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鹿在满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鹿肉是满人消费的重要对象。清代官方记载食用鹿肉的来源主要有三:东三省进贡、木兰围场和新疆进贡。通过鹿肉赏赐,汉人品尝到具有满族特色的食品,并对鹿肉的美味津津乐道。京城旗人消费鹿肉,皇帝赏赐官员鹿肉,显示了清代鹿肉消费的民族特色。鹿肉产量较少,故鹿肉的赏赐形成了制度。鹿肉价格较贵,对鹿肉的消费始终被限制在一定的阶层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论清代立嗣继承中的财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立嗣继承法律关系发生时,财产因素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原来准宗教性质的宗祧祭祀的意义变得模糊。大量的立嗣继承纠纷都源于人们对财产的觊觎和争夺,争继即是争产。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清代社会人口压力增大、资源的日渐短缺,道德和宗族习惯法的影响和约束减弱,另外清代地方官的司法实践对此也起到了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3.
位于吉林的伯都讷围场,在清代围场中放垦最早,也是嘉道以来清廷对所控有的围场封禁土地资源进行的第一次招民而非旗丁的开垦,是在人口增加、农耕土地资源紧缺情形下,国家不得不对所控制的土地资源重新调整、加以分配的一个特例。整个过程中,不仅显现出农耕土地资源私有化的局面,也涉及官民双方在资源分配中的利害关系。清代中国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中,对资源环境的调控是在国家权力支配下完成的,国家权力和政策是这一环境系统发生改变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4.
陈映婕 《民俗研究》2006,(4):222-234
饮食消费是人们生活方式1和消费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类地方性知识。一定消费传统之下,持有特定饮食消费习惯的当地人选择什么原材料、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食用、如何食用以及和谁一起食用等等,都体现着较浓的地方色彩。对食物的消费看似通常是人们为了保持最基本的生理生存需要,将可食用的物品吃光喝完消耗净的普通行为,最后似乎什么也没有剩下,一次消费结束后又要开始下一次的购买、制作和食用,这个过程对每一个人几乎每天都在周而复始。  相似文献   

5.
边疆开发即是使在经济活动中闲置的或利用程度不高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功效。资源既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经济资源,也包括组织、政策等社会资源。一切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必须通过开发主体—人—的活动而实现,而人并非单纯的自然人,文化模式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通过衍射和内化的环节使人具有一定的思考方式、行动方式和价值取向,所以人的素质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大系统中,文化子系统能够通过信仰、社会规范等等引导或控制人们的经济开发活动。文化因素对清代西藏地区经济开发的影响是昭然可见的。  相似文献   

6.
北京雕漆已久负盛名,近年来扬州雕漆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最近我们根据清宫档案,证明在清代还有别具一格的苏州雕漆,现加以介绍,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尸变”故事在清代志怪小说和民间信仰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清代社会中盛行的“停柩浮厝”的独特葬俗是“尸变”故事得以流行的社会历史背景,故事本身则从独特的角度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死、灵肉、人鬼等概念的分类与理解;也揭示出清代社会“停柩浮厝”与“入土为安”两种相冲突的观念给人们带来的文化张力和社会压力。“尸变”故事同时也表达出人们在面对逝者时普遍存在的怀念、不舍与厌恶、恐惧两种本能情感间的人性冲突。  相似文献   

8.
清代以来黄渤海真鲷资源的分布、开发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渤海中所产之嘉鯕鱼,因其体征、肉质等方面原因,历来被视为一种名贵鱼类。清代以降,黄渤海真鲷资源数量异常丰富。造成清代山东登莱地区真鲷资源的异常丰富的原因,除了捕捞方式等原因之外,更为主要的则与海州湾真鲷资源一直未被开发有关。作为一种底层鱼类,其资源数量虽然一直比较稳定,但是清代一些重大环境变化,如明末清初和道光年间的变寒,以及1855年的黄河改道,使得真鲷资源在渔汛时间上和分布区域上都产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9.
在清代服饰研究及实物辨识过程中,人们一般根据《大清会典》和《皇朝礼器图式》等记载清代服饰典制的文献,把八团彩云金龙纹样认定为清代后妃吉服上的专用纹样,并进而以之作为区分清代皇帝和后妃服饰的重要标识。本文通过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量清代服饰实物、清代宫廷绘画中的服饰图像以及清代文献中相关的记载等直接或间接的资料的考察和分析,认为这一认识存在片面性和不准确性。事实上,八团彩云金龙纹并非清代后妃服饰所专有的纹饰。清早期,皇帝也曾穿用过饰八团彩云金龙纹的吉服,这种男用八团彩云金龙纹吉服与女用八团彩云金龙纹吉服存在着明显相异的形制特征,并有其特有的始创、演变和消失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清代的消防组织由属于官府的巡城官兵与属于民间的“水会”两大系统组成,行政、军事与消防的一体化管理是清代消防组织的特点。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清代的消防组织在管理与培训等方面已经具有现代科学化的某些内容。而纵观由太平桶到火烛车再到水龙所形成的救火工具发展的三部曲,我们也不难看到人们在与火灾进行斗争中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清代前期的粮食运销和市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代前期全国范围的粮食流通量是相当大的,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的粮食运销和市场问题做一考察。 清代前期的粮食市场就全国范围来说,以米谷为大宗。稻米是清朝普遍食用的主要粮食品种之一。稻米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数量很大,是南粮北调的主要品种。值得注意的是,在南米北运的同时,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南调北米。例如陕西汉中的米谷运  相似文献   

12.
正近来,随着电视剧《亲爱的翻译官》热播,人们对于翻译官这个职业的关注再次掀起高潮。其实翻译官展现给人们的不仅是风光体面的一面,更是精确严谨的职业素养,这个职业决定了翻译官不能出错。可是,在清代就曾因为翻译出错引发了一个惊天大案,许多人差点因此掉脑袋。随着清朝的建立,满文翻译活动也应运而生。清代不仅  相似文献   

13.
言倩 《南方文物》2005,(3):100-105
黄埔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原新滘镇,现属篤榍弥藿止芟?在清代属番禺县茭塘司管辖。北宋嘉祐年间此地已有居民聚居,延至清代康熙年间已发展成为拥有几千人的市镇。黄埔村是黄埔古港遗址所在,黄埔古港是明清广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代以来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口(见附图)。黄埔村作为滨海小渔村,到清代发展成为著名的村镇,再渐渐地归于平淡。其变迁过程反映了清代对外贸易的历史,也是人文、地理资源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范本。因此考察黄埔村的变迁也是了解清代广州以至岭南历史的一个良好契点。根据《广州市地名志》,唐代黄埔村是珠江边…  相似文献   

14.
由于教科书和一些政论文章宣传教育的影响,在人们的印象中,清代无疑是一个腐败、昏庸无能、软弱无力而令人感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剧朝代,一部包括清代在内的中国近代史因为落后而落魄成任人宰割的历史局面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一段难以忘怀的耻辱史,清代留给世人一个很伤感的历  相似文献   

15.
《文史博览》2013,(1):43-43
过去人们都有两个印象,一是清代中期人口突飞猛进,由此产生了关于清代伟大的种种说法。二是从晚清到民国一直都说中国是“四万万”人口,这倒也符合人们对历代乱世人口衰落的认识,没有大减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由曹树基、侯杨方分别完成的《中国人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后两卷以翔实具体的考证和统计告诉我们,这两个印象并不真实。  相似文献   

16.
清代福建的垦殖与耕地分布述论马波一清代福建耕地类型清代福建的耕地,按土壤特性和水利条件,大致可分为地、田两大类。所谓地,即今日所指旱地。这类耕地土质低劣,蒸发强烈。引水条件差,适宜种植耐旱作物。福建旱地资源丰富,然在清代大都作为林地、园地,或为荒地,...  相似文献   

17.
一天,马鹿正四蹄腾空,欢快跳跃,忽然遇到一只贪婪凶残的饿狼。狼见马鹿膘肥体壮、茸角初露,垂涎三尺,心想:肥嫩的马鹿肉该有多香啊!它巴不得扑上去一口就把马鹿吞下,但眼珠一转,又按捺住了:莽撞行事不行,弄不好马鹿又跳又叫,肉吃不到,反而背恶名;得想办法,既吃了马鹿肉,又不露痕迹。瞬息,狼装出一副非常和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清代前期棉花、棉布在全国各地运销情况的历史考察,说明在清代前期,全国绝大部分州县的棉花、棉布是自给不足,或者是自给有余的,人们都要依靠棉花或者棉布市场。正是大多数人的这种需求,才形成了棉花、棉布在省际间、县际间、城乡间、乡村间的流通。这也是棉花、棉布流通的最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9.
清代乡村道德生活是清代公共道德生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虽然由于受地理环境、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地域文化、宗教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同地区的乡村道德生活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是围绕着土地、水、安全等生存资源与乡村控制权、宗族名气和地位等社会资源而展开的。由于清代乡村并非是一个真正自治的社会,因此,清代乡村道德生活就受到了内生道德与外生道德、内生权力与外生权力的共同影响,其目的在于维持乡村正义和乡村生活秩序。  相似文献   

20.
喜爱清钱的泉友们都知道,清代的浙江局是一个大局,其铸钱史贯穿了整个清代二百年,包含除宣统外各朝制钱铸造的为数不多的几个省局之一。其铸钱量巨大,种类繁多;因存世量大至今仍时常可见。然而可能也就是因为太常见,人们有点熟视无睹,目前在各类钱币研究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