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高永丽 《文博》2001,(2):60-65
陪葬于汉武帝茂陵的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雕,人们都知道是汉武帝为纪念霍去病的战功而刻置。但是只要对这些石雕的内容及形象仔细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这些石雕并不只是为纪念霍去病一人,而是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含义。一是纪念霍去病在反击匈奴战争中的巨大功绩,二是以霍去病的去世为一段落、以霍去病的墓地为舞台而举行的一次表功大典——它用艺术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取得反击匈奴胜利的多种因素和条件,凡做出重大贡献者都登上了历史的领奖台,并被刻石立像永记其功。三是汉武帝为巩固反击匈奴的战果借霍去病的墓地和葬礼树大汉天威,震慑属国。  相似文献   

2.
茂陵古佛座     
一、佛座的位置和现况佛座发现在陕西省兴平县茂陵(汉武帝陵)东二里的霍去病墓北,南距霍墓约二米,为杂树所掩,下部并埋在土内,有字及雕刻部分,大体露在外面。佛座石质青灰色,质坚硬,除有个别部分被撞  相似文献   

3.
汉武帝茂陵与霍去病陪葬墓西汉王朝共经历了11个皇帝,历时214年。其皇陵均分布在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其中9个皇帝陵墓分布在今咸阳原上。这些陵墓的排列基本上以昭穆为序,即父为昭,子为穆。咸阳原上除9座汉皇陵外,还有后妃、贵戚、功臣等无数陪葬墓,现存墓冢1...  相似文献   

4.
《文物》1965,(7)
一发现经过1963年1月11日,陕西省兴平县豆马村社员在取土时,发现一件铜犀尊和其他文物多件。我所闻讯后,即于2月4日派人前往现场调查。豆马村位于兴平县东10公里,西距汉武帝茂陵2公里,西北距霍去病墓1.5公里  相似文献   

5.
汉武帝茂陵与霍去病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长安城西北的咸阳原,是西汉王朝的主要墓葬区,西汉十一个皇帝中有九个埋葬在这里。汉武帝刘彻茂陵,位于这个墓葬区的最西部,霍去病墓是茂陵的一座陪葬墓,墓前有大型石刻群。茂陵和霍去病墓,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今西安市驱车西行约八十华里即可到达茂陵,那绿色原野中的荒丘坯土,掩盖不住汉武帝“生前华屋艳歌舞”的情景;那各具“性格”的石刻艺术品,集中反映霍去病这位少年将军勇战边关的功绩。刘彻(公元前157—87年)于建元元年即皇帝位,后元二年二月丁卯“崩于五柞宫,入殡于未央宫前殿。三月甲申,葬茂陵。”汉武帝十七岁即位,在位五十四年,寿七十一岁。茂陵始建于武帝即位的第二年  相似文献   

6.
汉武帝茂陵东北部的"次冢"因其位置在大陵园之内,按规定,只有级别较高的皇帝嫔妃才能够入葬此处,故其绝非世传的董仲舒之墓。汉武帝因厚葬早逝的宠妃李夫人,有可能让其使用了原为皇后修建的陵墓,因此,"次冢"或为重新规划修建的皇后陵,其旁侧的墓葬也许是地位较高的嫔妃之墓。  相似文献   

7.
从公元670年至702年,唐顺陵的营建过程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太原王妃墓、顺义陵和顺陵,其石雕组合也明显分为三个时期。顺陵陵园的平面布局从内向外形成了三重布局:位于中心的封土、以陵墙象征的内城以及由四门石狮象征的外城。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兴平县窦马村附近霍去病墓(图一)前的一座西汉石雕艺术陈列室,已修整完工,并且开放展出。这里陈列的十六件大型立体石雕有象、鱼、蛙、龟、羊、野人、异兽食羊、卧牛、野人抱熊、小猪、老鼠、石马、初起马、伏马、饿虎和其它两件装饰性的作品。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古代大型石雕中时间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刻艺术遗产。我在  相似文献   

9.
陕西的成阳塬,因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建有陵邑,所以又称五陵塬。五陵塬土厚水深,从古到今都被认为是风水宝地,适宜于营造大墓,除文帝葬在霸陵、宣帝葬在杜陵以外,其余西汉时期的九位皇帝陵园均安置在这里。  相似文献   

10.
关中的厚土 ,真实地孕育了西汉王朝。关中的厚土也同样是东汉的四大勋戚繁衍生息的故里。确切地说 ,东汉王朝班、马、耿、窦四大勋戚的故里是在西安以西90公里的扶风 (现在的陕西省扶风县 )。历史的车轮碾转了一千多年 ,勋戚的故里很少被人提起 ,但扶风古原的马援墓以及那通铭刻着伏波将军浩然正气的古老石碑却依然健在。人们不会忘记“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 ,三三两两地走去坟头 ,举一把明烛 ,燃几张纸钱 ,谒拜这位叱咤风云的古代英雄。马援 ,字文渊 ,陕西扶风茂陵人 (古扶风茂陵有二 :一为现在陕西兴平东北之茂陵 ,即汉高祖三年(前20…  相似文献   

11.
《文博》2020,(4)
霍去病墓自南北朝时期被确定为茂陵东侧带有石刻的墓葬之后,一直为学界所认同,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质疑。本文通过对霍去病的卓著战功和备受汉武帝宠信的史实分析,确证其应葬入茂陵陪葬墓区,并将霍氏与同样陪葬茂陵的大将军卫青的身份地位对比论证,推断其墓应居于卫青墓之后。同时,利用考古资料,否定了清代程兆麟立碑的墓葬,从而确认目前学界厘定的霍去病墓应无疑义。  相似文献   

12.
唐恭陵调查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堰师县缑氏公社滹沱村村南景山上,有唐高宗太子李宏(《新唐书》作弘,今从碑文作宏——下同)墓,俗称"太子冢"。按《新唐书·列传第六》及墓前高宗所撰《唐孝敬皇帝睿德纪》碑文,均称李宏为"孝敬皇帝";其墓虽为太子墓,而陵墓规制"尽用天子礼",墓号"恭陵"。因此,在唐王朝十八陵之外,尚应有此一陵待记。 1963年恭陵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有关陵墓规制及陵前石刻未见公开报道,因此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1983年,河南省洛阳地市区划进行调整,原属洛阳地区之偃师、孟津、新安三县划归洛阳市。11月下旬,洛阳市文化局、洛阳市文物管理处等单位对三县文物现状进行了调查,偃师的恭陵是这次调查的主要对象之一。现就恭陵调查所及,记述如次。  相似文献   

13.
今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南贺村汉哀帝义陵东600米的一座甲字形大墓,其墓主学界多认为是孝哀傅皇后,而所谓的"董贤墓"则为哀帝陵东北1200米处的司家庄村大墓。本文依据相关文献记载,结合最新考古材料,参考二者生平和西汉陵墓制度的相关内容,认为现傅皇后墓园应当是哀帝为董贤预作的"寿墓",并分析了义陵陵园中这种特殊布局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73,(12)
《文物》1972年第7期发表了《谈章怀、懿德两墓的形制等问题》一文(以下简称《形制》)。其中有一些问题,我们有不同的看法,现提出如下。一、《形制》为了说明永泰公主与懿德太子两墓"号墓为陵",章怀太子的"雍墓不称陵",从而把懿德、永泰两墓的封土堆称之为"双层覆斗",以与章怀太子墓的"单层覆斗"在墓葬形制上有所区别。据我们所知,永泰、懿德与章怀三墓的封土堆,只有体积大小、高低之分,并不存在"双层覆斗"与"单层覆斗"之别。在永泰、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安徽省寿县寿春镇计生服务站院内施工中,一座东汉墓遭破坏,墓中文物遭哄抢。2010年追回了金带扣、玉佩、松石雕串饰、水晶串饰、玉衣片、鎏金银刻纹铜舟、鎏金银刻纹铜盆残片、鎏金银刻纹铜熏炉残片、漆器鎏金铜釦件等部分遗物。通过对其中较为完整的、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介绍并研究,可以推定该座墓葬的年代,并推知墓主为东汉时期的阜陵质王刘延。  相似文献   

16.
《黄帝与黄帝侠》《茂使走》欲拜轩辕风雨鸣,绵绵思绪骤然生。凝眸墨浸炎黄血,展卷书凝华夏情。浩浩千秋存盛典,悠悠万古载文明。人文始祖当共缅,两岸何时共渴陵?志苑新花绽茂陵①,三秦帝墓一书成。图文并载汉皇传,节目扰陈文物名。堆土如山寻伟业,论评似案越佳城②。招魂方士今何去?惟有《秋风》最动听③。①茂陵:汉武帝刘彻墓,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原上,西距兴平县12公里,东距咸阳市15公里,距西安市40公里。②佳城:墓地。③秋风:汉武帝作有《秋风辞》。读《陕西省地方志资料丛书》@柳成栋  相似文献   

17.
王学理 《文博》2012,(4):11-18
咸阳原上的毕陌陵区,是秦都咸阳早期城市规划中的一处秦王陵墓区。《史记》载明葬有秦惠文王与武王,但自宋代以来混称为周文王与周武王陵。虽经历史代学者辨正,特别是近年在这一地域探测出几座秦陵墓以来,对墓主的定位分歧更大。本文考证的结果是:Ⅱ号陵园为"公陵",葬秦惠文王;Ⅳ号陵园为"永陵",葬秦武王;Ⅰ号陵园葬孝文王公子子傒,Ⅲ号是陪葬墓。这里没有秦献公父子之墓,汉平帝的王皇后陵也绝不是"秦孝文王的寿陵"。  相似文献   

18.
唐懿德太子墓不仅是迄今发现的唐墓中地宫规模最大的一座,其两重陵园垣墙的形制,为其他贵族唐墓所未见,而与唐帝陵的陵墙加蠕垣的格局近似,但懿德太子陵园在形制规模上表现出的其他特征则与唐帝陵乃至赠皇帝陵号的恭陵、惠陵等均有较大区别,“号墓为陵”之陵并非帝陵之制,仍为太子级别的陵。  相似文献   

19.
汉茂陵“阳信家”铜器所有者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信家"铜器出土于汉武帝茂陵东边一号无名冢之南的一号从葬坑。从报告所示的位置图看,一号无名冢应是茂陵的一座陪葬墓,一号从葬坑可能是这座陪葬墓的随葬坑。这批"阳信家"铜器,是继1962年汉长安城西南郊今三桥高窑村发现的"上林"铜器之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它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人们的注意。编写报告的同志推定这批铜器属于武帝之姊阳信长公主家之物,其说可从。但报告过于简略,论证似欠充分,所以想写一点补充,希望有助于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祖堂山南唐3号墓位于顺陵西北约100米的南唐陵园西墙之内,其砖室平面呈"中"字形,由甬道、墓室、耳室等部分构成。尽管墓葬早年多次遭盗扰,但仍出土银、玉石等质地遗物40余件。根据墓葬规模、形制、出土遗物的特点以及墓葬在陵园内的位置、遗骸鉴定结果等,墓葬时代应为南唐,墓主极有可能是南唐后主李煜昭惠国后周氏,陵号懿陵。该墓是20世纪50年代初南唐二陵发掘后祖堂山南唐陵区的最重要考古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