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综合年鉴汇集了大量有关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的资料信息,从本质上看,是一项对本地区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的工作,是一项信息处理的工作。然而,要在一本纸质版的、约百万字容量的地方综合年鉴中,全面、客观、准确地体现本地区方方面面的信息,难度很大。本文认为,可以运用信息构建理论,从“地方信息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这一完整链条的角度,超越传统年鉴纸质出版物的观念,从“地方综合年鉴信息数据库构建”“地方综合年鉴信息整序”“地方年鉴信息挖掘与开发”三个方面,对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进行功能定位的细分与规划。  相似文献   

2.
地方综合年鉴的框架设计是决定其编纂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已出版的部分县级地方综合年鉴的框架设计中存在年鉴框架覆盖内容不全面、年鉴内容分类不够科学、类目编排逻辑性不强等常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在明确年鉴基本内容构成的基础上,按照分类法的编排方式,遵循分类科学、门类齐全、归属得体、编排有序、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原则,将年鉴的资料信息形成一个科学的逻辑系统。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年鉴事业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精细化的要求。作为信息载体的年鉴,应该尽量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而目前的多数地方综合年鉴有效信息量少,读者寥寥无几。因此,创新地方综合年鉴的内容、框架和形式,提高地方综合年鉴质量也就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框架是年鉴基本内容和编排形式的总体设计,是年鉴的基本架构。要编纂好一部地方综合年鉴,首先要设计好年鉴框架,确定全书的选材方向和内容范围,这样才能将一个地方或行业一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组合和编排。  相似文献   

5.
楼向华 《中国年鉴研究》2022,(1):33-38+78-79
近年来,地方综合年鉴的作用日趋重要,其编纂工作越来越为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所重视。为避免地方综合年鉴出现“千鉴一面”的局面,年鉴工作者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需要牢牢把握好地方综合年鉴的特征,创新年鉴发展思路,形成独有特色。一部年鉴的特点由多方面组成,而框架不仅是地方综合年鉴的纲目,是其信息资料的科学组织形式,更是体现一部年鉴的编辑思想、内容结构和特色形式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框架设计作为年鉴编纂的首要任务,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年鉴全面性和地方性,也决定年鉴编纂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6.
地方综合年鉴是大型的信息密集型工具书,集权威性和综合性于一体。如何为读者提供“点击率”较高的信息,不断完善年鉴的信息功能显得十分重要。地方综合年鉴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框架体系。作为“官办”年鉴,其篇目框架属公共信息体系架构,并已形成信息全、重点突出、连续性强的信息流,有较强的资政、存史、对外宣传、招商引资的作用。地方综合年鉴从政府办年鉴的角度,突出了共性,使其在年鉴主体部类设置上形成趋同性。这就逐步形成了“千鉴一面”的倾向。然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些主管部门所管辖的范围越来越窄:  相似文献   

7.
记述对象问题是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的一个基本问题。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对编纂地方综合年鉴以及提高其质量具有比较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记述对象问题也就是地方综合年鉴的定位问题。目前,全国每年编纂出版的地方综合年鉴有数百种之  相似文献   

8.
<正>2014卷《南通年鉴》以大纲栏目创新为重点,以时代地域特色为亮点,聚焦年度重大事件,展现城市魅力风采,在框架设计、条目编纂、内容挖掘上进行了一些有益地探索和改革创新,注重新事特事记述,扩大信息资料容量,不断提高年鉴的社会实用价值。一、坚持稳中求变,在转变理念上谋篇布局年鉴框架结构是年鉴编纂的基础,是年鉴编纂的纲。年鉴框架结构应保持相对稳定,但也要顺应年度发展变化,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聚焦年度中心工作、重大事件、行业特点,把大事、特事、新事等及时调整到新的框架结构中去,实现年鉴常编常新。在2014卷《南通年鉴》框架设计过程中发现,按照往年  相似文献   

9.
正从专门书刊到日常交流,关于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关系的论辩不少,其中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年鉴体例志书化,就是将志书体例移植于地方综合年鉴;二是年鉴地位附庸化,就是将地方综合年鉴仅仅视为志书的资料工具。细细探究,二者其实指向同一问题,就是地方综合年鉴的独立地位问题。独立性问题为所有学科发展所共同经历,于地方综合年鉴同样不可忽视,本文试从我国  相似文献   

10.
大事记是地方综合年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便于了解一个地区的发展概貌、把握地方综合年鉴的中心内容、丰富地方综合年鉴内容表现形式等作用。笔者通过对6部中国精品年鉴大事记的梳理、分析,认为地方综合年鉴要编纂好大事记,且使其达到上述作用,选录的大事要做到“四要”,即要“大”“新”、要“精”、要“准”、要“全”,同时还需处理好大事记与其他资料形式的关系,严格按照广搜集、深挖掘、细加工、重审校4步流程进行编纂。  相似文献   

11.
地方综合年鉴是一种重要且特殊的信息媒介。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的过程,也是实现信息传播的全过程。要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这一目标,年鉴编纂者就必须做好地方综合年鉴的信息传播工作。《连云港年鉴(2019)》等4部中国精品年鉴在信息传播方面各具特色,值得认真分析和考量。在做好年鉴信息载体的“质”与“量”的基础上,4部中国精品年鉴在信息的选用、信息的扩展、信息的特色、信息的取舍、信息的检索5个方面对年鉴信息传播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探索创新。为优化年鉴信息传播效果,在年鉴编纂过程中应注重信息的独特性和信息传播的差异化,借助跨领域思维突破信息传播中的路径依赖,通过信息传播创新增强年鉴影响力。年鉴编纂者可以将年鉴编纂放在信息传播的视角下进行分析考量,通过坚持互学互鉴,做到善思善创,秉持系统思维,推动年鉴编纂的创新思考和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国各地首届社会主义新志书编纂任务的陆续完成,编纂出版地方综合年鉴就成为各地各级地方志办公室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伴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脚步,如何使地方综合年鉴这一独特的信息载体展现出其魅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编纂与实践 地方综合年鉴是具有地方政府公报性质、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它着重记载该地区一个年度发生的大事要事,汇集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文献和信息,通过概况、事件、重大主题、人物等资料,向读者提供详尽的事实、数据和统计资料,反映一地社会…  相似文献   

13.
年鉴的框架是承载年鉴内容的主体结构,是编纂者指导思想的体现。框架不仅贯彻年鉴体例,而且框定年鉴的内容,并明确信息资料归属和层次。年鉴编纂者要努力设计出符合地域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年鉴框架。一、当前县(市)级综合年鉴框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粗浅探析近年,编纂出版的县(市)级综合年鉴的框架设计仍存在许多问题,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门种:  相似文献   

14.
地方综合年鉴由于框架设计的不完善、资料内容编排不科学、编纂过程的固步自封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基本信息资料过滥、重要信息资料缺失、热点信息资料不显,让读者在使用年鉴时感如鸡肋。从完善框架设计、充实资料内容、突出热点、打造看点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地方综合年鉴可读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信息构建(IA)的理念与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要求在很多方面相契合,它的理念对地方综合年鉴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要提升其实用性,可以引入IA的理念。用信息构建(IA)理论编纂地方综合年鉴,有利于其提升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价值。  相似文献   

16.
年鉴条目概说 (一)年鉴条目的定义。一般情况下.地方综合年鉴门:称年鉴)总体框架由总括性资料、主体动态信息资料、辅助资料、检索系统等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17.
编纂地方综合年鉴是一门学问,要坚持辩证思维,运用辩证法,具体要做到:一是保持年鉴架构的稳定性和注意年鉴架构的变动性;二是把叙事与叙人相结合,突出人民群众、领导集体、正面人物;三是对正面和负面信息均要记录;四是坚持客观性,秉持政治性。另外,年鉴编纂者还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规范性与可读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本作,要想成为具有学术性、知识性的佳作,都离不开丰富翔实的资料。年鉴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一个地方、某个行业的综合性百科全书,资料的重要性更是可想而知。因为一部年鉴如果缺乏丰富翔实的资料,即使框架设计得再好,也将失去它存在的价值。如果将年鉴比喻成一座大厦的话,那么资料就像一块块砖石。没有大量的砖石,大厦便无法盖起,没有大量有用的资料,年鉴也是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19.
<正>地方综合年鉴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性的资料性文献,具有资料权威、反应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的特点。其信息密集,一部综合性地方年鉴少则几十万字,多则上百万字,在使用过程中,要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呢?年鉴索引成为利用年鉴、开发年鉴信息资源的  相似文献   

20.
地方综合年鉴(简称年鉴)的编纂,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年鉴框架的设计;二是年鉴条目的编写。目前,许多年鉴的编写不够规范,特别是条目的编写存在一些问题,或多或少影响了年鉴质量。笔者就年鉴框架的规范化设计和年鉴条目的规范化编写,谈点拙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