,气候温暖,是草木茂盛的泽国水乡.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他们与“舟”结了不解之缘.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及良渚文化中都出土了划舟的木桨.据考古材料,铜鼓多出土于长江以南的西越地区.东越的苏、浙、闽地区虽无铜鼓发现,但有以“铜鼓”命名的山名和地名,江西省西北部有  相似文献   

20.
取名既是一种民族习俗,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人名中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社会习尚、文明程度、伦理观念、宗法制度、宗教信仰以及语言文字等多方面的内容。满族入主中原后,受汉族的影响,在取名上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入关后的满族在习俗、文化方面发展变化的某些状况。本文考察满族入关后在取名习俗、名称观念上的各种变化,以及旧有取名习俗的维持和保留状况,力图从中揭示满族入关后在崇尚、礼俗、伦理观念、宗法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一些情况,总结某些带有特征性的现象。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