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茧园八景     
正半茧园为明清时期江南名园之一,由昆山叶氏家族修建。叶盛,明代著名藏书家,官至吏部左侍郎。生平嗜书,曾打算建"菉竹堂",收藏自己亲手点校、收录的数万卷书籍。据徐开任的《半茧园记》记载,文庄之五世孙孝廉台山先生,始构屋四楹,地不满三亩,为栖息之所,名曰春玉圃。后孝廉之长孙工部白泉公叶国华,在春玉圃的基础上,扩地二十亩,用心修葺,更名为茧园。  相似文献   

2.
叶盛·业盛     
《科学家》2015,(7)
<正>叶盛最近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是在5月30日以生物灭绝为主题的科普讲座上,讲座还有另一层涵义是新书分享会,新书是刚刚获得第99届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奖的《大灭绝时代》(The Sixth Extinction:An Unnatural History)。叶盛作为此书的中文译者,与大家分享了这本书带给他的"震撼"。  相似文献   

3.
车辋村     
正车辋村位于晋中市榆次区西南东阳镇。车辋村因"中国儒商第一家"常家大院而闻名。车辋常氏在清康熙、乾隆年间开始经商,逐渐使常氏成为晋中望族,常家家族和其他晋商一道开始了开创福建武夷山至俄罗斯恰克图的"中俄万里茶路"。从清康熙年间到光绪末年,常氏家族经开始营造住宅大院。经过二百余年的修筑,形成了占地100余亩,房屋1500余间的超大规模建筑群。如今开放的常家庄园,主要建筑有祠堂、贵和堂、石芸轩书院、静园等。  相似文献   

4.
<正>一、槎滩陂水利工程概况槎滩陂水利工程位于江西省泰和县境内,937年由南唐时期周矩主持修筑,历经千年依旧发挥着疏导灌溉功能,是江西遗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被誉为"江南都江堰"。2013年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唐天成末年(930年),周矩为躲避唐末战乱,随女婿杨大中迁居泰和县,目睹泰和"里地高燥",农民收成惨淡,内心极为不忍。经过多年审慎考察,于937年在牛吼江上游的槎滩村畔,用木桩定位,以竹  相似文献   

5.
"建筑自身存在的形体是可耻的。我想让建筑的轮廓暖昧化,也就是说,让建筑物消失。"中国人认识隈研吾通常起于长城脚下的"竹屋",他利用竹质材料建构的独特空间真正实现了"结庐在人境"。"长城沿着斜坡修筑,毋须弄平地表。这种原理很有活力,专为在严酷大自然中造大型建筑物而设计,可谓‘败中求胜’。对抗自然斜坡的同时,长城也持续地被自然打败,它用这种方式与自然作战。我一直在思考‘负建筑’的道理,长城是最佳例证。"策展人朱锷认为,隈研吾提出的"建筑应该在适应各种各样的土地环境上进行设计"的"负建筑"理论,  相似文献   

6.
<正>兰花是中国传统名花,是一种以香著称的花卉。它幽香清远,一枝在室,满屋飘香。其花素而不艳,亭亭玉立,姿态端秀,别具神韵。古人赞曰:"兰之香,盖一国",故有"国香"的别称。兰花的花叶、花形、花香皆可赏。其叶终年常绿,多而不乱,仰俯自如。兰花以其叶、花、香独具"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给人以极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备受人们的喜爱,与竹、菊、梅合称"四君子"。古人常把诗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交",把良友喻为"兰客"。战国楚诗人屈原(前339一前278年)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  相似文献   

7.
正战国时期的"蔽竹",是我国有史以来设立的第一个"举报箱"。公元前403年,魏相李悝帮助魏文侯建立了举奸揭凶、惩污治吏的举报制度,立于"僻巷"——人们不常到的街道设立"蔽竹"。所谓"蔽竹",就是一个圆形的筒,长约尺许,上方有一个大约三寸见方的小口,以便检举人将写有揭发内容的竹简塞入筒内。李悝还把设立"蔽竹"的经验写进他的著作《法  相似文献   

8.
正战国时期的"蔽竹",是我国有史以来设立的第一个"举报箱"。公元前403年,魏相李悝帮助魏文侯建立了举奸揭凶、惩污治吏的举报制度,并于"僻巷"——人们不常到的街道设立"蔽竹"。所谓"蔽竹",就是一个圆形的筒,长约尺许,上方有一个大约三寸见方的小口,以便检举人将写有揭发内容的竹简塞入筒内。李悝还把设立"蔽竹"的经验写进他的著作《法经》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中。  相似文献   

9.
<正>竹自古就受到中国人的偏爱,被奉为"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是气节的代表。苏东坡曾言道:"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又说"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从郑板桥画中的劲竹,到《红楼梦》潇湘馆窗前的柔竹,同样的超凡脱俗。  相似文献   

10.
李宁 《文史春秋》2010,(9):48-52
<正>岁月匆匆,电影在我国东北已走过一个多世纪。回首当年,电影这个舶来品也正是由外国人带到东北来的。19世纪末,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把电影首先带到了哈尔滨。到了清末民初之际,哈尔滨的电  相似文献   

11.
<正>李鱓(1686-1760)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世人谓"字要板桥,画要复堂",可见他的画在八怪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而李鱓的故居、别墅与墓地究竟在何处?却真伪难辨。现在能看到的"李鱓故居",只有一方嵌在原兴化昭阳中学西北角教工宿舍围墙中的"李鱓故居遗址旧址"石碑,这是1983年10月纪念郑板桥诞辰290周年之前,县文化部门请江苏省委原  相似文献   

12.
"曷苏昆山谋克之印"的发现对金代蒲与路相关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曷苏昆"被视为满语,释义为"篱笆"是错误的,影响了"曷苏昆山谋克之印"历史信息的解读。曷苏昆,是契丹语"曷术"的同音异写,释为"铁",曷苏昆山,即是铁山,在今铁力县境内,曷苏昆山谋克之地是蒲与路的东界。  相似文献   

13.
正成廷珪(1289~约1362),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礼执,兴化人,元末著名诗人。博学工诗,好学不倦,孝敬母亲,植竹庭院,题匾曰"居竹轩",因自号"居竹"。兴化地方志里称成廷珪为"高士",大约是把他与同时代的倪瓒一样看作那个时代的隐逸群体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4.
从328米高楼,到金牛、"万米长城"、"小天安门",华西村和吴仁宝渐成一景。对上,吴保持着高度政治敏感;对下,他是大家长不断给村民超前享受。最后,吴仁宝和他的家族,成为这个村的最高统治者  相似文献   

15.
马林 《炎黄春秋》2013,(1):42-47
在1955年反胡风和1957年反右派之间,曾有一场反对"二流堂及其小家族"的运动。这场运动主要是在文化部在京各单位及文联各协会开展的。到了1957年,"二流堂"重庆时期人员的一大部分,北京时期的全部和"小家族"成员统统被划成右派。文化大革命兴起又都无例外地成了反革命分子。那么,"二流堂"究竟是个什么组织?他们的命运,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何为"二流堂"抗日战争期间,位于陪都重庆的一所叫"碧庐"的大房子里,聚集了一批从全国各地流亡到重庆的文化人。长住的有话剧编、导、演金山、张瑞芳、吴祖光、吕思、凤子,音乐家盛家伦,  相似文献   

16.
华强 《百年潮》2014,(5):57-62
正20世纪80年代,笔者在中央档案馆查阅档案,看到文化部党组1979年6月19日发出的第99号文件《撤销〈关于"二流堂"组织活动情况的报告〉的通知》,为所谓"二流堂"宣布彻底平反:近年来我们对所谓"二流堂"及"小家族"问题进行了反复调查研究,证明所谓"二流堂"(包括"小家族")的一些同志,都是好的和比较好的。过去曾经被怀疑有政治历史问题的一些同志,也都查明没有问题,而没有一个是跟林彪、"四人帮"跑的。因此1955年原文化部党组所做的《关于  相似文献   

17.
八至十世纪,杜氏在敦煌政教两界表现活跃。吐蕃占领敦煌时期,杜都督长期担任汉人最高行政长官,辅政数十年;杜都法律在推广禅宗、翻译经典方面做出贡献。杜氏家族的活动和影响,对保存和维护汉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归义军时期,杜、索联姻,进一步提高了杜氏在归义军政权中的地位,加深了与曹氏上层的关系。杜氏还与索、阎等姻亲成立了"亲情社",并在莫高窟建有两座家窟,家族势力增强。藏经洞文书中的杜氏"痕迹",也有助于对藏经洞文书"偏向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董振堂曾是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的一位高级将领,他有一匹大骡子,是他十分心爱的坐骑。1931年,董振堂率部在江西宁都起义,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简称"红五军团"),他担任红五军团军团长。从此,董振堂那匹大骡子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中的一匹"战马",跟随他经历了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和广大指战员一起爬雪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家》2015,(2)
<正>在国际天文物理学界,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有一个强大的"伽玛射线暴家族",它在世界高能粒子物理与天体物理研究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而这个家族里最重要的人,就是著名天体物理学家陆埮,大家习惯称他为"教父""祖师爷""奇异星"。由于陆埮对中国天文学的杰出贡献,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曾将1998年2月23日发现的、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第91023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陆埮星"。但就在2014年12月3日,当"陆埮星"再一次划过天际,人们却再也见不到"奇异星"的身影。  相似文献   

20.
李丹 《文物世界》2014,(6):43-44
<正>在太原市永祚寺(即双塔寺)碑廊内,镶嵌有一套明代镌刻的《宝贤堂集古法帖》。《宝贤堂集古法帖》是明晋靖王朱奇源为世子时,汇晋藩府所藏各帖中之精品,又增选宋、元、明书家真迹,于弘治二年(1489年)始刻的一部大型法帖。虽历经五百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我们仍能从这些法帖中依稀看到古人对书法的痴迷与喜爱。一、《宝贤堂集古法帖》刻石概述《宝贤堂集古法帖》俗称"大宝贤堂集古法帖"或"大宝贤堂法帖",由明代晋藩王世子朱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