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基督教与现代西方文明密不可分,对近代西欧私人财产权利观念的形成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中世纪西欧是一个基督教的世界。在基督教语境中,与自然权利或主体权利紧密相连的财产权观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天赋、排他、平等、抵抗等四大价值理念为核心的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原则逐渐明晰。本文从基督教与近代西欧私人财产权利观念的形成展开分析,以理清基督教思想特别是中世纪基督教与近代启蒙思想与私人财产权观念上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2.
宋代的私有财产权产生了新观念,理论界承认贫富差异的合理性,强调私有财产权的重要性,官民的私有观念增强。宋政府依法维护私有财产的处分继承权和买卖权,对民间无主、遗弃、埋藏、遗失财产给与充分的尊重与保护。在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时,宋代朝廷通常以民众的利益为先,有时甚至牺牲官方利益。作为国家意志,宋代对于私有财产的立法保护,通常与官有财产处于同等法律地位。宋政权对私有财产权的剥夺分依法剥夺和非法剥夺,其中非法剥夺更普遍、更严重,但法理上是禁止非法剥夺私有财产的。两宋时期,一般情况下民间私有财产权有基本保障,促进着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发达。宋代私有财产权仍处于萌芽状态。私有财产权不容他人侵犯,但官方可以侵犯,在专制体制下,没有真正的私有财产权,只有财产使用权。  相似文献   

3.
日本近代前期,福泽谕吉在自己的论著中,提出了与传统观念截然不同的近代民权观。他吸收了欧美近代的天赋人权理念,强调人民天生便具有自由平等的权利,提出人民私人权利的不可侵犯性,主张人民具有以某种方式参与公共事务和政治管理的权力。这些观念对日本自由民权时期的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晶 《攀登》2003,22(6):83-8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几次修宪,公民私有财产权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我国宪法第12条中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13条规定了:“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明确地提出了“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的问题。由此可见,完善对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保护制度,对于在调动私人投资的积极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西欧财产权发展的历史,一些教科书认为,中世纪的思想和话语与近代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断裂谷,千年中世纪几近空白。直到启蒙运动,西方学者才提出近代财产权利思想和话语体系。事实上,西欧财产观念形成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倘若就观念的承袭性而言,它渊源于日耳曼传统与习惯,同时滥觞于古典文明与基督教,是上述三元素的混合物。中世纪社会生活而产生的主体权利概念以及该观念与西欧财产观的逻辑关系的分析,不仅显示了西欧历史的连续性,而且显示了思想和话语积淀的巨大的社会历史价值。财产权利的讨论还衍生了"穷人的权利""少数人的权利"和臣民抵抗权等话题,表明中世纪财产权利观念并非单向和僵硬地强调物主的权益,其内涵与影响相当丰富和深远。  相似文献   

6.
论近代中国从“轻日”到“师日”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社会对日本的认识经历了"轻日"和"师日"两个阶段.初期,以日本吸收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并通过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为主流,中国仍然视日本为"蛮夷之邦",国民存在浓厚的"轻日"趋向.甲午战争之后,由于中国战败,导致对日本的认识发生根本的变化,中国由"轻日"向"师日"转变.明确提出"以日为师"的思想的当首推黄遵宪;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将"以日为师"思想理论化、系统化,并加以广泛宣传,使之成为全国性的行动和时代潮流.这种观念上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近现代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7.
公田和私田是中国上古土地权利开始分化的起点。在村社共同体瓦解,土地从公有向私有的转化过程中,私人(以家庭为单位)需要面对发展壮大的国家。国家不但僭越了社会共同体所享有的"公田"收入并将其转化为征税权,而且不断的将征税权扩展到所有的土地。对于国家而言,土地制度的核心不是土地的归属,而是土地的经营与赋税征收,这使得中国古代,土地私有权发展的空间极其有限。  相似文献   

8.
日本近代早期,在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下,一批渴望日本尽快走向近代化的思想家在否定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和特权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社会平等的新观念。他们论证了人类社会平等的天赋性以及随之而来的正当性,深入分析了社会平等的具体表现,包括享受各种权利的平等和权利受到保护方面的平等。同时,主张人民要争取社会地位和相互关系的平等,必须首先具备平等精神。  相似文献   

9.
明治时期日本思想界为了论证民族扩张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宣扬了一整套理论。该理论起源于西方传入日本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弱肉强食"思想。从这种思想出发,根据本国在亚洲文明程度的领先状况,日本思想界提出"文明征服野蛮"的理论,认为日本已经是亚洲"文明强国",在世界上可以同欧美列强并驾齐驱,因而应当在亚洲成为"食他人者"。另一方面,日本思想界又提出,亚洲各国是"野蛮落后"的社会,所以只能成为"被食者"。再进一步推断,日本思想界又宣扬,文明进步的日本向野蛮落后的东亚各国扩张,"输出文明"并"保护"那里受苦受难的各民族,成为日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民族扩张的"正义性"似乎得到了"合理的"解读,明治日本思想界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煽动下的军国主义扩张提供了所谓"正当性"诠释。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公民权利意识演变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是否有权利意识,是现代公民与传统臣民的重要区别之一。近代国人权利意识的觉醒,与西学的传播息息相关。其演变发展过程可分为五个时期:权利意识觉醒时期、参与意识觉醒时期、伦理人权时期、法治人权时期,以及权利理论的深入探讨期。总体而言,国人对公民权利的认识,无论是具体内容或理论,一步步趋于深入,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其中之一便是对私有财产权没有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郭华 《史学集刊》2008,2(3):67-71
在中世纪英国社会,庄园农奴拥有一种原始的个人权利,即主体权利.这种权利体现于英国中世纪多元社会结构中存在的原始契约之内,又在独特的法律制度下得到保护和发展.这种主体权利观念对英国社会的进步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席宏 《神州》2012,(24):4-5
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应当根据创作范式为核心明确其概念,我国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应选择"版权保护"而不应该采取"特殊权利保护模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版权保护具有其法哲学基础,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设定独占性权利具有其正当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有著作权法上"作品"的法律特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受保护的客体、权利主体、保护期限和利益平衡等方面进行特殊的制度设计,并建立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信托管理和公益诉讼机制。应当在版权保护机制内建立适用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3.
张慧丽  祝华 《沧桑》2008,(3):89-90
本文通过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土地所有权转变的分析,对比古希腊、罗马及中国私有财产权的实现状况,论证财产私有实现的重要社会条件之一就是阻止国家公共权力的干涉,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为何到2004年才将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通过《物权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众有无权利保护自己的财产权,直接关系到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如果政府可以用公义的借口低估资产价值,市场经济得以安身立命的财产权将从根本上被摧毁。  相似文献   

15.
高春常 《史学月刊》2003,1(6):69-75
在面临由自己设定的种族界线时,杰斐逊天赋权利信条的普遍性受到了其人种特殊性观念的挑战,同时天赋权利也面临着与财产权观念的协调性问题。对此,他试图以一种两全其美的移民方式解决潜在的矛盾;当形势发生变化时,杰斐逊就从贯彻理想的目标撤退,被迫听命于本阶级利益的自然律令。  相似文献   

16.
美国建国初期,宪法契约条款是联邦最高法院判决有关财产权案件所依据的一项重要条款,特别是在马歇尔法院时期,最高法院频频启用该条款,将该条款广泛运用到公共和私人的合同中,极大地捍卫了私人财产权和契约的神圣性。作为早期联邦最高法院的核心人物,约翰·马歇尔对宪法契约条款尤为钟爱。  相似文献   

17.
在探讨宪政时,绕不开两个关键词:"公权"与"私权"。公权,原本是授予之权、委托之权,是为保护私权而存在、而具有合法性的;私权,则是"本权",即天赋之权,如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自由权、财产权等,它们中的许多权利与生俱来,  相似文献   

18.
公田和私田是中国上古土地权利开始分化的起点。在村社共同体瓦解,土地从公有向私有的转化过程中,私人(以家庭为单位)需要面对发展壮大的国家。国家不但僭越了社会共同体所享有的“公田”收入并将其转化为征税权,而且不断的将征税权扩展到所有的土地。对于国家而言,土地制度的核心不是土地的归属,而是土地的经营与赋税征收,这使得中国古代,土地私有权发展的空间极其有限。  相似文献   

19.
中世纪西欧城市与私人财产权利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世纪西欧城市人的私人财产权利在城市早期受封建领主的各种侵犯和制约。私人财产权利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内容,一是财产的不可侵犯性的发展,即城市摆脱了外在的对财产的封建性侵扰,并建立了抵制这种侵扰的机制;二是不自由人对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的获得以及对城市土地的权利向市民私人所有权的趋近。这一切,都以城市在政治上不同程度的独立为前提  相似文献   

20.
正读罢《炎黄春秋》2015年第12期何方先生的《我看日本与中日关系》,感慨颇多。我很认同该文对日本对外侵略是"民族犯罪"的观点。众所周知,早在中国明末,日本统治集团就开始向国民灌输"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必须开拓生存空间"的观念。至清末甲午战争之际,这种观念已成为日本国民的主流意识。1931年占领我国东三省后,中国国土占领之容易与中国矿产资源掠夺之轻易,使"尽快征服全中国"的理念成了全日本国民的决心,并冠以"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