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4年5月27日至6月23日,笔者在南京市高淳区淳溪镇薛城村进行了为期28天的民俗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以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为主,参阅了当地的碑文、县志、家谱等相关文献资料,运用了录音笔、照相机等采录设备,从文字、录音、拓片、照片等方面着手,如实记录了当地民俗事项的现状,现将薛城村邢氏宗祠和家谱的调查情况整理成文。  相似文献   

2.
《文物》2015,(11)
<正>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淳溪镇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中心偏西处,东南临固城湖,西南隔官溪河与沧溪相望,西北与薛城毗连,东北与南塘接壤。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全镇总面积4.93平方公里。淳溪镇于2007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图一)。  相似文献   

3.
社祭在传统中国一直是被极为看重的官方祭礼,也是民众广泛参与的民俗活动。但在归义军时期的敦煌,社祭似乎有逐渐衰落乃至消亡的趋势。敦煌文献表明,这一公共礼仪的变迁,除了社会变革所带来信仰世界的改易这一因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式宗教精神促成的万神殿新陈代谢的普遍规律在起作用,即神祗的“碎化”:社神职能被诸多新兴神祗所取代或其他传统神祗所侵夺。种植业方面有青苗神和葡萄神,畜牧业方面有驼马神、马神、官羊神,承担风调雨顺职责的有玉女娘子、风伯、雨师以及张女郎神等,社神存在的合法性被抽空, 由此逐步淡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4.
2011年4月18日至21日(农历三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九日),笔者在南京市高淳县淳溪镇薛城村,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薛城花台会"进行了为期4天的田野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民俗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以实地观察及深入访谈为主,参阅当地县志、年鉴、风俗史等相关文献资料,运用了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等采录设备,从声音、照片、视频等方面着手,如实记录了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现状,并对它的历史沿革、传承发展等情况进行了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大量敦煌文物,从写经和礼忏仪式等方面,对民间的维摩诘信仰进行了考察,着重讨论了它不同于知识阶层的信仰特点。认为:维摩诘信仰在民间形成追求功德、广植福田的一般特征,迥异于当时士大夫阶层精密深微的义学佛教及僧伽阶层实践禅修的佛教。在民间,维摩诘一直被中国民众作为一位救苦菩萨来崇信的,其效验等同观音、药王等神祗,反映了中土庶民佛教信仰的多样性和渗透性。这一特征不仅表现在大量民间写经的题记中,亦表现在用于礼忏仪式的启请文、患文及维摩变相之中。  相似文献   

6.
李翠玲 《民俗研究》2011,(1):171-186
民间信仰不仅是维系传统农业社会结构的重要力量,对于转型时期的乡村社会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转型带来的冲击和矛盾,充当社会转型的润滑剂。以传统社神崇拜为例,虽然当前现代化、市场化等外部力量使其在结构—功能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民众仍可借助传统社神崇拜资源,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实现自身利益结构的调整,并重新界定社区的地理、心理边界,激发当地居民对地方的热爱和认同。不仅如此,社神崇拜还为恢复地域共同体的团结和凝聚力提供了有效途径。这充分反映出民间信仰对于培育现代民主政治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雷海清,俗称田都元帅,是闽台民间信仰中一位极为特殊的灵魂神之一。雷海清原是唐天宝年问的乐工,死后被闽台戏业奉为祖师爷和保护神;随着闽戏的传播,在戏业艺人的推崇下,雷海清被民众广泛接受而成为闽台民间信仰中主神之一;又因其姓雷而受畲民敬仰,祀为祖先族神。对于闽台信仰中如此特殊的神祗,却少有问津。拙文试就其信仰概况及成因作一粗浅探讨.希冀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朱坤 《文史月刊》2012,(Z3):4-6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道场形成后,地藏信仰开始在九华山民间传播,与本土信仰和文化相融合,成为九华山民俗的信仰核心.地藏信仰渐渐深入影响到九华山民众的日常生活,丰富了九华山民俗活动的内容,形成了以地藏菩萨为中心的民俗活动,其祭祀方式也因此与众不同.作为地藏菩萨的道场,九华山自然成了民间组织和开展民俗活动的基她,寺庙是民俗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九华山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地藏信仰逐渐积淀成为一种审美心理,形成了九华山民俗的独特审美观。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山西忻州地区民间信仰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对自然神、历史人物的崇拜,也有对宗教神灵、其他民间神灵的敬奉,这一现象在当地的碑刻资料中记载甚为详尽。民众对神灵的信仰集中体现了功利性、自发性以及地方性的特点,透过这些特性,可以窥探到明清时期忻州地区干旱少雨、战争频发的地理、社会环境。而民间信仰在保护自然环境、稳定社会秩序、调节民众心理方面亦生产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名族为族人进行农田水利、交通,以及祖宗崇拜之外的社区民众共同信仰的社神、寺院道观的建设,并且这些基础设施基本上与族邻乡邻共享,救助活动往往施及邻人,收到和睦乡邻的效果。名族自身既可藉此成为楷模,社区也因此得益而安定。所以名族成为社区公共设施的建设者、维护者,社区民众共同活动的管理者,兼负民间疾苦解脱者的使命,虽然它的能量很有限。  相似文献   

11.
叶涛 《民俗研究》2004,(3):100-111
泰山香社是指以泰山神灵为奉祀主神、以到泰山朝拜为结社目的的民间信仰组织。泰山香社兴起于唐宋,繁盛于明清,一直延续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对泰山信仰中民众进香行为的研究,离开了泰山香社则无从谈起。历史上,  相似文献   

12.
遍布城乡的祠神曾是宋代社会的重要景观,其信仰活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然而由于近年来学术界对民间宗教的研究集中在经典文本和民间秘密教派、结社上,研究的时段又集中于明清,所以一直没有对两宋祠神信仰做专门研究的著作出现。皮庆生的《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一书弥补了宋史研究中的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13.
宁文忠 《民俗研究》2011,(2):147-154
在考察了甘肃洮州民间十八位龙神祭祀的民间信仰形态,并在解释相关历史文献与分析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认为民间神祗信仰是有挖掘和研究价值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辅助印证当地先民们迁徙、戍边的历史足迹。  相似文献   

14.
五通神是中国古代较为常见的神祗,入宋以来,五通神信仰在民间尤其是江南地区发展迅速。本文试图通过考证五通神信仰的发源、分析其广传原因,并通过对《夷坚志》材料的分析来重现宋代五通神的形象,再现五通神信仰的兴盛。  相似文献   

15.
长白山信仰是具东北特色的山神信仰文化之一,也是长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白山信仰经历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时代,发展为物格神崇拜、人格神崇拜,历史上帝王封禅、民众祭祀是推动长白山信仰不断演化变迁的推动者。近代以来,长白山信仰发生了变化,从官方信仰空间转换为民间信仰空间,其发挥了调节心理、整合地方、规范道德等社会功能。以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关系为视角,考察近代长白山信仰的发展及内涵的变化,发现在长白山区一带,广泛存在对长白山山神的祭祀和崇拜,其对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2月26日,省政府公布了第四批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村)。2006年经各地申报,省建设厅、省文物局组织评审,并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南京市淳溪镇、东台市安丰镇、江都市邵伯镇、常  相似文献   

17.
叶舟 《民俗研究》2009,(3):184-203
隋唐以来,武烈帝陈果仁便是常州及附近地区重要的神祗,在江南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并被列入官方正祀。但陈果仁本人的事迹却在正史编纂和民间传说中,有着极大的差别,并渐渐地从历史性的形象转化成为复数性的、非历史性的形象,呈现出一副极为复杂的图景。而官方、士人、民众等不同社会阶层对待他的态度也并不一致:国家力图实现对民间信仰的控驭,地方士绅则希望以此来维护地方利益,普通百姓则可以通过信仰来获得心理慰藉和进行娱乐。而正是通过民间社会和国家间的不断互动和交换,民间信仰才得以发展起来。基于此,本文便拟通过考察陈果仁从人到神的过程及其在民间的影响,来展现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在社会不同阶层中所体现的不同图景,以探讨民间信仰与官方意识、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民间信仰地理研究是文化地理学的内容之一。民间信仰最有地域特色的是地方神信仰,妈祖信仰的一个物化表现就是分布在各地的天后宫(或妈祖庙),这些庙宇的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天后信仰的传播及影响范围。在对明清时期被沿海民众广泛信奉的天后研究中,很多学者在妈祖的身世与生平、信仰的起源与传播、历代赐封、信仰圈等多方面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9.
辛灵美  叶涛 《民俗研究》2006,(2):222-230
香社,或称作“香会”,是民众由于信仰旨趣相同而自发结成的民间信仰组织。本文以调查资料为基础,并依据有限的文献资料,对山东省青州市井塘村四季社的活动情况予以介绍,希望能对当代华北乡村民间信仰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皮场大王信仰起源于北宋东京,本为土地神,因邻近皮角场得名。其原型是毒蛇壁镜,因"灰药救疾"而被奉为医药神,进而被附会为雅驯的古神农等。南宋时,临安礼部贡院之皮场庙成为士子应试祈祷之所,江浙地区成为信仰中心,受多种因素影响,至明清盛行不衰。明清时期,以全国性中药材集散市场安国县为中心的信仰圈,异化为邳彤信仰。以开封为中心的信仰圈,多讹传为裴昌、皮匠等。在国家礼制、地方社会、移民群体等影响下,皮场大王信仰从起源、异化到地域扩展甚广,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环境、民众祈求与国家礼制关系的互动,是传统社会民间信仰中祠神变迁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