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丽  林学伟 《神州》2012,(31):201-201
传统装饰元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演变发展,有着独特审美习惯和文化内涵,在历史、文化、工艺美术等方面有着较高的价值。发掘和提炼现代壁画中的传统装饰元素,是一种表达美的感受和审美情趣的活动,也是这种审美能力外在化的形式和技巧。  相似文献   

2.
砖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艺术语言丰富,而且还浓缩着中华文化的精华。亳州花戏楼精湛的砖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其清新质朴中饱含着中华文化"和"的审美伦理内蕴。这些砖雕具有极大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砖雕艺术风格和艺术发展成就。它们以审美表征形式生动呈现了图形文化中的器物意识形态,使审美个体在审美的同时受到"和"的审美道德规训。  相似文献   

3.
文帅楠 《神州》2014,(15):190-190
影片《归来》的上映引发了新一轮历史和审美之间书写问题的讨论。笔者认为由于审美意蕴在任何艺术形式中的不可或缺性因此问题的关键应该是审美意蕴如何生成。影片中导演寄予的审美形象显然是“冯婉瑜”,她的记忆失常是语言或者符号在传递过程中能指和所指间的失效,意义因而在接收者那里重新回流到能指形成封闭,由此形成的永久性象征才是影片的审美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4.
马双 《沧桑》2009,(5):230-231
李清照词中的"瘦"字的运用,用法灵活自然,意趣横生,风致嫣然,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本文对李词中出现的三"瘦"进行赏析,探讨"瘦"字妙用的历史继承及对比,针对李词中"瘦"字进行艺术审美鉴赏,并从个人经历、修养喜好、社会审美趋向和时代心理特征等方面探寻李词中多用"瘦"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思考自身的来历与归宿必然引发对历史的思考,人类除了艺术之美和自然之美,另一重要审美即历史审美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出现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和平与战争、情感与伦理的冲突,自然而然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悲剧事件和人物命运,而后世对此的评价一直随着社会观念的发展而产生着变化。杨玉环的个人悲剧命运,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历史人物笔下的评价褒贬不一,展现出不同时代中历史审美中悲剧审美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满族民间传说故事是满族民间故事的一种,其创作介于真实和虚构之间.有历史依据的传说内容,有传奇性色彩的传说情节,灵活丰富的创作技巧,相对固定的流传范围,其内容总体上是关于满族历史人物和渔猎文化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到隐含的历史遗迹以及满族人们的审美情感的取舍和审美价值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冯志达 《风景名胜》2021,(2):0092-0092
传统文化,对于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非常重要.我国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流传下来的文化博大精深,若能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园林设计中,可产生独具特色的视觉效果,让现代园林变得更有魅力,也能满足大众日益提升的审美情趣.新时代,人们的思想潮流在不断进步,更希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更希望能让民族文化精髓得到传承和发扬.本文通过结合...  相似文献   

8.
杂体诗是古代文学花园中的奇葩,它们通过句子、词语、词素、字形的重复和语音的重复,达到令人耳目一新,击节称奇的语言效果,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杂体诗的创作有着多样的文化环境,反映着作者的审美意趣和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9.
惹格阿合  费星华 《神州》2012,(22):91-91
语文教学主要是文章教学,而仞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美的特征,语文的教学就是审美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已经成为当代语文教学的迫切要求和时代使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去激发、诱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王天智  陈文国 《神州》2013,(15):212-212
文人画是画家多方面知识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种综合型的艺术,文人书画以不同于院体画的另一种典范意义对后世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对中国传统文人画教育中的审美倾向的发展和改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谭拥军 《文史月刊》2012,(Z3):103-103
丝绸服饰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体现着古代儒家、道家的审美哲学,具有不可避免的审美传承性。  相似文献   

12.
闫婷 《南京史志》2023,(41):33-35
<正>幼儿园绘本审美教学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幼儿在审美过程中更加敏感、深入和独特,同时可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的审美需求和发展规律,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杭州在唐宋时期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化,是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的素材来源与情感寄托,而这在与后南宋时代的兴衰对比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与失衡。失落中的梦华怀旧情结,在小说作者的审美心理与创作动机中,以及杭州读者群的接受心境与审美情趣中是普遍存在的。这是明末清初西湖小说兴盛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4.
针对李劼人“大河三部曲”之《大波》中的“文献体”叙事策略,有学者认为“文献体”叙事对还原历史本相固然可以起到强化历史真实性的效果,但若将其视为手段不予以合理剪裁,反而会起到阻碍审美阅读的反作用,削弱文本的审美效能。本文以《死水微澜》为例,全引实录的“白头帖子”,与特定的环境、人物、主题相结合,既覆盖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性,又使人物形象得以凸显,展现出人物形象的复杂性,还很好地诠释了如何将政治事件作为淡远的历史背景,来展现时代历史的变迁。它是小说的一道亮点。  相似文献   

15.
美与丑是对立统一的审美观念,可以相互转化。现实生活中充满了美与丑,艺术手段可以转化生活中的美与丑。艺术作品中的丑具有持久的力量和强大的说服力,能直接而幽默地表现艺术形象,达到"反审美"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畅  王艳 《神州》2012,(8):22-22
经典既是实在本体又是关系本体,是那些能产生持久影响的伟大作品,它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历史穿透性;文学经典更强调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来理解“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历史时段的文学取得合理性存在价值,并形成独特的思想艺术传统的根本依据和保证。本文将从爱国情怀及对民族道德传统的认同两个方面来阐述中国文学经典传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神州民俗》2007,(10):2-4
民族民俗文化和审美心理作为内在因素,决定于整个旅游文化有所不同的形式结构和风格传统。维吾尔族民俗的形成、发展历史和本民族传统审美心理决定了当前维吾尔族旅游民俗的独特性和永恒性。文章从民族民俗文化与审美心理综合渗透研究的方法,探讨了新疆民俗旅游发展趋向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长阳南曲具有深厚的历史、审美、文学、和谐等多重价值,可考虑利用人才效应,创造良好氛围,借助产业平台,建立健全机制等举措,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中的多种关系,使长阳南曲在新时代和谐社会建设中更为耀眼夺目。  相似文献   

19.
史玉梅 《攀登》2007,26(3):175-177
塑造女性美是各个时代文学的主题。《诗经》与“花儿”中的女性形象,均以自然健康、任性乐观的面目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和艺术的享受,使我们感受到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民歌内在的创作规律,这也是人类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审美积淀。  相似文献   

20.
卢世主  钟宇声 《南方文物》2022,(2):93-101+92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铜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与商周时期相比,其题材选择更加丰富多样。既有对神仙世界的想象性创作,也有对现实生物的模仿及历史事件的记载。器物的造型和纹饰出现嬗变,立体的肖形附饰逐渐消失,肖形造型中的立体抽象纹饰也被飘逸浪漫的细刻线或器型本身的写实塑造代替。其审美思想也有所发展,审美范畴逐渐转变,且充满了人文精神和生活化倾向,还反映出汉人不同于前人的审美观照模式。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铜礼器走向生活用器及宗教环境改变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