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煌 《文史精华》2005,(6):23-26
一   1969年秋,在所谓“预防苏修突然袭击“的号令下,中央在京各机关被认为不可靠的大批干部,纷纷被发配到外省、市闭塞农村的“五七干校“;我本人在内的家在京津沪这样“命脉城池“的“二劳改“政治犯们,更被押上架着机关枪的一列列火车,解到了山西古城曲沃、晋城、太原等地.不久,我在太原北端为太原钢铁公司修铁路抬钢轨,耳闻新华社许多“有问题“的人,也先后被押送到山西南部运城地区农村的“五七干校“,其中就有曾被划为“右派分子“但已“摘帽“的李慎之、李耐因等同志,却没有曾从事过地下工作而在“文革“伊始便被贴上“叛徒“标签的李炳泉兄.我暗自为炳泉兄庆幸,以为笼罩在他头上的阴云已被驱散.……  相似文献   

2.
当今,表示地理方位常用“东”“西”“南”“北”,但在古代诗文中表示地理方位常用“阴”“阳”“左”“右”。为便于学习古诗文,特对古诗文中惯用的方位词“阴”“阳”“左”“右”的性能解释如下: “阴”,在古诗文中表示地理方位,常指水之南,山之北。如在某水  相似文献   

3.
《诗·大雅·凫鹥》共有五章,各章均以凫鹥的位置为兴,凫鹥“在泾”、“在沙”、“在渚”、“在潨”、“在亹”,比喻公尸之祭祀与所受到的福禄。  相似文献   

4.
《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确切含义,在学术界一直处于分歧和争议状态,探讨“逍遥”的本意,也就成了研究《庄子》哲学思想必须逾越的一道门槛.而要理解“逍遥”的本意,我们必须要在《庄子·逍遥游》的“小语境”下去考察,同时也要把“逍遥”放在《庄子》三十三篇的“大语境”下去考证,在具体和全面的语境下进一步了解庄子哲学的价值取向,方可知晓庄子使用“逍遥”的真实意图,明确“逍遥”的境界.笔者认为,庄子的《逍遥游》主旨意在阐释:安于“此在”是“自由”,超越“此在”是“逍遥”.“逍遥”是“自由”的最高境界.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真正的“逍遥”是超越“此在”的自由.  相似文献   

5.
学校里的“劳动标兵”却是家人眼里的小懒虫,孩子“变脸”为哪般? 很多孩子在家和学校之间会“变脸”:有的在家里是“四体不勤”的小懒虫,在学校却是“劳劫标兵”;有的在家里是个多嘴的“小八哥”,在学校却是个闷葫  相似文献   

6.
王谦 《文史精华》2005,(4):12-17
中山舰是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一艘名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她25年的服役中,先后经历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孙中山先生广州蒙难“、“中山舰事件“和“武汉保卫战“五大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7.
文章拓展分析了“气韵”在山水画与唐诗中的审美体现,以谢赫“六法”引出不同时代、不同画家对“气韵”的不同感悟,分析“气韵”逐渐转向山水画并在其中不断演变的过程和特点;以诗歌中的“气韵”为导向,分析“气韵生动”是如何运用在唐代诗歌创作当中;重点论述了“气韵”在山水画与唐诗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了“气韵”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8.
吴娟 《神州》2012,(22):90-90
作文教学要植根于“人本·生活·情感”之中,使我们的学生作文回归于真本,喷发出“本”滋“本”味。在求“诚”中真实表现自我,在求“异”中激活学生思维,在求“纯”中拥有个性语言。  相似文献   

9.
日本在战后的60年间,围绕着社会发展的道路,各种思潮跌宕起伏.现在,“和平主义“(pacifism)确实在一般的国民意识中仍然占据着主流,但是,无庸讳言,以“国家主义“(nationalism)和“超国家主义“(over-nationalism)为核心的各种思潮,在当代日本社会意识的主流话语中,挑战“和平主义“,也一直在不同的层面上此起彼伏,影响着国民的心态,并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日本当代社会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孟繁仁  孟文庆 《世界》2006,(1):69-71
根据考察、考证,“女娲神话传说”所记载的“炼石补天”、“断鳌立极”,乃是反映女娲“煅烧石灰”和“立柱架梁”,即在“建筑材料”和“土木建筑”方面的两项科学发明创造,而“杀黑龙以济冀州”则是以生动的“比喻”手法,反映了女娲在“水利工程”方面的一项重要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  相似文献   

11.
“纪事”或日“记事”是编修史志的基本方法,章学诚将方志内容列为“四体”:“纪”、“谱”、“考”、“传”,将纪事列在首位。纪事在史志中运用很广,史志中“大事记”或“大事纪述”就采用系年纪事的方法。“大事记”与“大事纪述”的区别是,前侧重在编年,只记发生的事情,不讲事情发生的全过程和前因后果,如《春秋》记事和《史记》所列“大事年表”;后虽有编年,  相似文献   

12.
《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的“亲民”蕴含着古典学中的“亲爱于民”的思想。但十二世纪的程颐改“亲”为“新”,意指“革其旧”之意。事实上不符合古典学的“亲民”思想,应以改正。  相似文献   

13.
亲民与新民——古典史学的一场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札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的“亲民”蕴含着古典学中的“亲爱于民”的思想。但十二世纪的程颐改“亲”为“新”,意指“革其旧”之意。事实上不符合古典学的“亲民”思想,应以改正。  相似文献   

14.
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称谓外省志书常用“本省”、“全省”、“省政府”称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简称“本区”、“全区”、“区政府”似有不妥,易与专区、市辖区的“区”相混,还是简称“自治区”、“全自治区”、“自治区人民政府”好,在遇到获“区级奖励”、达到“区级水平”时,应在“区”后加(省),如:达到“区(省)级水平”。二、民族称谓。在不涉及具体民族时,如“民族干部”、“民族职工”、“民族学生”、“民族语言”等称谓,在新疆地方报纸上所常见。这种称谓不准确,应在“民族”前冠“少数”二字,因“民族”一词的…  相似文献   

15.
李海 《江淮文史》2004,(2):91-94
“反右”斗争之前,我在合肥工业大学担任校长办公室秘书兼民革支部主委,曾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革”一爆发,我又被“打翻在地”,其后的遭遇,一言难尽。“革”结束后,我的“右  相似文献   

16.
家里是慢慢儿“洋”起来了,前秋,妻购买了成套的音响及“VCD”,于是,“影院”设在家庭里了。经此折腾,这居室真可谓“中西合壁”了──客厅“西”而书斋“中”。那边厢,沙发、“OK”,这边厢,壁悬书画、案陈“四宝”。妻、儿在那边“OK”,我却在这边画着幽兰清竹。两室只一壁之隔,却气象遏然。但是,却如我们一家亲善相处一样,这东、西文化也并未“碰撞”,你“OK”你的,我画我的,和平共处。进一步讲,非但共处,且互济互补、相为掩映、相得益彰,“洋”者因有“土”货在侧“洋”味更浓,“土”者则因“洋”在而“土”味浓…  相似文献   

17.
雷颐 《炎黄春秋》2002,(10):23-25
1968年秋,我在河南郑州,此时“文革”正在高潮,在社会上闲荡了两年之后,我们这些小学六六届毕业生终于升人中学,在“工宣队”、“军宣队”的领导之下开始“复课闹革命”。所谓“复课”,复的当然不是“文化课”,而是“阶级斗争”这门“闹革命”的主课。整天价不是对从赫鲁晓夫、刘少奇到不少我们连名字还叫不出的  相似文献   

18.
边际文化与文化批评——对“贵州文化”的人类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化”在大众的心目中无疑被视为“边际化”。这个“边际性”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空间位置上处于边陲地带;二是在化上与“主流化”相比,是处于从属的“亚化”位置,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而言。在历史上,贵州一直被“蛮夷之地”、“夜郎自大”、“黔驴技穷”等等含有歧视性的话语表述着。在这种意识形态的笼罩下,贵州从古至今分别受到两种力量的冲击,在封建时代因是“化外之地”,王朝的统治一直没有放弃对贵州进行儒家思想的灌输;  相似文献   

19.
俗说俗物     
张从军 《民俗研究》2012,(4):F0003-F0003
福字石,是刻有大“福”字的石头,是青岛崂山周边乡村地区流行的一种新民俗。村民在门口或街角显眼的地方,放置一块刻有“福”字的大石头,“福”字全部用大红油漆填色。民间认为,石象征着“寿”,“福”字刻在石头上,就是“福寿双全”。走进村落,处处见福,石石有寿。这种新民俗其实是传统春节“福帖”民俗的延伸。“福帖”就是“福”字帖,一般是将写春联用的红纸裁成方块,按照菱形的方式张贴,“福”字写在菱形纸的正中。村民在大年三十贴春联的时候,同时贴“福帖”。大的“福帖”贴在影壁上,  相似文献   

20.
本对《论语》中的单音词“民”与“人”的使用情况作了穷尽性的考察,认为《论语》“人”的词义主要指称“有仁德与才能”、“在位”;“民”的词义指称在“知”和“地位”上处于“下等”的众庶。“民”的词义特点是“下”,“人”的词义特点是“上”。这种“下”、“上”的区别反映出的社会现实是:在春秋时代,孔子与弟子有仁德,仁人、贤人、善士、人才有贤能,但不在位;而居于上位的君王、诸侯、卿大夫大多“不仁”、“不德”、“不贤”。众庶则处于为“君”所“使”的“低下”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