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宾县地域历史悠久,夏周时期为肃慎故地,此后历朝均有归属。1880年,清廷设治宾州厅(厅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行政设置),厅城设在宾州,宾县地域属于宾州厅之组成部分。1892年升为宾州直隶厅,1909年改称宾州府,1913年撤销府制,府属部分地域始称宾县。自宾州厅设治后,升为宾州府,再后降为宾县以来至今,历经清代、民国、东北沦陷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历史阶段。这四个历史阶段均撰修  相似文献   

2.
清代江苏沿江滨海沙田广袤,涨塌不时,争沙讼案频发。元明时期国家以包税制处理沙案,介入沙田分配不深。清代既循前朝旧例,又增设基层政区,强化沙地管理,在照顾包税制下以新补塌旧有做法的同时,积极立法,对超额新涨沙洲实行"公有召买",并在司法中细致操作,深度介入沙田分配。在利民沙讼争中,经过京控和督抚重审的屡次诉讼博弈,国家逐渐克服了基层区书舞弊和厅县偏袒的影响,公正地厘清了当事各方的权利关系,实现了对新增沙地的"公有"管控。这说明在江苏沙田的管理上,明清时期并非一成不变。与广东沙田、湖北湖田纠纷中所呈现的传统国家"无为"景象不同,利民沙讼争的解决反映了清朝国家对沙田民事法秩序的积极构建。  相似文献   

3.
本刊本期选载了郑用锡纂辑的《淡水厅志》凡例、建置、疆域、山川、防海、水利、城池等七章。因为它是淡水厅的第一部专志,从未刻印,颇为可贵。淡水厅是清雍正元年(1723年)设置的,属福建省台湾府。初无城,寄治彰化县城。雍正九年(1731年)移治竹堑(今台湾新竹)。光绪元年(1875年)裁厅,改设新竹县。在设厅的一百五十二年中修纂的厅志,我们现在知道的有三种木子:最早的是道光年间郑用锡纂辑的《淡水厅志》(以下简称《郑志》);其次是同治六年(1867年)由同知严金清主修、林豪主纂的《淡水厅志续稿》 (以下简称《严志》);第三是同治十年(1871年)由同知陈培桂主修、杨浚主纂的《淡水厅志》(以下简称《陈志》)。  相似文献   

4.
弶港大鱼仓     
<正>一潮涨潮落的弶港海域,系黄海潮波与东海潮波一日两次的相拥交汇处。多少年来,该海域北端的黄河滚滚下泻的泥沙与南首奔腾的长江裹挟的泥沙,在这两股潮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水动力作用下,不断沉淀、淤积,陆续形成近百个面积不等、高低不均、走向不一的辐射状沙洲。形成较早的有东沙、西沙、亮月沙、元宝沙、阔脚沙、巴巴沙、枕头沙、蒋家沙等众多沙洲。因盛产各类海鲜而得名的有毛鱼沙、鲨鱼沙、泥螺沙等众多沙洲。以弶港为顶点的辐射状沙洲,之所以称其为沙洲岛,是因为这些沙洲大都是出水沙岛,在小汛期间,退潮后可露出水面数日;而在大汛期间,退潮后仅可露出水面数小时。一座座沙洲,构成了罕见的活鱼礁、活鱼窝,成为多样性海洋生物的富集区和展示区。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近代城市纪念日(原称城史纪元)的讨论开始以来,主要可分为三说:一为中东铁路说,该说又有1898年6月9日动工修建中东铁路和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竣工之分.一为设治说,主要代表观点是1905年10月31日清政府批准设治哈尔滨关道(滨江关道)之日(由于对设治概念的理解不同,也有其它一些说法,勿庸赘述).一为开埠说,即1905年12月22日或1907年1月14日.三说之中,虽以持中东铁路之说者居多,但笔者是坚决不能苟同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传统文献与档案资料,首先就吐鲁番直隶厅的设置时间(乾隆说、咸丰说与光绪说)进行了考辨,兼论作为行政区划厅的标准问题;其次论述了传统文献及"遗留性史料"档案记载中的"吐鲁番厅"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边疆直隶厅;最后论述了光绪三年(1877)清军收复吐鲁番后,善后局与吐鲁番厅两个并行权力机构的情况及其关系问题。光绪七年(1881)善后局归并同知后,完全意义上的吐鲁番行政直隶厅得以出现。吐鲁番直隶厅的历史嬗变正是清朝治理西北边疆社会在民政领域由"因俗而治"到边疆与内地行政体制一体化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7.
正据载,古海门因遭江坍,县治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迁居金沙场,"清康熙十一年(1672)县费并州,民迁居永安镇,永安又复临江,至五十八年(1719)……择置徐涧渡田迁居,聚处是名兴仁镇。"兴仁镇,即今南通市通州区兴仁镇,在南通主城区(崇川区)北侧,距金沙镇13公里。这里原是一片荒芜的"渡田"(沼泽地),渡田中流动的小溪名为徐涧,徐涧上的桥即为徐涧桥。海门余民到此后,对这块"渡田"进行了开发,此地又多了一个名称——新地。但富有文化传统和开拓精神的海门人显然不满  相似文献   

8.
拜泉县是黑龙江历史上有名的产粮大县,曾有“呼海巴拜,绥化在外”之誉.拜泉县,原称“巴拜”,以县城西南之“巴拜泉子”(俗称大泡子)得名.清末设置县的建制,命名拜泉县,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但据笔者近来查阅一些史书发现,对拜泉设治之初的建制名称及其隶属关系的记载,存在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始设县的建制,称拜泉县,隶属海伦直隶厅;另一种说法是始设拜泉设治局,光绪三十四年改称县,隶属通肯副都统管辖.尤其是新修《拜泉县志》(1988年出版),在《概述》、《大事记》、《历史沿革》篇等数处,均皆记载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立拜泉设治局,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称县,隶属通肯副都统管辖.  相似文献   

9.
正苏中四分区(辖海门、启东、南通、如东等县)于1942年在如东县苴镇设立镇海油行,主要经营山东生油,换取军需品,归四分区财经处贸易局领导。1943年,新四军东进以后,由于敌人对解放区的严密封锁,部队的财政开支、物资供应比较困难。虽说想尽一切办法通过收公粮、收盐税,用"储备票"换粮等渠道,来解决财政和物质匮乏,但仍无济于事。此时,我党设在如东的皋东商店,接到上级指示,帮助新四军收购物资,同时,向老百  相似文献   

10.
富沙叶氏是福建省叶氏主要支系之一。地名"富沙"是建州城外一处大沙洲,自唐宋伊始被用作馆名、庙名、驿名以及名宦叶灏与郡王王延政的称号。"富沙"常出现在历代文人官宦诗作中,尤其以宋代为著。"富沙"还用作建州(建宁府)的代称,建州(建宁府)下属县的一些文人官宦也用此名来说明自己的籍贯。因此,"富沙"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特定含义,不是叶氏的专有名词;富沙叶氏之"富沙"不仅源于地名,主要还是始迁祖是富沙叶公的缘故。  相似文献   

11.
庄奂 《大江南北》2023,(5):9-11
1940年10月黄桥决战以后,陈毅命令陶勇率新四军第三纵队乘胜挺进通如海启(南通、如东、海门、启东),开辟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1941年春节刚过,中共南通中心县委(同年3月撤销,成立中共苏中第四地方委员会)调周一峰任南通县委书记,重建中共南通县委。南通县委重建后,一直重视在全县范围内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并贯穿于反“清乡”斗争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正>宾州在唐代属渤海郡的高州,在清代中晚期名苇子沟。1880年(清光绪六年)设治勒建宾州厅,1909年升厅为宾州府,1913年(民国二年)改宾州府为宾县,宾州乃宾县地方首府所在地,是一座具有近130年历史的古老市镇,其白酒酿制可谓一脉相承,酒香飘溢四方。  相似文献   

13.
关于哈尔滨城史纪元问题的讨论,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展以来至今虽然各种观点尚未达成一致,但就哈尔滨设治问题已达成共识。我作为设治说的主要代表者在《哈尔滨设治与城史纪元》(《新晚报》1992年5月18日)、《何年何月是哈尔滨设治之日》(《松花江报·新周末》1994年11月26日)、《哈尔滨设治之日即哈尔滨诞生之时》(《黑龙江日报》2003年8月6日第12版)、《哈尔滨设治始末》(《黑龙江晨报》2005年5月27日第26版B)等几篇文章均认定为1905年10月31日(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初四日)清政府批准设立哈尔滨关道即为哈尔滨设治之日,这一观点已被学术界…  相似文献   

14.
海门濒江临海,初名东布洲,公元958年建县.因屡遭江潮、海潮袭击,县境涨坍无常。自宋至和年间(1054—1056)修筑“沈公堤”后.北部沿海的坍塌已基本停止,但南部沿江地区江潮侵袭却愈演愈烈,自明代中期以后。坍塌特别严重,至清康熙年间,本是一个大县的海门(时有土地1556顷),由于坍塌土地已所剩无几,只得于康熙十一年(1672)裁县为乡(时仅剩土地39顷)。  相似文献   

15.
《辞海》中卷三○一七页“榆树”条:“清末设榆树直隶厅,一九一三年改榆树县。” 榆树县之设早于榆树直隶厅。光绪三十一年,吉林将军达桂在《请于三姓及吉江两省增改郡县名折片》(吉林省档案馆藏)中,请“于孤榆树设知县一员,各曰榆树县兼理事衔,隶新城府;与府划疆而治,仍统属于吉林分巡道。”此次奏折,于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  相似文献   

16.
韩卓 《黑龙江史志》2013,(16):40-40
<正>二、民国时期黑龙江省的行政建置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1912年1月成立中华民国,黑龙江省名称和行政区划沿袭旧制不变。同年7月黑龙江省因财政困难,决定裁剪各级官厅经费,撤销兴东道,于原道署设置萝北厅设治局;将瑷珲道移驻黑河,改为黑河道;撤销黑河府,其地方事宜归瑷珲厅管理,并设呼玛厅设治局和肇东、龙镇设治局。呼伦贝尔由于沙俄策动宣布"蒙旗独立",呼伦道废。1913年初,北京政府公布《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奉天省原西南路道改为辽沈道,下辖30县;东路道改为东边道,下辖20县;北路道改为洮昌道,下辖12县。吉林省西南路改为吉长道,下辖11县;西北路道改为滨江道,下辖9县;  相似文献   

17.
呼兰设治时间、历史文献记载不尽一致。 《呼兰府志》(黄维翰修纂,民国四年版)卷一地理·沿革说:“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城守尉”。但在地理·疆域中又说:“清乾隆元年(1736年)置呼兰城。”《呼兰县志》(柯寅总编辑,民国二十年版)大事年表  相似文献   

18.
<正>历史上,江海门户在哪里?在今张家港市金港镇的巫山。巫山,1962年前属江阴。巫山,又名浮山,位于长江下游南岸长山以东2里许。其东2里许是张家港运河,南距香山约6里,北距长江约1里许,高42.5米,东西长约1里,南北宽约半里,占地0.9平方公里。宋代时,江中的巫山四周就有泥沙沉积,曰巫山沙,明嘉靖《江阴县志》所载的《宋志全境图》,图中就标有巫山沙、二角沙(在巫山沙东面),都在金港镇境内。  相似文献   

19.
<正> 苏州,古称吴,早在春秋时,吴自曾在这里建都,然而苏州的得名,却要迟至隋开皇十三年(593)取州西姑苏山为名,改吴州为苏州。明清两代苏州是府名,治吴县,现在的市区分属吴、长洲两县,后来又从长洲县分出一部分设元和县·民国废府存县,三县合并为吴县,民间习惯仍称吴县为苏州。解放后设苏  相似文献   

20.
瓜洲古为长江暗沙,淤涨出水面形如“瓜”字故名瓜洲。《嘉庆瓜洲志》记载:瓜洲虽江中沙渚,然始于晋,盛于唐、宋,屹然称世镇。”唐代中叶,瓜洲淤涨日盛,既与扬子江北岸的扬子津(又称扬子渡)相联。隋唐时扬子津曾是重要渡口,尔后由于江沙淤积,自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润州刺史齐浣为保障漕运,在瓜洲开凿运河。河道南到江边、北至扬子津与古运河相连,全长25里,史称伊娄河。从此瓜洲扼长江、运河之咽喉,成为政治、经济和军事要地。为与当时的形势相适应,宋乾道四年(1168年)开始,在瓜洲城垒的基础上修建了瓜洲城池,史称“簸箕城”。后经历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