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美尼亚人问题是跨国家、跨地区的问题,至少涉及土耳其、伊朗、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国。亚美尼亚人的家园在亚美尼亚高原,地理上分为南高加索和安纳托利亚高原东北两个区域,历史上亚美尼亚被分割为东亚美尼亚和西亚美尼亚。由于南高加索属于原苏联范围,那里的亚美尼亚人问题习惯上被当做原苏联和当今独联体内部的民族矛盾,  相似文献   

2.
阿塞拜疆位于外高加索东南部,为西南亚北部内陆国家。东濒里海,南面同伊朗和土耳其接壤,西边和西北部与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为邻,北界俄罗斯,面积8.66万平方公里。国名来源于阿拉伯语“火地”之意,即火的国家。阿塞拜疆有人口843.6万(2006年统计),是个多民族国家,约有43个民族组成。  相似文献   

3.
纳戈尔诺一卡拉巴赫(简称纳·卡地区)是阿塞拜疆南部的一个自治州,位于小高加索卡拉巴赫山脉北侧,面积4400平方公里。人口约14.5万人,95%是亚美尼亚族人,但与亚美尼亚不接壤。首府:斯捷潘纳克特。纳·卡地区四周被敌视的阿塞拜疆族穆斯林包围着。  相似文献   

4.
1988年在苏联发生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事件,是近年来苏联民族纠纷事件中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件。它是由属于阿塞拜疆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州要求并入亚美尼亚而引起的。这一事件对苏联的民族关系,对苏联社会政治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尚未结束。  相似文献   

5.
<正>苏联在它存续的69年中,随着地域的不断变化,其国徽也在不断修改,具体表现在其发行的纸币上。1922年12月,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及南高加索联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三国组成)等四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国徽在1923年9月22日完成全部设计。苏联国徽由旭日照耀的地球之上的铁锤与镰  相似文献   

6.
土耳其共和国地跨亚、欧两洲,东邻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伊朗,南与伊拉克、叙利亚接壤,西北同希腊、保加利亚毗连,跨黑海、马尔马拉海、爱琴海和地中海,土地面积781000平方公里,比我国的青海省稍大,人口6550万(2000年1月),其中95%以上为穆斯林。首都安卡拉,人口370多万。  相似文献   

7.
张达明 《日本学论坛》1991,(3):66-68,69
过去长期鲜为人知的库尔德人,现在引起全世界关注。库尔德人是个相当大的民族,有近2000万人:在土耳其约有600万,在伊朗约有400万,在伊拉克约有350万,在叙利亚约有65万人,在阿富汗、黎巴嫩、约旦、苏联等目也有。库尔德人聚居的西亚多山高原地区历史上称“库尔德斯坦”,这个名称来自波斯语,意为“库尔德人之地”,主要具有民族地理涵义,并无精确边界,包括土耳其东部、叙利亚东北角、伊拉克北部、伊朗东北部、苏联亚美尼亚西南角,总面积达55多万平方公里,与法国差不多。这一地区盛产石油,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正闪米特人是由古阿拉伯人、犹太人、迦南人、亚述人、巴比伦人等同源民族构成的群体。他们最早的分布区域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边缘延伸至两河流域。这片区域自西向东被红海、地中海、亚美尼亚高原、伊朗山脉和波斯湾跟其他大陆板块隔开。在公元8世纪亚述入侵两河流域之前,这里没有大的移民潮进出,但闪米特人有从阿拉伯半岛的沙漠游牧生活转向两河流域的平原定居农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13—14世纪,西亚的亚美尼亚人与向西扩张的蒙古人展开了不同文明间的交往,由此亚美尼亚史家在著述中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蒙古人形象。修士派史家因宗教信仰差异和蒙古人的经济盘剥而产生了强烈的负面蒙古人形象;贵族派史家则基于国际格局的战略考量,塑造了一个基督教化的正面蒙古人形象。两种形象是亚美尼亚人与蒙古人不同文明交往方式的产物,促进了亚美尼亚人及西方基督教世界对蒙古人和东方的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西方的十字军研究。但是,亚美尼亚史家著述中的蒙古人形象也强化了西方在认识东方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并且加深了伊斯兰世界对亚美尼亚人的仇恨,进而间接地导致了亚美尼亚王国的覆灭。  相似文献   

10.
《民族译丛》2007,(2):19-28
自治的实践:1987-2000年发生在格鲁吉亚的冲突 在对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的短暂调查中,由于这3个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差异,使上述9个案例的可比性受到了挑战。一般性的政府政策、中央层面的混乱以及任何单个国家的外交关系都可能影响到它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尽管对全部9个案例的详尽研究超出了这篇论文的范围,但集中研究一下格鲁吉亚的案例既是适当的,也是有益的,因为格鲁吉亚的案例充分涵盖了此项研究中所发现的内容。格鲁吉亚仍然包含有5个聚居的少数民族;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阿扎尔人、南奥塞梯人和阿布哈兹人已经拥有自己的自治地区,而亚美尼亚人和阿泽里人却从来没有过任何自治。  相似文献   

11.
友情提示     
《旅游》2002,(12)
签证:亚美尼亚护照持有者必须申请签证;全世界只有纳——卡驻亚美尼亚永久办事处(KARABKH PERMANENT REPRESENTITIVE)可以签发签证,其驻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和黎巴嫩(无驻华办事处)办事处只负责将申请表转交驻亚美尼亚永久办事处;需提交填好的签证申请表,一张护照照片,7天签证费为US$25加DRAM1000、21天签证费为US$25加DRAM1000;签证当天可取;  相似文献   

12.
一、伊朗在伊斯兰世界的地位与影响 伊朗在1935年前被西方称为“波斯”。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9世纪,伊朗的地理区域南抵幼发拉底河,北靠高加索山脉,东北直达阿姆河,西南靠近印度河流域。进入20世纪,伊朗包括恺加王朝、巴列维王朝和伊斯兰共和国三个时期,可见,伊朗既指现实中的伊朗,也指历史上的伊朗。因此伊朗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既包括历史上的关系也包括现实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53,(10)
苏联亚美尼亚国立历史博物馆的考古队正在亚美尼亚中古时代首都所在地德维纳进行挖掘。考古学家已经确定了这个城市的界线,并已经在城市中心发现第九至十二世纪的大建筑物的残余,掘出了一个供水系统,企业建筑和住宅。发掘的东西有四千多件,  相似文献   

14.
1940年1 981年1940年2982年 479 275 700 4 14 904 293 138 61 901 46 688 875以泌训‘1007 206 501 .82 .42 .72 .61 .73 .12 .21112 .83 .31 .82 .31 4 .1 5 .0 5 .71 1 .812.813.512.3 2 .0 3 .3 1 .510.814.2 9。710。7 1 .7一勺n口,J月任8 711,1 7.月86,土7J月1,自llQ自9自,︺11 .IJ月1土刁任0山,土斯兰罗克俄乌白俄罗斯乌兹别克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立陶宛(1940二i、摩尔达维亚拉脱维亚(2040二1)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土库曼爱沙尼亚(2540二z)此表系苏联国家统计局和《经济报》记者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及《苏联1922一1982年…  相似文献   

15.
男“财”女貌,是时下流行的择偶标准,即使是“第一家庭”也难逃这一潮流的席卷。阿塞拜疆总统的美貌女儿嫁给了饿罗斯亿万富翁、藏红花国际集团总裁的儿子。这对“财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新娘莱拉·阿利耶娃,是阿塞拜疆总统的女儿。她不仅面容姣好、身材  相似文献   

16.
论伊朗现代化的失误及其原因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论伊朗现代化的失误及其原因钱乘旦我对伊朗历史知之甚少,最近因做现代化研究,接触了一些伊朗历史,结果感触很深。伊朗在二战后制定了雄伟的现代化方案,曾取得惊人的成就。但倾刻之间,整个现代化计划与巴列维王朝都覆灭了,伊朗提供了现代化不成功的最典型例子。伊朗...  相似文献   

17.
虽然伊朗危机迫在眉睫,但战争仍然有不打或者晚打的可能性在2012年来临之际,伊朗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火药桶"。伊朗和西方的关系正在高度恶化。就在2011年的最后一个月,美国准备军事打击伊朗的迹象越来越明显。12月1日,美国参议院全票通过对伊朗的新制裁措施:要求切断伊朗中央银行与全球金融体系的所有联系,美国将惩罚与伊朗中央银行有业务往来的外国银行。这无疑是要把伊朗的石油出口彻底切断。而欧盟也积极配合美国的行动,当天推出类似的制  相似文献   

18.
从白色革命到伊斯兰革命——伊朗现代化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色革命摧毁了伊朗乡村传统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进而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白色革命后伊朗经济与社会的深刻变革 ,导致民主与专制的激烈抗争。伊斯兰革命作为多元结构的民主运动和宗教形式的政治革命 ,否定了伊朗传统的君主制度。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胜利 ,标志着伊朗现代化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自上而下的经济运动与自下而上的政治运动两者之间的结合 ,是伊朗现代化模式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9.
叶孝忠 《旅游》2012,(1):38-43
阿美尼亚,或译亚美尼亚,英文名是Armennia,即亚美尼亚共和国。是一个位于欧亚交界、高加索地区的山区小国,也是在苏联瓦解之后独立而出的许多共和国之一,首都为埃里温。面积2.98万平方公里。人口321.57万。阿美尼亚是一个内陆国家、大部分国民信奉基督教,但因为周围被伊斯兰教国家所包围着,再加上与邻国之间的国界争议问题,成为高加索地区动荡不安的火药库地带。1991年苏联解体,亚美尼亚独立。  相似文献   

20.
蒋真 《史学集刊》2022,(5):35-46
人质危机发生后,伊朗从美国的昔日盟友变成了一个“对美国的国家安全、经济和外交产生非同寻常的威胁”的国家。这一认识成为人质危机期间美国制裁伊朗的首要法律依据。在冷战背景下,为向伊朗施压使其释放人质,冻结资产和贸易禁运成为美国对伊朗单边制裁的主要手段。为加强对伊朗制裁的效果,美国要求其欧洲盟友遵守冻结伊朗资产的法令,按照未获通过的联合国法案制裁伊朗。人质危机期间的制裁措施后来虽然被取消,但伊朗对美国构成威胁的认知并没有随着人质危机的化解而结束,这一理念成为后来美国对伊朗制裁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人质危机不仅开启了美国对伊朗制裁的进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未来的美伊关系,制裁与反制裁的斗争成为四十年来美国和伊朗关系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