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年初,淮海战役结束后,解放战争势如破竹.国民党军队由东北退到华北,由华北退到华中,几百万“精锐”部队被人民解放军消灭殆尽.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政权朝不保夕,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2.
《沧桑》1996,(3)
—上太原 蒋介石1934年11月8日第一次抵达太原,并停留四天。这是他四上太原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 此次太原之行,是蒋到当时华北视察进程中最重要的一站。主要目的是与阎锡山言归于好。 1930年中原大战,蒋、阎交恶。1931年8月5日,阎锡山秘密回到山西。经人斡旋,阎于次年2月2日就任了蒋介石新任命的太原绥靖公署主任一职。蒋、阎关系在经历风波之后又开始了新的旅程。 这时的蒋介石,正踌躇满志,施行其壮大自己、削弱异己、退让日本的战略,使中国局势更加凶险。这种局势,当时任山西省主席的徐永昌在1933年11月13日的日记里有这样的描述: “按去岁余南下所患,蒋先生一意要造成完全的黄埔系师长,谓此才算自己的势力,才能救国,才能有为,因此非嫡系的剿匪军队皆从观望,且恐匪灭后将渐及于彼,乃亦各固其一已之势力,谁复为国家、为社会再打算一点,是今日蒋先生越打不下匪越思厚自己势力自己打,如此则他人越不助自己,军费越不够。或谓蒋先生不过借剿匪增自己势力耳……” 另一方面,蒋介石施展其策略也招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侵占东北得逞后急急进取华北之野心。  相似文献   

3.
山西乃华北重镇。统治山西近40年的阎锡山,除在反共卖国方面和蒋介石有着共同利益并配合默契外,一向与蒋明争暗斗,貌合神离,矛盾重重,关系非常微妙。因此,蒋之每次来并与阎会晤,深受世人瞩目。经查,蒋曾于抗战前的1934  相似文献   

4.
蒋介石所以能统治中国长达22年之久,历史原因很多,人们直接感觉到的,就是蒋介石得到一大批忠实于他的文臣武将的辅佐。杜聿明是蒋介石的一员心腹干将,他为“蒋家王朝”南征北战,效忠卖命,于淮海战役被俘。追寻他当年的一些活动踪迹、人生道路,对于深入研究国民党政权的实质、特点和统治手段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1935年5月至7月之华北事变,是日军企图侵占华北的重要一环,蒋介石由"委曲忍让"而"隐忍至此"。一方面,他要集中精力解决西南问题而对日"委曲忍让",由何应钦出面对日交涉。他指示何应钦对于日军提出的于学忠等人撤职、中央军撤出华北等一系列问题以"自动实行"方式加以接受,不能给予"任何书面之承诺",出现了特殊的外交文件《何梅协定》。另一方面,蒋介石只能"隐忍至此",对于日军要求将停战区扩至平津地区、华北人事等附带事项须按照日方意思处理等问题拒绝接受,并考虑下"最后之牺牲"的决心。何应钦比较忠实地执行了蒋介石的处理方针,日军因基本企图得逞而表示河北问题"告一段落"。蒋介石认为自己有效地应对了华北事变,并认为比起处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来说较易些。  相似文献   

6.
廿四、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徐永昌请人疏通,汪精卫的支持,终于使蒋介石任命阎锡山为太原绥靖主任  相似文献   

7.
<正>抗日战争胜利后,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蒋介石一边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一边从西南、西北大后方调集重兵,其中一路向华北发动进攻,企图夺取华北各大城市、铁路干线及其他战略要地,进而控制东北。为抢占战略要地,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上党地区(今属山西省长治市)发动猛烈进攻,企图首先分割中共领导下的太行、太岳两根据地,  相似文献   

8.
华北事变后,日本在华北的走私活动渐趋猖獗.这不仅严重践踏了中国主权,打击了中国弱小的民族工商业,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政府统治的基础.为维护和稳固自身统治,国民政府试图遏制华北走私,取得一定成效.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考察,我们可以从另一侧面窥见国民政府在华北事变后对目政策的变化,而这恰恰是我们所不应忽视的.  相似文献   

9.
张皓 《安徽史学》2015,(1):26-40
1937年7月8日至28日,蒋介石、宋哲元围绕如何处理七七事变产生争议。蒋介石认为七七事变不可能得到和平解决,多次要求宋哲元坐镇保定,准备应战。宋哲元则拒绝,幻想对日妥协以维持第29军继续坐镇华北的地位。蒋介石也曾通过各种渠道和平解决,一方面表示中央与地方的立场一致,一方面设法由中央政府管控对日交涉。这场争议以宋哲元是否到保定坐镇为始终,以能否维持现状为焦点。在日本使华北"明朗化"的既定侵略步伐下,宋哲元不可能维持现状,只能到保定坐镇,蒋宋二人的争议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0.
<正>1948年8月,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徐向前签发了《进攻太原的战术指示》,明确了攻取太原的作战思想。1948年9月28日,中共太原总前委向中央军委报告了攻打太原的作战方案。1948年10月17日,于榆次成立太原市政府。1949年3月29日,阎锡山从河西圪僚沟乘飞机逃离太原。1949年4月20日,华北野战军发起了对太原的攻坚战。1949年4月23日,太原前线司令部发布总攻命令。1949年4月24日5时30分,人民解放军向太原发起总攻,1300门大炮从四面轰击城墙。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4月24日是太原解放70周年纪念日。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解放前有人口32万,是全国著名的军事重镇和重工业城市。阎锡山在太原建设"百里防线",仅各式碉堡即建有5600余座。太原,被蒋介石捧为"反共模范堡垒",阎锡山则自吹是"铜墙铁壁"的"坚城"。解放太原是全国解放战争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解放军付出代价最大的一场城市攻坚战。太原战役,  相似文献   

12.
《百年潮》1997,(4)
蒋介石“决心应战” 1937年7月7日深夜,北京西南方向响起激烈的枪声。在卢沟桥地区进行非法演习的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和受到射击,悍然向中国军队驻守的宛平县城发起了进攻。第二天一早,为躲酷暑移到庐山牯岭办公的蒋介石等南京政要们就收到了华北地方当局的“特急电报”。一时间,蒋介石还弄不清楚日本此次挑衅的企图。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历次挑衅无不以蚕食、控制和侵占中国土地为目的。何况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多田骏早就公开声明,  相似文献   

13.
国民党实权派的哲学思想(1925—1949)杨慧清国民党实权派,是相对于国民党内胡汉民派、汪精卫派、阎锡山派等其他派别而言,指以蒋介石为首的掌握国民党实际统治权力的一派。国民党内派别林立,争斗激烈。蒋介石派能在其中取得实际控制权,并能统治中国社会达2...  相似文献   

14.
李传玺 《纵横》2010,(8):12-15
1937年抗战爆发后,胡适于7月12日飞赴庐山。刚一上山,便被蒋介石邀去会谈。面对蒋介石在华北问题上的犹豫态度,胡适慷慨陈词,力促蒋下决心派兵迎敌。王世杰(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曾说,胡适的这番力谏和随后冯玉祥的痛陈对蒋介石坚定抗战信心、明确抗战态度起到了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日本发动华北事变后,蒋介石摒弃前嫌,主动争取与苏联结盟,其目的是联苏抗日。本文通过分析蒋介石日记,来进一步探讨蒋介石争取与苏联结盟的真实意图,其目的并不是简单的联苏抗日,另一方面也想联苏制共。  相似文献   

16.
蒋介石早年性格特征及形象重塑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震亚 《民国档案》2002,35(4):50-58
蒋介石早年即投身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为推翻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统治而奔走。对于蒋的这一段历史,誉之有之,毁之亦有之。本试图从蒋介石性格的剖析入手,以其行踪为经,事件为纬,力求公允地评述蒋的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波澜壮阔。产生过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这其中,蒋介石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他依靠北伐起家,入主南京,统治中国22年,此后又败走台湾,统治台湾26年。蒋介石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还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命运。长期以来,对于蒋介石的历史评价,要么妖魔化,要么神化。那么,真实的蒋介石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他曾经做过哪些事情?让我们看看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天石先生所作的评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杨天石 《文史博览》2006,(11):30-33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波澜壮阔,产生过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这其中,蒋介石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他依靠北伐起家,入主南京,统治中国22年,此后又败走台湾,统治台湾26年。蒋介石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还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命运。长期以来,对于蒋介石的历史评价,要么妖魔化,要么神化。那么,真实的蒋介石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他曾经做过哪些事情?让我们看看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天石先生所作的评述和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蒋介石死了     
台北消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四月五日在台湾病死. 据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四月六日报道,蒋介石死后,蒋帮由伪“副总统”严家淦接任伪“总统”,以继续维持其对台湾人民的反动统治. 蒋介石自从一九二七年背叛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以来,一直作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代表,坚持反共反人民,独裁卖国.他双手沾满了中国革命人民的鲜血.但是他的血腥统治始终未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  相似文献   

20.
宋子文和蒋介石既是郎舅关系,又是上下级关系。在蒋介石统治中国20多年中,宋曾是蒋家王朝的重臣。但由于二人的出身和经历不同,他们在很多问题上又政见相左。《宋子文和蒋介石的恩恩怨怨》一文讲述了他们这种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