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女学的出现以及兴起有其特殊的时代原因,几千年传统儒学背景下,"女子无才便是德"大行其道,导致到清朝末年,社会上女性大都很难真正独立,无法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又恰好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外来侵略越来越严重,民族独立自强越来越困难,此时更多人把目光放在女性上面,渴望通过释放女性力量,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虽然《大公报》此时刚创办,但是也十分关心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一、档案工作者德与才的标准人的基本素质,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德";二是"才"。因此档案工作者只有修德养才,达到德高才精,才能提高基本素质,才能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首先,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古人云:"德者本也","以德立身,唯道义是尊"。这说明一个人立于社会,最重要的就是道德和品行,它是一个人立身于世的根本,所以档案工  相似文献   

3.
正提起苏州的人物,人们就会想到唐伯虎、祝枝山等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才子。其实,苏州也是出才女的地方,沈宜修、叶纨纨、文俶、徐灿、徐媛、柳如是、张藻、朱宗淑、席佩兰……那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在众多苏州才女中,清末有位著名女诗人则鲜为人提及,她就是曾经得到冯桂芬等名家高度好评的吴茝。  相似文献   

4.
追溯中国思想史的源头,儒家传统讲究"内圣外王"。社会史的演变历程更是证明,小人多才、君子无才亦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德与才很难合一。德才之辨,是传统中国士大夫的古老命题。尽管明代的士大夫仍然承袭宋儒之论,倡导重德轻才,且就明代士大夫的行为而言,亦不乏德才两分的现象,但至少有如下两大转向值得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即从重德轻才向重才轻德的转变,以及从重才轻德向德才合一的转变。随之而来者,则是儒家"内圣外王"之说的复兴,以及理学向原始儒学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李莉娟 《神州》2011,(26):214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是社会变革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这一时期,妇女社会地位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广大中国妇女以前所未有的革命姿态,英勇地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她们争取男女平等教育、主张社交公开、经济独立、参与政治,与传统中国女性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女授受不清"、"牝鸡不司晨"等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建制度几千年,男尊女卑,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歪理,剥夺女性展示才华的可能性。其间虽出现过武则天、梁红玉、李清照这些足以压倒须眉的奇女子,不仅少而又少,还总被侧目而视。直至孙中山鼓吹推翻帝制,女权思想才随着民主思想而觉醒。一时之间,涌现了成批的杰出女性,如革命家秋瑾、何香凝、宋庆龄;作家冰心、凌叔华、石评梅;画家张玉良,等等。  相似文献   

7.
吴春梅  吴斌 《百年潮》2001,(6):72-75
妇女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断受到关注的问题,从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到近代的妇女解放问题的提出,乃至时下出现的“妇女回家论”或“阶段就业论”,它实际上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的女性课题的改变,以及隐藏在其后面的女性地位的变化。回顾百余年来中国妇女的解放历程,分析其演变轨迹,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当今妇女问题的有关论点。  相似文献   

8.
李德龙 《史学集刊》2013,(3):117-122
尽管最可信的商代文献《尚书.盘庚》篇中出现了十个"德"字,但多数学者都认为"德"字乃至德观念应当是周代新创,并对周代的"德"观念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商代的甲骨文中的"徝"即为"德"字前身,符合汉字的演进规律,其内涵与周代的"德"字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着"德"观念,《盘庚》篇十"德"的主要意蕴尚处在其原始义——行为的阶段,并包含了王德、臣德和民德三个层次,而周代的更为理性"德"是对殷代的"德"观念进行扬弃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姚蘇杰 《中华文史论丛》2013,(2):371-382,403,404
對清華簡《尹誥》"一德"的理解存在多種意見,《禮記·緇衣》引《尹誥》,將"一德"闡釋爲"君不疑於其臣,而臣不惑於其君",這應是最合理的解釋。《詩經·鳲鳩》中"其儀不忒"是達成"一德"的手段,全詩則是"一德"的極好注解。"一德"應包括"相同"、"正確"、"教化萬民"三層內涵。清華簡《尹至》篇則敍述了伊尹和商湯達成"一德"的過程。  相似文献   

10.
传统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众多的女性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而到了民国,女子教育迅速发展。文章以浙江地区的家谱为中心,从家谱鼓励女子入学,家谱中的女子教育状况等,探究民国时期女子教育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1793年的"三色徽之争"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性别政治的转折点。该事件源于市场妇女对限价政策的不满,经济利益的矛盾导致了女性革命阵营的分裂。双方冲突通过三色徽佩戴问题表现出来,随即引发了对女性政治权利的争论。性别角色的混乱被视为政治失序的根源,这类话语在卢梭等启蒙哲人的思想中找到了依据。在革命政治危机的推动下,性别政治成为主导话语。女性俱乐部被关闭,妇女退出公共政治舞台,该事件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9世纪。  相似文献   

12.
幽玄之谜:商周时期表达青色的字汇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已有白、黑、■、黄、幽五种基本颜色的结构性概念,其中"■"表示血红色,"幽"则表示青色。将"幽"理解为"黝",应是汉代以来的颜色观念。殷商祭礼中,牺牲的颜色受到特别关注,具有神秘的象征意义。"幽"色在殷商时期的语言中,可以涵盖天之苍蓝与草叶碧绿等色。在形象上,"幽"为高山之景,故其字形始终从山,这也影响了"幽"的字义向昊天不明、黝冥的方向转化。从文字发展脉络看,"玄"与"幽"原为同一字;两者字义直到周代才开始出现分歧,"玄"被用以指称昊天的颜色,"幽"的表意范围被缩限为草木的青色。在周礼中,"幽"或许意味东方木青之色;然而此一"木青"的含义,在从"生"的"青"字被创造出来后即被取代。  相似文献   

13.
晚清女子学校教育的肇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国 《史学月刊》2005,(4):123-125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延续,使得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在人们头脑中蒂固根深。“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直接导致了时至19世纪末叶的中华帝国尚无一所可供广大女性读书学习的校园。女性盲状态的普遍性,与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明史极不协调的尴尬局面,终于在欧风美雨东渐的晚清时期受到了世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李斌 《神州》2013,(6):104-104
当今,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都要日益增强的创新人才。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才"两方面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而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也直接关系着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  相似文献   

15.
袁世凯在其小站练兵、入鲁主政、坐津督直、辛亥出山、帝制自为的五个时期,始终与德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和往来.而这种关系的构建及发展给予了袁世凯政治上的极大帮助,从中也可以看到袁世凯"仿德"、"防德"、"联德"及"排德"的政治、外交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6.
《史记》所载秦始皇"色上黑"之制在先秦实已形成,历经两汉六朝,在唐宋以后仍长期延续,实与所谓"水德"无关。因先秦以"玄""黑"象征"天",故有此尊崇。在中国占主流地位的"冲日法"天文观测体系当对这一意象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辉 《考古与文物》2020,(2):110-113
秦传世兵器二十一年相邦冉戈有地名"坏德",新出土秦封泥、传世汉印有"坏德丞印",《汉书·地理志》有"褱德"县。"坏"、"褱"均应读为坏。怀德,怀念其德。传说禹、黄帝铸鼎于荆山下,后人怀念其德,地因此得名。怀德在今何地,前人有两说:一说在今陕西大荔县与华阴县之间的洛水、渭河交汇处,即原朝邑县境;一说在富平县两南十里。本文据西周金文、《尚书·禹贡》、《后汉书·郡国志》、《水经注·沮水》、详加分析,判定后说可信。  相似文献   

18.
刊中人     
女主播落入"纳粹陷阱""纳粹"话题是铺设在德图名人身旁的陷阱,一旦不慎跌入,轻则引来骂声一片,重则会身败名裂。原德国电视一台和北德广播电视台的女主播爱娃·赫尔曼应该算是个重伤者。赫尔曼2006年5月在政治杂志《西塞罗》上发表文章分析德国出生率低的原因,主张恢复女性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丑女的出路     
自信、内秀、有德、有才,又何尝不是美女的最佳出路。古时候,儒家要求女子有"四德",即德、言、容、功,所谓"容",就是要长得漂亮,是淑女的硬指标。然而,从古至今,老天爷并不公平,没有让所有女子都生成"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的模样——有美女,也有丑女。美女人人爱,丑女个个嫌。在现代网络上,还把丑女称为"恐龙",意思是说貌丑吓人。的确,任何人长得一副丑容都不是好事。男人生得丑点,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人对于红色的偏爱,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烈日如火,其色赤红,红色是源于太阳的颜色,因此古人认为"日为德,月为刑,月归而万物死,日至而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阳光下的万物生机勃勃,令人振奋,出于对太阳的依恋和崇拜,象征太阳的红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