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外学术界对文艺复兴评价的差异主要源于这场运动的主角人文主义者的矛盾特性。人文主义者的矛盾特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种矛盾特性的出现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原因。人文主义者的矛盾特性限制了文艺复兴运动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和罗马教皇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既有对立,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错综复杂的关系。教皇和人文主义者之间关系复杂的原因,除了教皇本身对古典文化的兴趣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一时期教权的衰落以及当时整个教士阶层的世俗化,是教皇大力招揽人文主义者的重要原因。而人文主义者暧昧的宗教态度以及教皇给人文主义者提供的圣职和优厚俸禄,又使人文主义者志愿为教皇服务。 相似文献
3.
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婚姻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佛罗伦萨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文化中心,本文通过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婚姻与宗教及教会、阶级集团、财富、城乡地区、鼠疫和婚外性行为的关系。来揭示社会转型时期佛罗伦萨的婚姻状况。据此全面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变化及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十四五世纪,佛罗伦萨的毛织业发展迅速并达到鼎盛,当时毛织业与银行业、国际贸易共同构成了佛罗伦萨的经济基础,成为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此后,毛织业开始走向衰落。本文将论述毛织业由盛而衰的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文艺复兴早期的佛罗伦萨经济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罗伦萨的城市强大是其成为文艺复兴发祥地的根本原因。该城的经济强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14世纪初佛罗伦萨的资本主义经济崛起。本文定量分析了毛织业所创造的巨额财富,这构成为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物质基础。其次,新兴资产阶级——市民阶级经济实力的增长,他们以此为基础发起了文艺复兴运动。14—15世纪的佛罗伦萨经济极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城市经济几经起伏。经济的变化不定,使得市民产生忧患意识,市民人文主义得以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探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政治思想的变化,折射出不同时期公民参政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对但丁、彼特拉克、布鲁尼、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的解读,本文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公民参政的目标是建立自由的、充分反映民意的公民国家,对近代政治学的诞生具有重要影响。公民参政要求建立新型的政府,既能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秩序、又能为民众提供良好的生活。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公民参政已经突破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模式和中世纪公民参政的传统,发展成为以建立近代政府为目标的、人民的政治运动。 相似文献
7.
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19世纪的历史学家认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诞生都是源于文艺复兴。这场广泛持久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冲破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其成就与西方思想发展史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19世纪的历史学家认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诞生都是源于文艺复兴。这场广泛持久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冲破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其成就与西方思想发展史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行为礼仪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文化上经历着全面变革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的行为礼仪在这个时期有很大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这个时期行为礼仪发展的社会条件,然后论述了人们对男女两性行为的不同要求,认为行为礼仪的发展是随着时间、地点和社会状况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建立的是与社会需要和水准相符合的行为礼仪。 相似文献
10.
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典时期(600-338BC.),雅典城邦通过施行解负令、公民兵制、公职津贴制、征收非常财产税和公益捐等制度,抑制最富有的阶层,扶持最贫困的阶层,强化中等阶层,从而缓解了因贫富差距增大而引发的社会矛盾与激烈冲突,保证了雅典城邦的社会安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文章认为年鉴应从四个方面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一、设置人民生活类目。不仅需要将人民生活的记述集中和系统化,单列类目,而且应当将其置于卷首。同时反映人民生活状况的指标要全面。二、设置政治文明建设类目。记述政治文明建设,核心在于要反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三、设置民生民情类目。认为有必要将有关民生的基本问题、热点问题及社情民意集中起来加以充实,单列类目记述。四、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农村建设、安全生产、区域协调发展、社会治安等。 相似文献
18.
Zanier G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1987,48(3):509-519
19.
John E. Weakland 《History of European Ideas》2013,39(6):96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