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理良 《百年潮》2022,(6):45-55
<正>我母亲王艾英1925年同我父亲何思敬结婚,我于1926年7月在日本东京出生。1927年1月,父亲受聘回广州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在父亲回国后我即随母亲居住到外祖父王风飞家里。在我10个月的时候,母亲得知父亲在中山大学的生活已得安顿,即带着我乘船到广州同父亲会合,住在广州市东山区。  相似文献   

2.
怀念父亲张孝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的父亲张孝若出生于1898年,明年是父亲诞辰110周年。父亲逝世于1935年,七十二年来,他的音容举止、谆谆教诲,恍如昨日,使我永难淡忘。我对父亲的怀念刻骨铭心,今日仅能以短文表达这种无尽的思念了。  相似文献   

3.
朱德同志和吴玉章同志在一九四○年九月下旬曾写信给我父亲李根源谈到百团大战的问题。我父亲于一九三八年从西安回到昆明,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不断将《解放月刊》寄给我父亲,这两封信也是从西安寄来的。我父亲在抗日战争三周年纪念日写了《“七七”三年抗战纪念感赋五绝句寄慰前敌将帅诸公》,发表在重庆《大公报》上。朱德同志和吴玉章同志看到了我父亲的诗后,分别和诗五首,与信一并给我父亲。我父亲在编《永昌府文徵》中保存了这些极珍贵的史料。现加注发表。  相似文献   

4.
我的父亲徐君慧本名李子英,出生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年,而我出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年。我有时想,这一年月的巧合不正是隐含着一个天理吗?没有父亲就没有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如果说我能够作为新中国成长的见证人的话,我父亲就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解放与幸福的时代见证人。  相似文献   

5.
我在整理父亲生平材料时发现,最先揭露南京大屠杀的贝德士信函是经由我父亲传递给国民政府当局的。我的父亲黄溥(1896-1982年)从事教育工作60多年,是教育理论家与实践家。父亲是长沙  相似文献   

6.
洞穴 1962年我生于拉萨。我父亲是汉族,十八军进藏时,他们是一边修路一边进来的。我父亲当时驻守拉萨,与我母亲认识了,她是藏族。六十年代父亲调到山南琼结县工作,母亲也从林周县调去。我的童年在琼结县度过。  相似文献   

7.
“对于我的父亲,我知道得越多就越困惑。”1943年,穆藕初去世时,其幼子穆家修只有10岁。很多年以后,已经70多岁的穆家修老人回忆说:“我万万没有想到,父亲的事业涉猎的范围这么广。研究了10年,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知道怎么看他了。他除了是我父亲,到底是历史上的准?”  相似文献   

8.
难忘的岁月     
光绪十六年(1890)年农历十二月初三, 我出生于无锡胡埭西溪大听上一个贫苦的百姓家庭. 我的祖母在我父亲两岁时就去世了, 祖父在我父亲十四岁时在逃难的路上突发急病而亡, 父亲在本村村民的帮助下把祖父安葬在异乡义塚,尸骨都没能带回家.  相似文献   

9.
忆父亲     
一 1922年我在安徽合肥出生的时候,父亲是安庆一所中学的教员。我不满周岁的时候父亲考取了安徽留美公费生。父亲于1923年秋入斯坦福大学,1924年得学士学位后转入芝加哥大学读研究院。  相似文献   

10.
1960年,毛主席曾奖给我父亲一支枪。父亲一直心肝宝贝似的爱护着这支枪,并教育我说:“是好东西你就要珍惜,而且要珍惜一辈子。”1976年,父亲为维护他人的利益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
我于1946年在武昌出生,父亲是台湾人,母亲是小学教师.1948年父亲回老家台湾彰化探亲.从此,他与我们天各一方,一别就是40年,直到1987年才得以回大陆探亲.40岁的我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  相似文献   

12.
父亲     
2013年5月29日凌晨3点,父亲突然离世,临走时,身边一个子女都不在。父亲的走,让我很长时间沉浸在极度悲痛、自责之中不能自拔,甚至抑郁成疾。我始终认为父亲不肯原谅我的自私和不孝。  相似文献   

13.
<正>1960年,毛主席曾奖给我父亲一支枪。父亲一直心肝宝贝似的爱护着这支枪,并教育我说:"是好东西你就要珍惜,而且要珍惜一辈子。"1976年,父亲为维护他人的利益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杜润生老是我父亲的老乡、同学和战友,是对我父亲参加革命起到过重要影响的人之一。我第一次见到杜老是1956年,那一年我8岁,而与杜老的交往是从文化大革命中开始的。文革中  相似文献   

15.
1990年12月,我意外地收到台湾二姑丈的来信,并得知他近期来武汉会亲的消息,我顿时有了说不出的喜悦.我父亲是台湾台南县人,1943年他22岁时离家赴日本谋生.1953年他和我母亲带着我们4个儿女,从日本回到了祖国大陆,定居武汉.听父亲讲,我祖父36岁时就因病去世,祖母身体很好.父亲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三个妹妹,一个弟弟.父亲离开台湾时,他的哥哥、姐姐和两个妹妹都已结婚.1974年父亲在武汉病逝.  相似文献   

16.
前一阵子我跟父亲聊天,他说:"闺女,以后我帮你带孩子,你得赶紧把开车学会了,买辆车上班也就不用挨冻了。"父亲退休这五年一直在重复地说着这些话,确实,我都毕业工作五年了,父亲也老了。父亲出生在边境县,从小无父无母,9个兄弟姐妹相依为命。常听父亲说的一句话就是:"那时候,有个放羊的叔叔来家里走动,带回来的半块羊腿就是我们一年的荤腥。  相似文献   

17.
我生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夜冀中平原一个不是很大的乡村里。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常年抗日在外。至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我来与父亲同住前,父亲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只是一两次短暂的模糊的记忆。所以,虽然我内心对父亲十分崇敬,而要叫声“爹”却是较难出口的。我记得,那时大家都说我  相似文献   

18.
父亲     
久违了,故乡!父亲去世后,我就再未回过魂牵梦萦的故乡。六年后,我终于踏上了那片生我养我的红土地,回到了父亲长眼的地方。 抚摸着父亲简朴的墓碑,老人临终前的情形历历在目。当时,父亲因肾衰竭、脑血栓并发,生命垂危,母亲强忍着悲痛通知千里之遥的我。当我匆匆赶到父亲床前的时候,他神志尚清楚,但说不出话来。望着父亲黯淡的目光和惨白的面孔,我心如刀绞。我意识到父亲即将永远地离开我们,非常渴望和他作最后的交流。看得出,他也很想跟我说话。可是,曾经是那样生龙活虎的父亲已经奄奄一息,只能哀伤、无助地看着我。我忍不住泪流满面,拉着父亲那双  相似文献   

19.
张学良拒谈杨虎城 我是替我父亲去看张学良的,也算是完成父亲的遗愿.我的父亲杨拯民是祖父的长子,曾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1982年来到北京的引路人就是我父亲.张闾蘅曾告诉记者:“我到大陆的时候,找到了杨拯民,他让我转达对大伯的问候.后来大伯说想见吕正操、万毅.杨拯民就把我引荐给他们.” 张闾蘅和我的父亲,张、杨二人的第二代就这样联系上了.  相似文献   

20.
84年前的1929年,冯玉祥的一记耳光成为我父亲韩复榘"出走"的直接诱因,让西北军走向土崩瓦解,也开始了一段我父亲与蒋介石之间矛盾此起彼伏、恩怨纠缠不断的历程,直至1938年我父亲被蒋介石下令枪决于武汉。当时,"讨桂之役"甫歇,南京方面与冯玉祥部的矛盾又变得尖锐起来。冯玉祥为生存与发展计,决心与蒋介石一决雌雄。但包括我父亲在内的冯军将领大都不赞成冯玉祥"联阎打蒋"战略和"后退决战"军略。冯玉祥斥责我父亲:"你给我住嘴,到外边跪着去!"会议室外边还是一间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