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家沟村位于山西省汾西县城东南5公里处,它三面环山,南临河水,避风向阳,是一块天然的“风水宝地”。这里拥有一处山西丘陵沟壑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山地村落建筑群——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师家沟民居。它依山就势而建,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呈阶梯状分布。 民居创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历经嘉庆、道光、咸丰诸朝,并于同治年间进行了扩建,占地面积约10余公顷。创建人师法泽,相传意外发财起家,  相似文献   

2.
<正>师家沟,位于山西省汾西县城5公里处,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环山,南边临沟,避风向阳。师家沟的清代窑洞民居群兴于清乾隆三十二年,相传是由师家四兄弟做官发达后始建。两百多年间,历经几代精心修筑扩张,形成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集群型、家族式的综合体。它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北方与山西的民居特色,分为主体和附属建筑两部分。  相似文献   

3.
正师家沟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僧念镇之北,依姑射山而建,三面环山,南边临河,避风向阳,布局巧妙,建筑精美,结构奇特。村内宅院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由师家第三代师法泽主持。随着师氏后世的逐步扩建,到光绪年间(1875—1908)基本建成,前后持续200多年。清代后期,师氏家族由过去的望族大户、富商巨贾,逐渐变为传统的农耕世家。从此,师家宅院再没有进行过修建,保持了原有的风貌。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在  相似文献   

4.
北橄遗存分析--兼论庙底沟文化的渊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0-1991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翼城县北橄村发掘了一处典型的庙底沟文化遗址,同时在周围的调查试掘中又发现了枣园H1、褚村第一期等新的文化遗存,从而使几成定论的庙底沟文化的渊源问题被再度提起。  相似文献   

5.
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面积300余万平方米,是一处重要的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主的史前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1978~1984年进行了大规模发掘,  相似文献   

6.
正1998年5月,山西省吕梁山腹地岚县敦厚乡丁家沟村西侧1公里的冲沟旁发现了几座遭扰动的砖室墓(图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随即进行了实地勘查、清理,又发现两座砖室墓[1]。墓葬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相互之间无打破关系,系一处埋葬时代相近的家族墓地,其中一座砖室壁画墓(M1)保存较为完好。现将该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大殿台遗址位于晋源区古城营村西(图一)。2013年3月至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大殿台遗址进行了小范围的试掘。试掘采用探沟发掘的方法进行,由于遗址上民房密布,探沟选择在三处民房的院内进行。本次试掘共布探沟3条,编号G1-G3。现将此次试掘的收获简要报告如下。一、地层堆积试掘所布的3条探沟中,G2堆积最丰富,现以G2南壁剖面为例,介绍如下(图二)。第1层:现代表土层。呈东高西低分布,灰褐  相似文献   

8.
脑包沟辽墓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郊约40公里处的赛罕区榆林镇石门沟村北部的脑包沟,即马鬃山南麓脑包沟东南坡底,墓葬位于山间的低平处,地势偏僻.  相似文献   

9.
长城两边是故乡长城两边是老乡李荣葆在甘肃省华池县元城乡林沟村、南梁村和陕西省吴旗县林沟梁村分界处,有一条高约2—3米、顺山脊沿沟若隐若现、时断时续、蜿蜒伸展的土垒,酷似倒塌的土墙,当地群众叫它“边墙”,实际上它是战国时期的秦长城。长城沿分水岭而筑。现...  相似文献   

10.
《文物》2015,(1)
<正>一概况贺兰山有多处岩画,分布在自南向北全长200多公里的十多个山口中,从中宁县石空镇黄羊村起,主要地点有青铜峡广武乡广武沟、回回沟、苏峪口、贺兰口、插旗口、小西佛沟、大西佛沟和小枣沟黑石卯等处。其中以苏峪口、贺兰口、归德沟三处较为集中,并有一定的地方特色。苏峪口俗称"宿嵬口",位于贺兰山中段,  相似文献   

11.
正山西省清徐县西怀远村,是该县最东南的地方,处于清徐、祁县、太谷三县的交界处。清徐县由原来的清源县和徐沟县于1952年7月合并而成,西怀远村属原徐沟县。与"西怀远"村对应,紧邻的太谷县境内有"东怀远"村。历史上祁县、太谷、徐沟都是山西知名县域,人文荟萃,商贾云集。处在这样一个地理位置的西怀远村,值得我们去关注,它的历史,亟待发掘和研究。西怀远村现有户数657户,人  相似文献   

12.
《文博》2019,(5)
山西临汾桃园遗址是位于山西省南部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2016年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发现一批史前庙底沟文化、西王村类型、东下冯类型,以及东周时期的灰坑、房址、墓葬等遗迹及其遗物,其中以庙底沟文化时期和东周时期更为丰富。T0534是布设的100个探方其中之一,内含9个灰坑单位,除H359时代为庙底沟文化时期外,其余均属于东周。灰坑内出土的遗物都较为典型,基本能侧面反映该遗址的时代和文化特征。其中,H359器类完整,出土的大型彩陶器,造型规整,纹饰华丽,是庙底沟文化时期的彩陶精品,为了解史前社会的彩陶艺术、制陶技术、文化信仰等内容提供了难得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正张壁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西南5000米处,绵山北麓。村子三面环沟,一面靠山,由高约10米的黄土堡墙围起,形成一座堡垒式村落。村子按照古代星相学规划建造,30多处地面建筑物与标志物都与中国古代星宿一一对应,其中南堡门对应张宿位,北堡门对应壁宿位,故称张壁。"壁者,军垒也",张壁最初很可能  相似文献   

14.
1982年5月,青海省文物考古队根据陈晓存、王利军二同志提供的线索,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吉尔孟公社黄仑大队哈龙沟勘察了两处岩画,其后又在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都兰县香加公社巴哈毛力沟发现一处岩画。哈龙沟,藏语意为鹿沟,位置在吉尔孟  相似文献   

15.
在黄河流域,早于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迄今已发现近三十处。其中,只有磁山、裴李岗和莪沟北岗三个遗址,先后正式进行了发掘并发表了考古资料。莪沟北岗遗址虽然发掘较晚,却是这种早期文化目前唯一全部发掘完毕的遗址,而且它的遗迹和遗物比较丰富,对它进行剖析,无疑对认识这种早期文化的内涵、性质及其同仰韶文化的关系是有裨益的。考古学界根据发表的资料,对这种文化的命名、内涵、性质以及它同仰韶文化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在论述莪沟北岗遗址文化特征,以及它同磁山、  相似文献   

16.
1981年春季,我们对开原县松山公社几处古遗址进行了调查。这些古遗址堆积单一,文化内涵较为丰富,都具有共同的文化特点。它的发现丰富了辽北地区的考古文化内容,为我们研究辽北地区和整个东北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现将几个典型的遗址介绍如下: 开原县地处辽宁北部,属辽北平原。其西部和中部主要是平原,东部则主要是山区。辽河中上游的几条支流从开原县境内流过。主要有清河、柴河、沙河等。随河而形成几条沟,当地人们习惯上称其为清河沟,柴河沟、沙河沟等。松山公社地处沙河沟内。沙河从东往西贯穿整个松山公社,流入辽河。我们所介绍的几个遗址,多处在沙河沿岸(图一)。  相似文献   

17.
山西有个林县移民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西省长治市南 15公里处 ,有一个全国闻名的村庄 ,自 5 0年代起 ,它曾多次被农业部、林业部、共青团中央、山西省委、省政府树立为农林牧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 ,它的带头人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它的辉煌一直闪耀在太行山上。更令人想不  相似文献   

18.
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金山乡贺兰山拜寺沟内十余公里处,有一座正方形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它就是建于西夏时期的拜寺沟方塔,塔亦因沟名和塔形而得名。198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文物普查,误以此为明代建筑。1990年11月,方塔被毁。同年12月初,有关部门到现场联合调查时,获得墨书西夏文和汉文题记的木塔心柱,才知道这座方塔是有准确年代可考的少有的西夏建筑。  相似文献   

19.
伊金霍洛旗新庙子村附近的细石器文化遗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8年在伊盟伊金霍洛旗(由扎萨克旗和郡王旗合并组成)新庙子村东北方的巴尔吐沟西口和村西的沙梁上,各发现细石器文化遗址一处,现分述如下: 巴尔吐沟位于新庙子村东北约1.5公里,在盘牛川东。沟内有小河,西流入盘牛川。沟西口一处沙质台地,高约30米,南北长120米,东西宽60  相似文献   

20.
程村位于峨嵋岭南,涑水河西岸,隶属山西临猗县庙上乡,在县城西22公里处。据初步调查,它是一处面积逾万平方米的墓地。在村西有一当地群众使用的取土场,约5000平方米,俗称“土塘”。1987年夏,当地群众在土塘取土时发现了墓葬。同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运城行署文化局即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程村墓地进行了发掘。发掘工作延续了二年,共发掘土塘及其周围东周时期的墓葬52座、车马坑8座,共出土铜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