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物种简介:兰花螳螂是昆虫纲、花螳科的动物,长得像朵粉红淡雅的兰花,类似一朵兰花的花,其四条腿像花瓣,故而得名。兰花螳螂是昼行性的昆虫,具有高度的掠食本能,即使是同类,也一样互相捕食,兰花螳螂主要是在兰花上等待猎物上门,所以它们捕食的对象多半也是围绕花朵生活的小型动物,苍蝇、蜘蛛、蜜蜂、蝴蝶、飞蛾等都是兰花螳螂的捕食对象。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天气的转暖,大地万物复苏,我们会发现,身边不仅有色彩艳丽的花花草草,昆虫舞动翅膀的身影也时时刻刻映入眼帘。花丛中飞舞的绚丽蝴蝶、草丛中捕食的螳螂、荷花枝头伫立的蜻蜓……跟这些小小的昆虫一起忙碌起来的,还有热爱昆虫的摄影家王江。十几年来,王江一直将相机镜头对准这些微小的生命,一看到昆虫就会穷追不舍,几近到了痴迷的地步。野外、灌木、公园是他"逐虫"的战场;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天气的转暖,大地万物复苏,我们会发现,身边不仅有色彩艳丽的花花草草,昆虫舞动翅膀的身影也时时刻刻映入眼帘。花丛中飞舞的绚丽蝴蝶、草丛中捕食的螳螂、荷花枝头伫立的蜻蜓……跟这些小小的昆虫一起忙碌起来的,还有热爱昆虫的摄影家王江。十几年来,王江一直将相机镜头对准这些微小的生命,一看到昆虫就会穷追不舍,几近到了痴迷的地步。野外、灌木、公园是他"逐虫"的战场;  相似文献   

4.
临风听蝉     
蝉,又名知了,是一种擅叫的昆虫。《辞源·蝉》中说:“于夏秋间出现,雄蝉翅后有发声器,幼虫居土中,自化蛹至成虫,为期约二年。既为成虫,交尾后即死;雌者产卵后亦死,生命不过两三周。”它体态隽秀,吟声悠扬,是我们儿时的朋友。 蝉的种类颇多。据我所见,至少有两三种。体量小者如枣,大者倍之;还有一种俗名“秋冷儿”的,体量如小者,或许也是蝉的一种。它们头顶两边,各长一颗白眼球,嘴上生着细长坚硬的胡须,身下有几双对生的腿,背上的翅膀透明而美丽,小蝉和大蝉身体均呈褐色,叫“秋冷儿”的则色如铜锈。它们躯壳坚韧,有…  相似文献   

5.
玉蝉的分类与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蝉的分类与时代特征李玲图一红山文化玉蝉蝉,俗名“知了”,在人们心目中,蝉是性情高雅的昆虫。“蝉蜕于浊污,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正是有此寓意,人们生前往往将蝉作为佩饰佩戴在身上,死后将蝉随葬于墓内作为追求不朽获得新生的寄托。在各种玉制昆虫里...  相似文献   

6.
《旅游纵览》2017,(3):118-121
椋鸟科大约有33属123种。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中部和南部、非洲和东南亚。我国有10属18种。大中型的雀类。大多为地栖性,主要以果实和昆虫为食。叫声变化多端,善模仿。河乌科鸟纲雀形目的一科鸟类,共1属5种24个亚种。  相似文献   

7.
<正>追捕、躲藏、杀戮,一幕幕惊险的场景诠释、演绎着大自然残酷的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的职业杀手,它们生活在丛林的角落里,施展各自的独门秘籍,螳螂就是其中之一。在昆虫的王国里,螳螂被视为不折不扣的杀手,由于螳螂平时总是把两个前臂收于胸前,像是在祈祷,法布尔等西方学者把螳螂称为"祈祷者"。其实,螳螂这种虔诚姿态的背后却暗藏杀机,这正是  相似文献   

8.
栅栏形符号("■")在巴蜀文化中的使用时间是在战国中期延至秦代,集中于战国晚期这一时段内;栅栏形符号主要发现于巴人的墓葬中,可能主要是巴人所使用的一种符号;"■"形成常见的组合关系;栅栏形符号比较集中的出现于峡江地区的冬笋坝墓地与小田溪墓地,其所出墓葬的等级说明墓主在墓地内处于社会阶层的上层。  相似文献   

9.
<正>蝉,俗称"知了",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昆虫,但是在古代先民的心目中,它却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古代有大量吟咏蝉的诗篇。西晋文学家陆云在《寒蝉赋·序》中对蝉有如下的赞美:"夫头上有蕤,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因此,古人用美玉来雕琢玉蝉,寓意着品德高洁,象征着复活与永生。玉蝉是中国古代玉器中常见的  相似文献   

10.
我在西非发现的这只螳螂看上去简直就跟人一样.她长着一双警觉的眼睛,头部随着我而偏移转动.然而,对于任何不慎闯入其前足攻击范围的猎物来说,她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危险人物;那对大大的前足会像捕熊夹子一般快速合拢以攫杀上门的猎物.在大约1800种螳螂中,它们大部分总是在坐定与等待中消耗时间,看上去就像在祷告一样,因此人们往往把它们称作"祈祷者".而在我踏遍四大洲追踪螳螂的过程当中,我了解到,它们其实是昆虫世界最为狡猾、灵巧的捕猎高手之一.  相似文献   

11.
自古埃及以降的闪米特文明都有神奇蛇的信仰,但这些蛇都是克托尼俄斯的神物,代表地下界,从不升天也不飞翔,这种信仰符合蛇的自然本质。中国的龙为天神,既不符合蛇的本质,又和其他古文明崇拜的蛇神形象大异其趣。中国龙的形象来自昆虫。在大自然中,只有昆虫能由蛇体化为鸟形,也只有昆虫能暂死后再生、升天。古人神化昆虫,这实为龙的形象与崇拜来源。不同地区的萨满教,都有崇拜昆虫变形、羽化神能的痕迹。中国先民确有尚虫信仰。中国龙可能更近似于古埃及的金龟蜣螂甲虫崇拜。尽管埃及的金龟和中国的龙崇拜在起源、发展上关联性不大,但两者的信仰观念与象征意义却相当接近。夏禹形貌为虬龙,其名"禹",恰和"虫"同字,故龙、虫义同。  相似文献   

12.
我在西非发现的这只螳螂看上去简直就跟人一样。她长着一双警觉的眼睛,头部随着我而偏移转动。然而,对于任何不慎闯入其前足攻击范围的猎物来说,她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危险人物;那对大大的前足会像捕熊夹子一般快速合拢以攫杀上门的猎物。在大约1800种螳螂中,它们大部分总是在坐定与等待中消耗时间,看上去就像在祷告一样,因此人们往往把它们称作“祈祷者”。而在我踏遍四大洲追踪螳螂的过程当中,我了解到,它们其实是昆虫世界最为狡猾.灵巧的捕猎高手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史前社会上层墓葬中,有以玉质昆虫随葬的现象,此与昆虫信仰有关的传统绵延不绝,在商周玉器和青铜器纹饰上有更丰富的表现,从而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多被认为与古人再生信仰有关联。本文对相关资料进行梳理和辨识,提出中国史前时代即已经出现对昆虫"蜕变"和"羽化"能力的信仰,涉及的昆虫主要为蚕和蝉,主要内容包括神鸟、神兽及社会上层人物之间的萨满式沟通和转化。这样的能力在萨满式宗教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社会上层以珍贵材质物化这样的信仰,以表达自己的特殊萨满能力和权威。  相似文献   

14.
祈祷     
不过,螳螂是非常凶猛的中大型昆虫,被称为昆虫王国中的小霸王.它拥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武器,那便是生长在它的前足上的那对极具杀伤力,并且极富进攻性的利刃.无论什么东西经过它的身边,它便立刻原形毕露,停止"祈祷",用它的凶器加以捕杀. 周治祥的这幅《祈祷》,拍摄的是他在湖北宜昌野外发现的中华大刀螂若虫.这些若虫刚刚孵化出世,身长大约只有5毫米的样子,非常微小,它们的体型与成虫相似,最大的区别是没有翅膀.夕阳下的傍晚,大量刚出世的螳螂若虫在巢穴附近的树枝上活动,周治祥利用微距镜头,聚焦其中的5只,看准夕阳余晖的金色光芒,拍摄下了这幅带有故事性的剪影作品.  相似文献   

15.
《山茶》2011,(5):156-169
两只没有蜇针的野蜂醉死在一池蜜糖里,毛茸茸的负鼠在一旁啜饮。一棵轻本树上有五六十朵花彻夜开放.每朵可分泌出近30毫升花蜜。 一只螳螂拔刀严阵以待,等着夜里寻觅轻木花粉的昆虫猎物送上门来。远处亮着巴拿马运河上的航灯。  相似文献   

16.
巴蜀文化中双戈戟形符号出现于战国中晚期,流行时间较短。双戈戟形符号应是对双戈戟的摹写,在战国中、晚期与多戈戟实物的流行相始终。双戈戟形符号只见于铜剑与铜矛上,与■、■、■等符号构成专属性组合。此符号的使用者有巴人,也有蜀人,很可能不是“族”的标志或个人的名号。多数器物的符号组合数量较多,其表达的含义比较复杂。这类符号组合有明显的组合次序,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巴蜀符号组合应该具备有超越图语作为文字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楚简中的"="有羡符、合文或重文符号、省形符号、简写符号等六种用法,有些字的"="是羡符、省形符号还是简写符号有时很难区分。楚简"达"字中部所从"="可能是简写符号。《上五·弟》简10的"■"下所从"="可能为"口"字省形符号,应隶定为"胠",读去。《上九·举》简5的"■"下所从"="应为羡符,读"祚"或"祜"。  相似文献   

18.
主要介绍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形刻划符号,并通过对含有"■"形组合符号的分析,认为"■"形符号除了具有网具功能外,还与远古时期的天文历法有关。  相似文献   

19.
正鸟纲中鹤形目鹤科Gruidae鹤科是鸟纲中鹤形目的一个科,鹤科鸟类均为美丽而优雅的大型涉禽,分布广泛,除南美洲和南极洲以外,在全球均有分布,我国鹤种类最多,占世界鹤种类的一大半,而且均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20.
昆明羊甫头墓地出土的造型精美的动物脚形器被定名为“鹰爪形木祖”,然而从椭圆状圈纹和脚趾数量来看,云南青铜器上常见的猛兽图像与符号中也有相似的特征。在滇文化中最早出现的虎与豹这两种大型猫科动物仅有纹饰上的差异,甚至连考古学家也很难将它们分清。随着西汉王朝的势力在滇池周围地区的迅速推进,这种虎豹混同的情况已得到彻底改观。同时,在滇国青铜器上广泛出现的猛兽纹饰与符号成为某种特权的象征,而所谓的“鹰爪形木祖”可能就是这种族群记忆在漆器上的遗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