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操爱才。文学家陈琳,原在袁绍手下做记室,官渡之战之前,陈琳为袁绍起草过讨伐曹操的檄文,骂曹操是阉人的后代,把曹操的祖父、父亲都骂了。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获了陈琳,他非常气愤地责问陈琳:“你替袁绍写檄文,为什么骂我一个人还不够?还要骂我祖孙三代?”没想到,陈琳却不怯不惧的回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相似文献   

2.
曹操的《蒿里行》一诗作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从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曹操起兵讨伐董卓至建安四年曹操攻打袁绍,反映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两个主要阶段:一是关东(函谷关以东)诸军与关西(函谷关以西)军阀的战争,前者的代表人物是袁绍,后者的代表人物是董卓;二是关东诸军之间的互相攻杀,在这一阶段形成了袁绍、袁术、曹操等势力。  相似文献   

3.
以许攸为戒     
陈国伟 《文史月刊》2011,(10):26-26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也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在这次战争中,对曹军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人物之一,即是来自袁军的谋士,曹操少年时的朋友——许攸。  相似文献   

4.
正据《三国志》记载,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袁绍强大,曹操岌岌可危。当时曹操阵营的许多官员为求自保,都偷偷写信给袁绍,向袁绍靠拢。后来,由于曹操用兵得当,大破袁绍,袁绍和儿子丢下军队,仓皇逃走,留下了许多图册和书信,全部被曹军缴获。其中,就有大量曹军将领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建安五年春,即曹操、袁绍官渡相拒的第二年春,“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珍宝………(曹操)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小说《三国演义》中写的与这里记载的完全一样,说明历史上真有其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又把它再现于荧屏,给人的印象就更强烈了。 这里所写的是一些身在曹营或都城许昌的人,却与兴兵讨曹的袁绍暗通书信。实在说,这等人不是叛徒、内奸,至少也是些脚踏两只船的人。官渡之战,袁绍败北,他们的书信落到了曹操手里。按照常理,清查一下,也是可以理解…  相似文献   

6.
三国时,许劭(东汉评论家,曾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好雄”)在汝南地区名气很大,经常在家聚集各路英才,论天下大事,评当今名人. 一日,曹操慕名前来拜望,许劭接纳了他.当时曹操还年轻,只是负责京城治安方面的校尉官,没什么名气,每日众人议事,他都虚心倾听,不敢发表意见.这一天,袁绍、袁术等前来拜访许劭,并一起谈论时局.不料,这次许劭点名让曹操发言,曹操矜持一番后,谈了对目前形势的看法.谁知,他的意见与袁绍的意见正好相左,两人争论起来.  相似文献   

7.
正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各路豪杰跃跃欲试,以图争执牛耳。长期混战的局面,给黎民百姓带来深重灾难。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东汉末年的地方割据势力很多,其中势力较为强大的主要有袁绍、曹操、吕布、袁术、孙策及刘表等人。在这其中,尤以袁绍、曹操两大集团实力最为强劲,发展最为迅速。因此,袁绍就成了曹操的敌  相似文献   

8.
史学界通常认为曹操于中平六年九月离京后直奔陈留聚众起兵,未曾回到家乡谯县,其原因是他有"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的战略意图,且需依赖盟主袁绍和陈留太守张邈的支持。但考证史籍可知,当时张邈尚未来到陈留,曹操出逃后曾返乡募兵,并遭到地方官吏缉捕。当年岁末张邈赴任陈留,曹操才携带家财和部众前往投奔,此时袁绍并未给他实际支援,而张邈是反卓战争的组织发起者,其辖区酸枣聚集的州郡联军是关东诸侯阵营中最强大的军事集团,这也是曹操起兵陈留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即1920年和1921年,孙中山曾两度讨伐以陆荣廷为首的老桂系。这两次讨伐,实际上是一场战争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20年),孙中山命陈炯明粤军从闽南漳州回师广东,把桂系从广东驱逐出去;第二阶段(1921年),在第一阶段取得胜利的基础上,乘胜出击,命陈部粤军进兵广西,直捣桂系老巢,以期彻底消灭桂系。这场战争,我们可以称之为“孙中山讨伐老桂系之战”,或“孙中山讨伐陆荣廷之战”。  相似文献   

10.
曹、袁官渡之战,兵力是一比十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安五年(二○○年),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中原的决定性战役。他在这一战役中以少胜多,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中也把官渡之战列为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但曹、袁两军在官渡的兵力对比,是不是所说的一比十呢?先看袁军兵力。袁绍文士陈琳写的讨曹檄文,说袁军“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古人的檄文常常夸大其词,虚张声势,袁  相似文献   

11.
赤壁考     
一《三国志》及裴注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载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晋陈寿《三国志》及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等记载了战争的过程。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率军南征刘表。八月,刘表卒,子刘琮代。九月,曹军至新野,刘琮以荆州降。寄居荆州屯军于樊的刘备率部南撤。曹操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于当阳长坂。刘备败退夏口(今武汉市),遣诸葛亮联结孙权,共拒曹军。曹操率大军自江陵顺流东下。孙权派周瑜等率军与刘备并力逆曹军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将黄盖以“寇众我寡”,建议火攻。  相似文献   

12.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侵略当局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场战争,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为新中国的巩固、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俄罗斯陆续公布和解密了一批有关抗美援朝战争(朝鲜战争)的历史档案,翻译出版美国、韩国、日本等学者研究著作的增多,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认识。中国人民为进行这场战争付出了重大代价和牺牲,应对这场战争的必要性、正义性和积极意义应给予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13.
<正>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的伟大胜利。这场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将以反侵略和以弱胜强的战争丰碑屹立在人类历史长河之中。  相似文献   

14.
王硕 《湖南文史》2011,(7):31-33
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战被称为二战中的“转折之战”,为了这场战役,盟军进行了庞大而周密的准备工作,利用间谍也是其中之一。在那些有着传奇色彩的间谍中,被认为发挥了最大作用的是一个代号“嘉宝”的间谍。  相似文献   

15.
正虎牢之战发生在唐武德四年(621年),是李唐实现全国统一的关键之战。在这场战争中,李唐军队准备充分,决策得当,一举击败驰援洛阳王世充的窦建德10万大军,继而又成功迫降困守洛阳的王世充,从而剪除了中原地区的两股主要武装势力,为统一全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赤壁考     
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的统帅之一曹操是当时卓越的军事家,精通《孙子兵法》,善于用兵。例如在官渡之战中,他曾以一万余人击败了袁绍十多万大军,同时还粉碎了刘备割据徐州的尝试和消除了汝南黄巾在后方的威胁。但是在赤壁之战中,他却以二、三十万大军败给了只有四、五万人的孙权、刘备联军。关于赤壁之战的赤壁,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古赤壁究竟在何处?仅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意见。关于赤壁之战的赤壁地点,在历史地理  相似文献   

17.
发生于1932年冬至1935年春的王家烈、犹国才之战,是贵州军阀史上的最后一场大战。这场历时两年多的战争给贵州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极大地削弱了桐梓系集团自身的政治、军事力量,加速了地方军阀在贵州统治地位的崩溃。探讨这场战争的成因、经过及其影响,对民国贵州史的研究,无疑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吴佑和在《南充师院学报》1985年第3期撰文认为,有人把“赤壁之战”改称“乌林之战”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确切。他根据《三国志·吴志·吴志传》中一段为人所忽略的史料看,“赤壁之战”应为“江汉之战”。首先,孙、刘联军继赤壁初胜后,又组织了乌林火攻战,水陆并进,占夷陵,围江陵,奋战不已。孙权、张昭在淮南开辟第二战场,迫使曹操自荆州撤兵。在江汉地区有一连串的战役行动,其整体性是不可分的。所以说,“赤壁之  相似文献   

19.
胡杨 《文史精华》2011,(12):25-34,1
阳夏之战,是指辛亥武昌首义成功后,湖北革命军同南下进剿的清廷北洋军在汉口、汉阳进行的一场战争。“阳”为汉阳,“夏”为夏口,乃汉口之旧称,因此史称“阳夏之战”或“阳夏保卫战”。而后一种称谓似乎更普遍些。本文之所以用前称.是因为“战争”一词为中性。对交战双方都是适用的;而“保卫战”一词则含褒义。用在湖北革命军一方自然合适,但战争是双方的,要想弄清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相,必须对交战双方的目的、策略、变化等。都要进行爬梳和认知。  相似文献   

20.
陈下之战、垓下之战是两事——与陈可畏、辛德勇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汉战争后期发生了陈下之战与垓下之战两次战役。陈下在今河南淮阳 ,垓下在今安徽灵壁。《史记》、《汉书》记载都是清楚无误的。所谓垓下在古陈邑 ,或谓“垓下”应为“陈下”的讹误 ,都嫌证据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