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正维 《神州》2011,(7S):68-68
音乐教育是以其独特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艺术传播和美育教育。它能直接激起人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启发学生的思想,陶冶优良品格,培养高尚的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从音乐教学本身而言,它包括思想教育和艺术教育两部分,如果我们只是纯艺术地从音乐角度去传授知识,而忽视品德教育,就达不到审美育人的目的。因此,应通过音乐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少年儿童的审美意识,培养高尚的情操。结合音乐新课改教学,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音乐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周剑欣 《神州》2012,(22):31-31
音乐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作为德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学生的知情意等诸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音乐这种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董世友 《神州》2012,(9):325-325
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为音乐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富有创意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不断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勤于创新的思维和善于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刘丽萍 《神州》2013,(3):92-92
音乐教育是通过唱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欣赏等富于情感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的美学教育,它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创造力的培养,情操的养成等都有独特作用。然而由于农村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有关人员对音乐教育的忽视,农村音乐教育现状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作为一名乡镇农村音乐教师本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晓君 《沧桑》2010,(2):222-222,226
音乐教育是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载体与重要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把握学生精神走向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育是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载体与重要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把握学生精神走向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何登秀 《神州》2011,(7S):67-67
音乐教育是一种艺术教育,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育更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教育:它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陶冶学生情操、体验艺术之美的一种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8.
邢成君 《神州》2014,(3):59-59
音乐是一项普及率极高的艺术表现形式,古往至今,音乐用其独有的艺术魅力陶冶和熏陶着人们的情操,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小学音乐教育开始提倡:通过多种教育途径来提升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会和感悟,进而引导学生将这种审美能力拓展到其他领域。可以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之一。由于我国音乐教育起步相对滞后,教育理念不够创新,长期以来,小学音乐教育都将教学重点放在音乐基础知识以及技能方面,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当今小学音乐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侯翔 《神州》2020,(6):187-187
中职音乐教育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版块,音乐的教育是我们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能让人全面健康的发展,又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观以及艺术素养。在这过程中,音乐的理论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中职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度和掌握度,来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培养他们高的音乐技能。本文主要论述了中职音乐教育现目前在音乐理论知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分析了音乐理论教学在中职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荀洪梅 《神州》2011,(1):45-45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挖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对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那么如何把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声乐教学之中,如何提高演唱者及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将进行逐一论述。  相似文献   

11.
郭春梅 《神州》2013,(1):70-70
音乐欣赏是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倾听者置身于音乐天地。职高音乐教育教学中,欣赏课教学通过欣赏教学能够有效培养职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欣赏课越来越受到的重视。欣赏课作为一种职高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在整个音乐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职高音乐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投入,在日常学习中积累专业知识,让职高学生成为真正能听得懂音乐的知音,做音乐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贾鹏 《神州》2013,(33):98-98
本文从学生良好品质培养和学校办学两方面出发,阐释了在中职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最终指出没有音乐教育的中职教育将是一种不完美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王成春 《神州》2013,(14):106-106
音乐教育是知识传播、应用与创新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人才的摇篮。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当今社会是知识与能力共振的时代,只有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才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宗旨。而音乐教育以其丰富的多变的表现手法,强烈的情感意识,鲜明的音乐形象,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创造意识及创新能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忽视了音乐在学生的身心成长及创造能力培养上的重要作用,认为音乐课上只是会唱  相似文献   

14.
何思杰 《神州》2013,(1):85
目前,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了所有高、中、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音乐的美是很特别的,音乐所带来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价值的,能够给学生道德观念以及情感上的支持,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就是最终的目标,然而,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欣赏教学就是为了使学生成为音乐的享用者,在这时,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承担起引导的责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本文阐述了关于对音乐教育中欣赏教学的观点进行探讨、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永恒 《神州》2012,(10):5-5
一、新课标与高师音乐教育 2002年,中国音乐教育史上第一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正式出台,标志着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所引发的不仅是广大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对于教学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思考,还必将带来学校音乐教育这个链条上每一个环节的深层变革,其中首当其冲的是高师音乐院校,因为它培养出来的学生关系到基层音乐教育的成败。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实行重大举措的时候,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根据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对其课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李红 《神州》2013,(10):101
创新是发展之魂。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其音乐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李娟 《神州》2013,(35):92-92
作为一个中职教育工作者,我认为,音乐是所有中职教育学科中最富情感的学科。而幼教专业的学生在音乐领域的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幼教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将担负起学龄前儿童的教育问题,他们本身的心理健康程度十分重要。我们要立足于当下,对音乐教育的理念进行改革,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革新中职音乐教学的模式,提高中职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让音乐教育释放它的正能量,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素养,将其培养成为符合幼儿教标准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陈亚军 《神州》2012,(10):192-192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音乐教育是最能培养人、陶冶情感的一门学科,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影响和不可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韩春军 《神州》2012,(12):295-295
1音乐教育在中学教育中具有特殊意义1.1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地音乐作品,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丰富多彩地教学形式、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情感升华、心灵净化,这样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与真实。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人了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高中音乐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中音乐教育旨在教会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欣赏、鉴别和创造音乐美,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最终目的。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高中音乐教师如何实现教学创新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