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慧荣 《神州》2013,(23):151-151
语言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沟通工具,没有语言我们将无法正常的交流。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需要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媒介。但是在语言中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现象,有主观的不平等,纯语言的不平等以及交际的不平等。主观不平等,它涉及到的是人们对彼此语言的主观看法。纯语言不平等是指由于语言使用反映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产生的不平等。交际的不平等指如何使用语言去进行有效地交际。本文根据语言学家赫德森对语言不平等的分类,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语言中的不平等现象,并通过举例来说明这一现象,希望能够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沟通工具,没有语言我们将无法正常的交流.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需要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媒介.但是在语言中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现象,有主观的不平等,纯语言的不平等以及交际的不平等.主观不平等,它涉及到的是人们对彼此语言的主观看法.纯语言不平等是指由于语言使用反映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产生的不平等.交际的不平等指如何使用语言去进行有效地交际.本文根据语言学家赫德森对语言不平等的分类,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语言中的不平等现象,并通过举例来说明这一现象,希望能够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秦红丽 《沧桑》2008,(3):242-243
自中国的第一批移民抵达美国后,华裔美国人就一直徘徊在美国主流文化之外,找不到自己的身份所在,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使他们成了双重他者,既远离中国文化,又不被美国文化所接受。本文试图通过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来解读华裔美国人长期以来对自己文化身份的寻找定位的过程,从老一代移民对"中国人"身份的坚守,到在美国出生的华裔人面对两种文化的困惑和矛盾,以及处于双重"他者"的尴尬地位,再到以汤亭亭为首的美国华裔作家对文化身份的新构想,通过中美文化的融合来建构独特的文化身份,通过平等对话来达到两种文化的沟通。  相似文献   

4.
针对中国史前"古国"概念定义不清晰的问题,基于苏秉琦先生古国概念的初衷,借鉴酋邦理论概念,根据中国考古实践,将中国史前时期不平等的前国家社会定义为"古国",即高于部落之上,有地缘政治倾向,稳定的、独立的、等级化的血缘政治实体。考古实践中,可以通过对中心聚落及聚落等级制、中心聚落内部的身份等级制、权力或权威的象征物、权力或权威与亲缘关系密切相关等诸多现象的分析,形成指证古国社会性质的考古证据链。中国史前古国可根据不同的经济基础分为自然经济古国与商品经济古国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李海霞 《沧桑》2012,(4):75-77
“山寨文化”已经在大学里普遍流行,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研究山寨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身份的独特性,而且还能从更广阔的视域思考当今时代特征下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探讨“山寨文化”出现的原因以及意义,以期以一个更科学的态度来思索这类文化现象以及探索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6.
向广宇 《沧桑》2014,(1):79-83
文化认同是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经过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传播。在文化上有认同感的产生,有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加强彼此间的认同与包容,进而对解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产生积极影响。在南海区域,郑和崇拜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郑和这个形象推动了南海区域文化认同感的产生与发展。本文列举了郑和崇拜的具体现象,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出现这一崇拜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郑和这个文化符号在解决今天的现实问题上的意义,并进一步强调对国家与地区间交往的和平与平等原则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文化认同是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经过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传播。在文化上有认同感的产生,有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加强彼此间的认同与包容,进而对解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产生积极影响。在南海区域,郑和崇拜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郑和这个形象推动了南海区域文化认同感的产生与发展。本文列举了郑和崇拜的具体现象,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出现这一崇拜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郑和这个文化符号在解决今天的现实问题上的意义,并进一步强调对国家与地区间交往的和平与平等原则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绝对不仅只是为了以赚钱为目的的旅游或娱乐,而是对历史记忆的学习重温,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化遗产涉及国家的文化身份认同,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它们被视同为共有的信仰和情感,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文化角色和身份,是国家或城市的核心情感和象征。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政治文化是研究现代西方政治文化的重要逻辑起点,古希腊政治文化以其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等内在价值理念的追求对现代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和政治四个维度对古希腊政治文化产生的基础进行了探讨,力求从源头上对古希腊政治文化的生成环境给予全景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10.
作为体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代表性著作,《十日谈》所提倡的平等历来为研究者们所赞颂。笔者从《十日谈》对佛罗伦萨社会的反映,特别是对宗教生活中的教会人员形象塑造进行分析并与其他世俗人物塑造进行对比,认为《十日谈》所提倡的平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而是根据对象身份不同而采用了双重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1.
旗人与民人的身份不仅体现在制度上,亦有地理边界,即旗界与民界.本文通过对清代吉林将军双城地区的旗界、民界及身份制度的考察,发现即使是清朝皇帝密切关注的双城堡旗界,也无法长期保持封闭性.随着携眷民人跨越封堆进入旗界,界内很快出现民界,并不断扩展,标志旗人身份制度的地理边界被迫不断内移.实际上,清廷很难通过政策法规将民人拒之界外,其他的地理空间边界,如山海关、柳条边等也是如此.但旗、民身份的不平等会对民人产生持久、广泛的制约.民人虽然可以通过种种途径进入旗界,却要接受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地位,从而形成“一种不平等移民之事实”,这也是清代东北地区封禁政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对陶希圣的学业、思想和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其从一名世家子弟转型为现代知识分子。陶希圣以亲属法为研究对象,沟通中西思想文化,建立了一套独立的思想体系,为其身份转型奠定了基础。陶希圣身份转型个案分析,有助于重新思考"中国文化走向"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3.
妇女的身份地位与文化有密切关系。贵州少数民族如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传统文化中,都有女性始祖崇拜,妇女在家庭、社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有一些限制妇女自由的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妇女地位,一方面应强化一些民族文化、习俗;另一面必须对不适现实需要的观念加以调整。民族贫困地区妇女权益的改善最为重要的是教育,大力发展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和扩大教育投资才能真正从源头上解决现实的妇女不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缅甸华人群体由于不同的居住空间属性而产生内在差异,虽同样来自中国,却出现了华人、果敢人和勐稳人三个群体,并形成不同的身份认同。论文从空间属性的视角,着重对勐稳人的身份认同建构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居住空间和形态是影响其身份认同建构的重要因素。勐稳人的居住空间和形态的特殊性使其产生地区认同并进一步产生国家归属感,但其民族认同度显得模糊具可建构性:既对当地文化持开放欢迎态度又保留有传承传统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15.
向达 《攀登》2010,29(5):63-68
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被誉为东西方的伦理学之父,作为轴心时代的文化英雄,他们的思想言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就孔子对中国历史、伦理本位及注入式教学等的影响,苏格拉底对西方理性、平等、自由及启发式教学的影响等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探讨当下人类面对的文化困境和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16.
马小兵 《沧桑》2010,(3):144-145
社会分层现象是现代西方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此起彼伏,从未间断过。许多西方社会学者也已经认识到其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而过度的冲突和斗争会引起社会动荡,形成社会运行的障碍。出于维护的目的,他们对社会分层现象也十分重视,并且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作为这一研究的结果,他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分层理论和模式,用以描述社会差异,把握各个社会层次上人们的社会表现,预测不平等现象的发展趋势,干预和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其中,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对西方分层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西方社会分层研究虽然理论名目繁多,分层标准五花八门,但一些基本特点都是溯源于韦伯的分层理论和模式。  相似文献   

17.
论文分析阐述了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认为1819—1912年间,新加坡华人族群的身份认同,受到居住地、与西方文化和南洋土著族群的互动及对中国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有关中国的认知对新加坡华人族群身份认同的嬗变具有决定性作用。甲午战争后,新加坡华人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的质疑和反思。辛亥革命后,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产生了重大转变。新加坡华人族群再也不是过去唯唯诺诺的大清"臣民",他们开始基于自身主体利益的考量,大胆地向中国政治说"不"。这表明,新加坡华人族群主体性和身份认同的构建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18.
徽州传统聚落是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载体,从文化景观的视角对徽州传统聚落进行文化空间结构认知研究,发现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徽州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徽商为徽州传统聚的落形成、发展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极具特色的风水术的应用展示了徽州传统聚落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充分体现了物质建筑与精神文化的巧妙融合。  相似文献   

19.
沂水刘南宅族谱里收录了较多家族神话,作为族群记忆延续至今,对刘氏家族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深远。这些家族神话之所以能够产生、流传,与刘氏先祖的早期历史及明清时期的社会文化有很大的关联,它既是对易代之际家族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困局的应对之举,也是时代宗教文化现象和士人生活、文化惯习的直接反映。通过家族神话,刘氏家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易代之际"移民""贰臣""父子殊途"所造成的身份认同困局,树立了刘应宾及其支脉在家族内外的政治权威,在其家族对当地进行文化控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殉牲是考古学的重要现象和研究内容,是墓主人身份、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游牧民族因地理环境决定了生业形态,杀牲祭祀和墓葬殉牲是丧葬的重要习俗,也是某种宗教仪式和信仰的表现。本文对青海都兰热水墓群新发掘的2018血渭一号墓的殉牲现象进行梳理,从殉牲遗存的形式、殉牲的种类和埋葬方式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归纳总结了殉牲习俗的一些特点和意义。最后通过殉牲现象对热水墓群殉牲的种类相同的原因以及表现出的多元文化特征进行解析,得出游牧民族在碰撞、交流的过程中,文化互动带来认同的趋同,但葬俗却固守着自身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