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文 《神州》2011,(7S):128-128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在进一步更新,“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应试教育看质量”的教学要求,逐步成为历史,载入史册;而“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正在不断发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正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随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标准的推进实施和国际先进教育思想的引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张扬个性、保护天性”等教育观念已普遍被广大教师所认可。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尊重学生”的内涵不断被扩大和曲解:“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永远是对的”、“学生就是上帝”等流行话语在教育圈内此起彼伏,社会舆论也蜂拥而上,积极倡导激励  相似文献   

3.
王珊 《神州》2014,(9):120-120
生本教育是近几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是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生本教育最大的亮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更加强调学习、探究与合作等,这些都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于佳 《神州》2012,(31):174-174
当代高校大学生具有独立的生活观、思想观、价值观,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高效的思政教育存在“三不”现象,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培养全方面、多方位、高素质的高校人才,改善高校“三不”现象为当务之急。因此。本文将借助高校的思政教育现状,通过学生于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问题来论述高校思政教育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5.
葛威 《南京史志》2009,(5):32-32
时下,学生违纪现象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校园伤害事件也屡屡发生,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一个重要原因是正面教育、赏识教育成为教育的亮点和主流,“惩戒教育”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教师谈“惩”色变。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生被“宠”坏了,部分学生自私冷酷,个性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有的学生肆无忌惮,无法无天,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很让人痛心。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笔者呼唤为惩戒教育“正名”。  相似文献   

6.
耿玉柱 《神州》2012,(18):181-182
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是人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主要目标应该放在“创新素质”的培养上。在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喜欢自由思考问题”等,看上去不是直接的创新教育,但它却是“创新素质”的源头活水。因此,在现代数学教育中,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学生的创造性的个性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郝艳艳 《神州》2012,(7):151-151
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对于面临高考的高中学生来说课堂是接受知识的重要场所,怎样高效地利用好课堂有限的45分钟进行高效教学是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高效教学的目的是要实现从“组织教学”到“动机激发”、从“讲授知识”到“主动求知”、从“巩固知识”到“自我实现”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是传播知识的“播音员”、学生是接纳知识的“接受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成为历史。广大教师应率先垂范,彻底改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大胆地探索教育教学的方法,争当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排头兵,才能保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变。角色由“教”向“导”转化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除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外,更重要的是要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当学生学习的顾问…  相似文献   

9.
《江淮文史》2005,(6):F0002-F0002
冯璐:1996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校,同年分配到合肥师范附属学校工作至今。参加工作以来,她坚持以培养学生兴趣和发展思维能力为出发点,始终把素质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变为“探索、研究、发现”的主动型学习,“让权”、“让学”于学生。中央电教馆原副馆长周君达等现代教育技术专家认为,冯璐建构的新型教学模式摆脱了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很好地渗透了“建构主义”理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独辟蹊径。  相似文献   

10.
吕维强 《神州》2012,(6):184-184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遵循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强调了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李金霞 《神州》2013,(1):67-67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职高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课程理念、课程评价、实施建议都有了全新的阐述。语文作为职高教育基础性课程,在提高职高职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本文立足于职高学生现状,探索职高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坚持以“学生为本”,以“适用”为原则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职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正>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争做“大先生”的信念,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坚韧,是“静待花开”的希望;是让学生经历社会化教育,把孩子们培养成“人”。——题记“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我看来,这句话不仅是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信任和期许,更是对自己的约束和鞭策。带着这份责任与使命,我向着明亮那方,一路前行。根据学校发展实情,以“为了每个生命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为指引,开展“三学课程”,着力于“四力”——文化影响力、自我领导力、规范执行力、未知敏锐力的提升,致力于“六个小妙招”的研究与实践,让老师与学生们在研究中享受教育的快乐!  相似文献   

13.
杜欣欣 《神州》2020,(6):208-208
高职教育中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思想,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科学教育,提升教学方案设计质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要点,在此基础上,以环境艺术课程设计为例,重点研究高职教育课程的创新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14.
莫晓秋 《神州》2013,(34):101-10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不断涌现出来,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活动都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注重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和“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本文笔者就将从多个方面对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王晓娟 《神州》2011,(7X):180-180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各种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美术教育的内涵也在日益丰富。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如何才能使美术教学更“有效”?本文主要从学生的兴趣、教学氛围的创建以及个性化教育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6.
尹小芳 《神州》2013,(5):75-75
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创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我学习和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后的感受。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以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求从教学观忿、目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中心,兼顾其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唐俊杰 《神州》2012,(22):12-12
现在独生子女居多,教育也主张“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自主”绝不是放任自流,“张扬个性”也绝不能让孩子丢弃纪律、道德与责任。我们的教育目标首先是“成人”教育,再是“成才”教育。“成人”教育的内容涵盖了人性的“真”、“善”、“关”等方面。反映人性善的感恩,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一一会感恩,才会从善;会感恩,才会尊重、理解、宽容他人;会感恩,才会热爱生活!因此,学校对学生管理的同时,教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8.
陈亚军 《神州》2012,(4):149-149
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奠定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心理及情感基础。  相似文献   

19.
梁燕飞 《神州》2012,(18):89-90
学校教育“以人为本”,育人“德育为先”。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工作,是现代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育人的基础。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  相似文献   

20.
陈鸣寅  沈晓海 《风景名胜》2021,(4):0116-0116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教育部门对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程度也愈发重视。由于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所以在劳动教育的培养机制下不能“一视同仁”,特别是在学生进入社会前的高校教育阶段。本文认为,劳动教育应该具有“递进性”,也就是说对于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开展与其匹配的劳动教育,并且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从而促进我国学生教育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