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木枝盛的自由民权思想与儒学王家骅植木枝盛(1857—1892)是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主要理论家与活动家。他的自由民权思想不仅吸收了西方的近代民主思想,而且批判性地继承、融入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本文试图考察在植木枝盛的自由民权思想体系中,融入了哪些儒家思...  相似文献   

2.
陈亮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在当时国势极度疲敝,理学高度繁荣的现状下,他主张实施各项制度之改革,以实现富国强兵、恢复中原之业。本文在占有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对陈亮生平中体现出的改革思想加以集中论述,清晰地勾勒出陈亮改革思想的体系构架。进而对与改革思想密切相关的文化渊源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对改革思想的产生作出合乎历史现实的阐释,明确提出当时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陈亮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处的文化氛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发展脉络等是陈亮改革思想之所以产生的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訌后,洪仁玕成为太平天国后期军政领导人物,其地位相当于前期的杨秀清。关于洪仁玕其人其事,解放以来,史学工作者对他提出了很不一致的评论;有人认为他是农民革命战争中的改良主义反动思想家,有人认为他在事实上是一个属于幻想性的人物,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在政治上军事上都有识见的人物。我想从他的阶级本质这一角度提出我对他的看法,并希望得到史学工作者的批评与指正。  相似文献   

4.
刘云涵 《黑龙江史志》2013,(23):293-293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把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从培养目标出发,力避说教,坚持贴近学生的实际设计整个教学和考核过程。本文从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模式的创新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荣婧陶 《神州》2013,(4):100-100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民主精神,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政治课,更充分体现了这点,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整个新课改。教师不再是主体,“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被取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教师更注重教给学生获取知识方法的传授,把孤立的传授变成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会创造。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他采取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的战略。他主张既要对内搞活,又要对外开放;既要立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又要善于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发展的大环境中的战略高度去考虑;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7.
王晓燕 《神州》2013,(21):43-43
本文以清代汉学考据派戴震、钱竹汀为例,结合有清一代文士所面临政治地位不公的困境、文字狱的迫害与压抑、反理学与专制政权的思想动因,以及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末清初士人复归儒家的思想旨趣,指出,清代经学考据之盛的根底里包含着深刻的重溯传统儒家的情结。  相似文献   

8.
洋务运动时期,新派的改革要求多在经济、军事、教育方面学习西方,创办洋务新政,争取富强。邵作舟独树一帜,力主以政治改革为本。认为一国历史文化造就了一国之民性,民性是国家制度的基础;中西民性不同,中西制度必然不同;开明专制可使中国迅速崛起。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而言,中西方各有其势,即各有其发展动力,西方之势在民,中国之势在君。他主张加强君权,同时吸收西方民主因素,以民意为基础进行决策,实即建立开明专制。这些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论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和农民生活,"三农"思想非常丰富。主要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农 民的积极性;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等等。 这些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史志研究》2003,(4):83-83
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显特征的当代中国现实,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及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大背景下发生的。面对这些深刻变动中的现实,毛泽东思想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恒久的指导意义。丁俊萍、王智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一生经历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两次社会改革,早年他是新政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晚年他却曾反对变法。如何看待他政治态度的变化?是进步、保守,或者先进步,后保守?历来论者颇多歧异。本文从其思想和实践两方面对此作一分析。通过其吏治、财用和兵备三方面改革主张的概述,说明他具有切中时弊的改革思想,又通过他在两次社会改革中的实际行动的考察,辨明这样一个事实:早年他是庆历新政的决策人之一,并曾切实督察新政的实行,晚年他反对青苗法是从此法的实行有弊无利的实情出发,故他始终是一个坚定而稳健的改革实践家。他在政治上是一贯积极进步的。  相似文献   

13.
努尔哈赤父子最终成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镇守辽东三十年的总兵李成梁,由此被扣上"养虎遗患"的罪名.本文通过反思明朝在辽东民族政策的得失,以及透视努尔哈赤的文韬武略,进而得出明亡负主要责任者不应该是李成梁,而应该是昏庸的万历皇帝及其继任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15.
邓小平针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的社会矛盾,提出了一整套改革开放的思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重温邓小平提出的有关改革的思想,使我们认识到: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中国的改革始终存在着两种目的、两种方向的斗争;社会主义改革是"改"与"不改"的统一;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应该把"三个有利于"与"两个如果"结合起来;改革必须尊重群众的实践;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相似文献   

16.
刘秀丽 《神州》2011,(4X):87-88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是传统式的照本宣科,属于应试教育的模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中,就必须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有的放矢,组织教学,才能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一包拯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局面形成之际,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统治集团中一批开明有识之士,目击时弊,疾呼改革,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改革潮流。包拯也积极投身于这股潮流之中,并针对宋仁宗年间经济领域的种种  相似文献   

18.
正千年丝绸之路孕育了文化,千年文化见证着丝绸之路。翻开中国版图,似乎没有一个地方能像敦煌这样,因文化而独具魅力,名扬四海。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盛大而神圣之意。千百年前,这里不仅是沙场,也是要塞,不仅是繁荣富庶的商贸都会,更是包容开放的文化盛都。2016年9月,敦煌激情飞扬,美丽绽放。今天,这里成了世界文明精髓的绿洲,世界文化多元的明珠。首届丝绸之路(敦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中国军事史上,蔡锷可说是个突出的人物。从他19岁东渡日本学习军事起,至34岁逝世止,短暂一生中闪光的时刻都是在军队中度过的。他的军事思想,在其著作《军国民篇》、《〈曾胡治兵语录〉按语》、《军事计画》中多所阐述。对于我们全面了解蔡锷其人,了解他在近代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均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1 少年时代的蔡锷,生活在一个国衰势微、外患频仍的历史时期。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压榨,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使得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诚如蔡锷的一首诗里所说的那样:“天南烟月朦胧甚,东极风涛变幻中。”  相似文献   

20.
论左宗棠的文化思想孙占元左宗棠向来以"一介寒儒"自称,表明他把自己纳入文化人的圈内。在其文化思想中,他既表示要"纳轨躬儒行",主张",洛以程朱为宗",又时常强调"穷经将以致用",大力提倡经世实学,同时他面对着西学东渐的新文化氛围,于中学与西学的关系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