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玄奘是唐朝著名高僧,取经回国后多次请求回家乡少林寺翻译佛经,可惜这一美好愿望终未实现。玄奘选择回乡译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河洛地区佛教的兴盛与浓浓的乡情令其魂牵梦绕;少林寺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佛风的浸润为译经提供了必要条件;唐初统治者令其弃缁还俗则是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佛典之翻译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基础,汉译佛典的绝大部分完成于中古时期。中古时期,西北地区形成了西域、河西、关中三大译经文化区域,译经中心大都位于交通要道或都城附近。中古西北佛教译经文化活动重心久在西域,晋唐时期转向了关中。  相似文献   

3.
陈旭  陈旭 《中华遗产》2007,(1):56-83
玄奘与大唐,一个是中国最杰出的佛教人士,一个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两者之间的恩怨情怀给后人留下了足够的想像空间。玄奘的一生,对中国乃至亚洲许多国家的宗教和学术界都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事实上,正是大唐雄风和长安城,才成就了玄奘的世界声誉,而玄奘也最终影响了一个帝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李国强 《收藏家》2000,(5):46-49
印度佛教约于七世纪传入西藏地区后迅速得到发展。松赞干布时期,减族学者吞米桑布札仿照梵文创制了藏文,藏文佛典的翻译从此开始。此时的译经主要是从汉文佛经开始,翻译成藏文佛经,是当时土番王朝及上层僧侣诵渎的经卷。约于公元779年建成的桑耶寺,是藏卫地区佛教史上的划时代的里程碑,有两件大事对于佛教在西藏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是此时剃度藏族僧人,标志着西藏从此建立了以藏族为主体的佛教僧侣组织;二是广译显、密典籍及传播密法。这一时期是西藏地区译经活动的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教源于印度。汉武帝开辟西域交通后。佛教传人中国。凉州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是佛教传人中国较早且发展迅速的地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商贾、僧人等驻足其间。推动了凉州政治、经济、文化和佛教的发展。竺法护、昙无谶、鸠摩罗什、玄奘等一批中外高僧曾在这里弘扬佛法、翻译佛经。凉州本土也造就了许多佛教高僧,如竺佛念、释智严、释宝云等,他们东来西去,  相似文献   

6.
李元 《文物世界》2010,(6):13-16,8
<正>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经过六七百年的发展,到了唐代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大量的外来僧人在中国翻译经典,讲解佛教;以玄奘和义净为代表的中国僧人也远赴印度  相似文献   

7.
晋唐时期,以竺法护、昙无谶和竺佛念“三大译经高僧”为代表的河西译经僧侣翻译了众多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佛经,形成了以竺法护为核心的中国早期佛经译场雏形,出现了前秦、北凉“两大译经王朝”.这些都为河西佛教的一度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武威是古丝绸之路自东向西进入河西走廊的重镇。自公元前1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武威以其所处特殊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逐步成为佛教重要的译经和传播之地。很多著名僧人在这里驻足,弘扬佛法,写了重要的佛教经典,成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第二故乡”。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武威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六朝佛教兴盛,在义学高僧解经传经之外,还有众多士人热衷于学习和研究佛理,即所谓学理型士人,早期的译经活动、义学高僧据点讲经、士人群体性研讨佛教义理以及个体自学佛经是学理型士人形成的重要途径.他们学问渊博,与高僧交往密切,佛学只是其知识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文人在其中占有较大比重,六朝佛教正是通过影响这一群体而影响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0.
孟先生所举《西明寺钟铭》中使用“二圣”一词.值得注意。此文是镌钟而作,最早收入道宣所编的《广弘明集》。道宣於显庆三年{658)任西明寺上座,并参与玄奘译经,後又於乾封二年(667)再次参加译经工作。《西明寺钟铭》作於麟德二年(665),为道宣所见收入集中。  相似文献   

11.
「一刹那」为多久■文\李碧宝“刹那”一词,本是佛教用以表示最短时间的单位。它是印度古代语言梵文Ksana的意译,也译“一念”或“须臾”,音译“乞沙那”。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唐玄奘法师译的《阿毗达磨俱舍论》(该书乃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的世...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2012,(13):79-79
近日,位于西安南郊的著名佛教祖庭大慈恩寺内的唐代大雁塔正在进行修缮维护。这是继2000年大雁塔塔顶修缮后的再度维护,施工期间照常向游人开放。 大雁塔坐落于西安市大慈恩寺内,始建于公元652年,相传是玄奘大法师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归国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原为仿照印度建筑形式的五层砖塔,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改建为七层。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塔身以青砖砌成,并作仿木结构,坚实雄伟,是楼阁式砖塔的典型。  相似文献   

13.
敦煌写本慧超《往五天竺国传》(P.3532)记载了一些西域佛教的情况,其中很值得注目的是有关“大乘戒”的消息,如:“于阗……行大乘法,不食肉也”。本文考察唐代大乘汉僧玄奘对小乘吃“三净”的习俗的反感与对遵守“大乘戒”的严格性,认为玄奘、慧超等西行求法的汉僧对大乘戒的观念明显地说明大乘佛教中国化的一种积极性侧面。  相似文献   

14.
孙家驹 《南方文物》2001,(2):88-89,83
佛教于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中国,东晋前的主要活动为译经,东晋出现佛教学派,标志中国佛教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研孕至唐,名僧辈出,开宗创派,高潮迭起,天台、三论、唯识、华严、净土、禅、律、密八宗风行,盛极一时;唐代后期,禅宗之南宗异军突起,席卷南北,几乎垄断了佛坛。此后,禅宗、净土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并远传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以至欧美,至今影响很大。禅宗是中国独创的宗派,分南北二宗,北宗衰微,南宗独盛,禅宗5家7宗的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5家亦称5宗及北宋时由临济宗衍分出的黄龙、杨歧2宗均出自南宗…  相似文献   

15.
宋云西行记     
王冰 《丝绸之路》2000,(2):56-56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学在中国盛行。为传佛教,自后汉起即有不少中亚、南亚僧侣来到中国译经说法。与此同时,中国僧侣西行亦蔚然成风。中外僧侣的西去东来,不仅起到了交流佛典、传播佛学的作用,更为中外关系史增添了绚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的确有玄奘这个人,但他的人生经历与《西游记》中的玄奘(即唐僧)有明显的不同。玄奘在印度生活学习了十四年,得到了很多印度高僧的指点,因此,他的佛教思想很接近于印度佛学。而很多佛教流派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都作了相当的改变,以适应当时的中国国情,因此与印度佛教有较大的不同。他克服种种困难,去印度取经,他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佛教的发展、对外交流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王志鹏 《敦煌学辑刊》2009,4(4):130-139
鸠摩罗什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译经学家,也是我国佛教史上的中心人物之一。罗什七岁出家,学习佛法,聪慧特异,悟解出众。入华后罗什曾滞留凉州多年,这为他以后的译经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罗什的译经及其对佛教的弘传,从中国佛教史上来看,可以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他自己并不满意。罗什最为遗憾之处,当是对佛教学理探究层次的深浅以及方法论的问题,这也反映出中外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对外国的游览和了解,可推溯到一千多年前.其实,从客观上讲,唐僧到西天取经,也带有旅行的成份.因而,史书《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或称《西域志》、《西域传》、《西域行传》、《玄奘别传》和小说《西游记》,亦可看作是海外游记专著之始.《西域记》是由唐释玄奘(602—664)口述,释辩机编的,共计十二卷.唐释玄奘是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附近)人,俗称唐僧,通称三藏法师,佛教法相宗创始人.辩机为道岳法师弟子,曾参与玄奘译经,后被腰斩.书成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以玄奘赴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一带)求法亲历和闻见的138个城邦、地区、国家为目,记其历史、地理、交通、物产、民俗、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等情况,共12万余字.范围西抵今伊朗和地中海东岸,南达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北至中亚南部和阿富汗北部,东迄中南半岛和印度西亚一带.此书既是研究佛教、中国新疆和中亚、南亚社会历史与中西交通的珍贵文献,也是窥见各国名胜古迹、风光风物、民俗风情的开山之作.书中所记阿耆(焉耆)、屈支(库车)和波谜罗川(泊米尔)、恒逻斯城(江布尔)等,多为史传所未载,有裨于唐西北民族与地理的研究.而且对摩揭陀国事叙述特详,尤为治印度史所必不可缺.现代学者对印度王舍城旧址、鹿野苑古刹、阿旃陀石窟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交流首先是语言的交流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本文从语言比较入手 ,通过分析刘宋民歌《华山畿二十五首》之十八的特殊语言形态 ,指出它的语言实际上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 :先秦两汉汉地本土词汇———佛教译经借用———民歌语汇。站在佛教译经与本土语汇展转借用、相互影响的角度上 ,概括出晋宋民歌的三种语言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0.
绝版的西安     
一踏上西安的这一方土地,我便一头跌进了时空交错的历史风云中。13个王朝在此建都的记录是绝版的,120多座帝王陵墓是绝版的,秦兵马俑是绝版的,古城墙遗址是绝版的,玄奘译经之地大雁塔是绝版的,演绎过帝王爱情故事的华清池是绝版的……整个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