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焱 《收藏家》2022,(4):21-28
<正>赏石,顾名思义是以天然的岩石作为审美对象,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白居易《太湖石记》云:“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1这种把千里江山之景致寓意于顽石一块的意趣,是高度抽象的,与同时代世界其他地区的艺术相较也无疑是极为先觉的。宋代以来,赏石之风愈加盛行,米芾、苏轼皆嗜石成癖,文人对奇石的爱好更密切了赏石与书画的关系。元代赵孟 、倪瓒均有赏石画传世。明清两朝,文房清玩的审美理念日臻成熟,赏石绘画也呈现出更为纷繁的面貌。归结起来,中国古代的赏石文化有两个高峰,一是北宋,二是晚明。这两个时代都有一大批文人投入到藏石、  相似文献   

2.
古代物质文化中凝结着先民伟大的创造和质朴的审美,其中玉器就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结合,通过造型、雕刻、搭配改造自然玉石后所创作的艺术品,为我们留下无尽的遐想。"石之美者谓之玉""君子比德于玉",古来圣贤为我们解开了玉器通天礼地、风度翩翩的文化密码。珍藏存世古玉为一方天地增加灵气,其中"因物赋形"的商代玉器在浩如烟海的玉器世界中最为人称道。  相似文献   

3.
南京瞻园在近年扩建工程中发现了两方清同治、光绪年间的记事石碑:一方是同治八年(1869)李宗羲《江宁布政使署重建记》,通高32、宽154厘米;另一方是光绪三十年(1904)黄建笎《瞻园记》(见附图),通高170、宽71厘米.这对进一步研究晚清江南名园——瞻园的重建,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一)瞻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府第的“西(?)”.清代.徐达府第改为行省衙司.先为江南兵备道、安徽布政使等衙署,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江中藩台官廨.瞻园亦由私人园圃改归官家花园.并得到应有的保护.清康、雍、乾三朝.瞻园景观达到顶点,尤以湖石扬名江南.乾隆二十二年(1757).弘历皇帝第二次巡幸江南.曾驻跸斯园,并(?)藩署斋匾.“瞻西.返京后,乾隆钦命御匠依照瞻园,于京师长春园中建“如园”.当时江南名园众多.瞻园获此殊荣.可见其在中国造园史上的显著地位.  相似文献   

4.
四川安岳石刻造像数量达数万尊,以佛教造像为主,兼及少数道教造像和儒释道三教或佛道合龛造像;以唐宋时期的为主,具有上承北方石刻,下启大足石刻的重要地位。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均为石刻造像),有"古、多、精、美""我国古代雕刻又一伟大宝库"等盛誉。地方志自古便有"一邑之志,载一邑之事""志信物也"等特点。从读志用志的角度,借助《安岳县志》及相关志书,对安岳石刻(寺观)进行略考,对厘清其历史状况,具有探索意义和方法论意义,甚至能为我国著名石窟(刻)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黄河奇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黄河文化园地里的一颗璀璨的艺术珍宝。 黄河奇石之所以美,首先在于它采天地之灵气,孕日月之精华,养自然之禀性,抱朴守真,妙趣天成,自然、真实而不做作。不像其他石,虽然也很美,但人工雕琢的痕迹很浓。黄河石不论质地、形状、色彩、画面都是自然天成,没有丝毫人为的斧凿刀工。正因为如此,它才博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其次是包容万象。黄河奇石是大千世界的缩影,它一石一景,一石一物,一石一天地,一石一世界。石中有万古苍穹,石中有千秋云月,石中有六合乾坤,石中有碧落千畴;拳石之内气象万…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16,(12)
正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将山和水的自然特征人格化,达到仁智者追求的优良品德。古人崇尚山水情结、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因此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大都对奇石情有独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赏石文化。奇石是天然的艺术品,是大自然的鬼斧巧琢而成。赏石艺术是以自身的学识素养和审美水平为基础的发现艺术,赏石者多寄予奇石以象征意义和人格化,能够从一块冰冷的石头上,联想到人生的各种境  相似文献   

7.
奇石园记     
柴宝成 《世界》2005,(8):60-61
有人问我:应该怎样评价奇石园?我说:奇石因是投资6亿多元,藏石4000多块,占地200多亩,存石200多种的集奇石、古树、艳卉、亭榭、长廊、拱桥、碧水、锦鱼、珍禽、名犬、佛塔、木化石、古建筑……于一体的园林之大成。  相似文献   

8.
资讯     
<正>嘉德四季拍卖会总成交6969万元嘉德四季第42期拍卖会于6月28日晚间圆满落幕,总成交额6969万元。此次拍卖会分为中国书画、瓷器工艺品两大板块六个专场,包括中国书画板块推出"嵩石山房""中国近现代及当代书画""共读楼存札——陈乃干友朋书信""中国古代书画"四个特色专场。  相似文献   

9.
蹴鞠     
正中国古代足球称作"蹴鞠""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蹴鞠,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淄:"临淄甚富而实,其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舞钢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吴育德,退休后爱好捡奇石,10多年来捡奇石200多方。其中,"始祖"奇石的照片被北京邮票印制厂印制在80分邮票上,被收入《中华石谱》。"始祖"奇石被选送参加北京邀请展,受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奇石专家的高度赞赏。中央电视台华人频道介绍他传播石文化的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11.
包括大足石刻在内的中国古代石窟艺术,是为宗教目的而产生的,它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内容服务的。所谓石窟艺术,也就是佛教艺术。佛教在古代被称作“象教”,它利用形象方式宣传教义,树立偶像,“且以形象彩饰,将谐常人耳目”。石窟造像作为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它是一种宗教宣传品;另一方面,它作为审美和欣赏的对象,也同其它艺术一样,是人们按照美的尺度创造的艺术品。随着时代的进步,佛教逐渐走向衰微,直至最后湮灭,石窟艺术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失去了它的宗教色彩,只有在这时,它才被真正当作审美的对象,显示出不朽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黄河奇石热虽然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文化现象,但采集收藏黄河奇石的历史却源远流长。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奇石是灿烂黄河文化的一脉。中华民族一诞生就与黄河石结下了不解之缘。石刀、石斧的使用,石之器乐的出现,石之装饰品的制作,无不与黄河石有密切的关系。在一些文献中,对黄河石也作过多次的记载。宋代杜绾所著《云林石谱》就有对黄河奇石的记述。文中所称黄河石为“兰州石”。他说在兰州的黄河水中,产一种大而纹理很好看的石头,其中有些石质如玉,并有图案和物像,颜色黑青者,可以试金。有一…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21,(6)
正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推出的《水木湛清华》献礼展中,有一个独特的以人物画居多的单元—《闲情偶寄》。所谓的"闲",实则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夫审美人格的一种显现,古人推崇"闲心""闲情",认为"闲"是唤醒审美意识与创作意识的关键。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云:"境玄思淡,而独得乎优闲。"  相似文献   

14.
当地人将响石山称之为“响铃岩”。相传《太平广记》里提到仙人王仲伦也到过这里。在书中,响石山原名为“鸣石山”,高百余丈,山中有一种奇石,能发出动听的声音。几千万年来,这种奇石隐姓埋名于此山中,直到近年台湾友人到此,得此奇石如获至宝。自这以后,响石身价百倍。可谓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响石山景区也因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15.
正"元旦",即每年阳历的1月1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新年的第一天。然而,在我国古代,"元旦"一词却有着另外的含义,与今天的意思有很大的区别。正月初一,我们现在称"春节"或者"过年",但在古代,不同朝代有不同朝代的称呼。先秦时期叫"上元""元日""改岁";两汉时期则称为"岁旦""正旦""正日";魏晋时期又叫作  相似文献   

16.
“赏石”,顾名思义,是指具有观赏价值的石头,即不同于普通岩石的“奇石”。奇石按其供置地点来分,大致可分为三类:(1)名胜奇石。遍布于名山大川、风景名胜之地,与自然界融为一体,以大型为主,如云南石林、黄山奇峰;(2)园林立峰。常见于皇家园囿和私人园林,或叠石成山,或列石成景,以中型为主,如太湖石、灵壁石等;(3)文房雅石。作  相似文献   

17.
针对明代"文俶"及清代"永瑢"折扇画面上的虫蛀、残缺、脱色、掉粉,扇骨残损、断裂等病害,借助电镜纸纤维分析等科学手段,对补纸材料的选择、金笺的固色、扇面原折印褶皱处虫蛀洞的补缺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制定了扇面清洗、揭离、补缺、全色、接笔的修复方法。同时,在扇骨的修复实践中,探寻与运用"贴肉""续筋""榫卯接骨"等古法,还原修复了扇骨断裂与缺损前的原貌,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古人在折扇上的审美与实用价值,探讨与实践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还原修复古代折扇的一种新的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南朝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体系严密的文学理论著作,凡十卷五十篇,分"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总序"等,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系统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等诸问题,内容丰富,见解卓越,真乃集大成之作。作为一部名副其实的富有卓识的文学批评史专著,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出土资料考释了敦煌文献中"朱履椀、朱履柒垒子""铜沟桥""白去、(夹)缬绮""綖、颜"等几个疑难名物词语。通过考证认为:"朱履椀"和"朱履柒垒子"中的"履"是"里"的通假字,"朱里椀"和"朱里柒垒子"都是外黑里红的古代常见漆器;"铜溝(沟)桥"录为"铜(讲)桥"是误录,"铜沟桥"即"铜钩桥",是古代器物中起连接作用的铜锔子;"白去"中"去"是"绮"的通假字,"白绮"为古代常见丝织品,"(夹)缬绮"当为在原有的织好的花纹的基础上又印染出其他花纹的丝织品;"綖(颜)"即为佛经中常见的"綩綖",是一种外来的高档丝织品。  相似文献   

20.
三川刺绣     
刺绣是三川民间艺术中的绝作之一,有"剁绣""扎绣""盘绣""卧绣"之分。选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上等的彩色丝线,五彩缤纷、配色协调,图案逼真、鲜艳夺目,在形、色、质、意等方面体现了三川土族妇女的审美态度和价值判断,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是民族民间艺术中难得的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